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别让大学室友成为“象牙塔”之殇
2013年05月03日 15:40
【网络舆情案例】
编者按:复旦研究生疑遭室友饮水机投毒致死案尘埃还未落定,接着就发生南航金城学院一男生因琐事将室友刺死;隔一天,南昌航空大学宿舍发现一具腐烂尸体......一时间神圣高洁的象牙塔似乎蒙上了一层死亡的阴影,大学校园最普通平常的室友关系也进入了大众的视野焦点,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大学的心理和德育教育。
事件发展:
复旦研究生遭饮水机投毒 室友已被警方刑拘
2013年4月15日晚10:13,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通报称,该校一名在读医科研究生因身体不适入院,后病情加重。通报中,复旦大学方面续称,警方介入后称该生寝室饮水机检出有毒化合物,并基本认定同寝室一同学存在嫌疑。16日下午,复旦大学中毒入院的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同学经抢救无效去世。同日上海警方证实,中毒研究生同寝室的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现已被刑事拘留。
遇害前黄洋刚刚通过博士生录取考试:记者亦从相关知情人士处获悉,被害人为2010级复旦大学医学院在读研究生,而就在重病入院前,刚刚通过博士生录取考试。知情人士称,直到13号晚上,相关嫌疑人被带出寝室后,同学们才恍然得知(此事)”。
寝室饮水机内检出毒物:据复旦大学官方微博透露,该校一名医科在读研究生近日因身体不适入院,病情严重。警方在该生寝室饮水机内检出毒物成分,初步认定其同寝室同学为嫌疑人。
上海警方:复旦投毒案系室友所为:4月19日,上海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经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经事先预谋,3月31日中午,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
南航大学惊现男扮女装腐尸 同学称其有心理问题
2013年4月17日,南昌航空航天大学前湖校区一学生宿舍内发现一具腐烂的遗体,死者疑为该校鄂籍研究生彭某。南昌航空大学宣传部门17日18时向记者证实,当日中午,该校前湖校区一学生宿舍内发现一具腐烂的遗体,死者疑为该校研究生彭某。南昌航空大学校方通报称,事发后,该校立即启动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目前已通知学生家长来校协助调查。
死者身穿丝光袜、高跟鞋:南昌航空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饶国宾表示,死者疑为住在该宿舍的2011级研究生彭某,男生,湖北省天门市人。事发寝室其他3名研究生于2012年9月在校外学习实践,目前均已取得联系。饶国宾向记者证实,“网上所传死者身穿丝光袜、高跟鞋一事属实。”。
父母称死者没有厌世情绪:昨日下午5时30分,记者与彭父取得了联系,他说,儿子彭某于4日至6日到庐山旅游,7日回到南昌学校后还与母亲联系过,彭母问儿子要不要钱,彭某说已经交了驾考费用,待9日学校考试结束后,就去学习驾照。”
学校管理上是否存在漏洞?:南昌市红谷滩公安分局刑侦大队叶警官介绍,尸体为男性,目前初步判定为该校研究生彭某,死因和身份要等待法医鉴定结果出来。有媒体记者追问,学生失踪多日,家长追问才发觉,管理上是否存在漏洞?校方答复等案件明晰后会追责。
南京一大学生因琐事被室友刺死
2013年4月17日,有网友爆料,昨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两名学生在宿舍内因为玩游戏发生口角,并大动干戈,终导致一名学生抢救无效而死亡。对此,南京市公安局江宁分局官方表示,伤人者已于今天凌晨被警方刑事拘留。根据南京江宁警方初步调查,16日,该校学生袁某在宿舍内玩电脑游戏,同宿舍蒋某因未带钥匙敲门,袁某未及时开门,双方为此事发生口角,并发生肢体冲突。
因未带钥匙引发的凶杀案:警方初步调查,16日晚9时许,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袁某(男,24岁,泗阳县人)在宿舍玩电脑游戏,遇同宿舍蒋某(男,22岁,丹阳市人)因未带钥匙敲门,袁某未及时开门,双方发生口角,并发生肢体冲突。在冲突过程中,袁某拿起书架上的一把水果刀捅到蒋某胸部,蒋某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嫌疑人已被刑拘:17日凌晨,袁某因涉嫌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被刑事拘留。
曾经有过的伤痛
清华大学1992级化学系女生朱令,1994年冬(约12月份)和1995年春(约3月份)至少两次摄入致死剂量重金属铊盐;第二次中毒后昏迷多日,几近植物人。1995年5月经对症治疗后得救,但因为误诊时间过长、治疗中的失误,肌体受到严重损伤,并因输血感染丙型肝炎,这个曾获全国高校艺术表演独奏组二等奖的清华大学的才女、北京市游泳二级运动员,因离奇的“铊中毒”事件,导致全身瘫痪、100%伤残、大脑迟钝。由于此案历经十多年一直未破,受到外界广泛讨论。
1997年5月,北京大学发生全国第二起“铊”投毒案件。犯罪嫌疑人王晓龙很快被公安局扣押。此案受害人江林、陆晨光,系北京大学化学系94级的男生,犯罪嫌疑人王晓龙与江林同班不同寝室;与陆晨光同寝室不同班。王晓龙曾交待,过去江林与他关系好,后来却不理他了,所以投毒。为实验投毒量,他把陆晨光当作实验对象,也投了毒。王交待了投毒的一些情况后,医院对两名受害人及时用了解药,方转危为安。
2004年2月23日下午1时20分,昆明市公安局接报云南某大学学生公寓一宿舍发现一具男性遗体。经公安机关现场勘查,在该宿舍柜子内共发现4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遗体。经警方认定,云南大学在校学生马加爵有重大作案嫌疑。3月1日,公安部发布A级通缉令,通缉在逃杀人犯罪嫌疑人马加爵。马加爵被捕后很坦然地直接承认自己就是马加爵,并很准确地说出自己的家庭住址、年龄等相关信息。在接受审讯时说,他承认,云南大学被杀的4个人都是他的同学,平时和他的关系也很好,但其中3人都曾经和他吵过架,他杀他们的时候是三天杀四个。
2007年6月,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发生3名大学生铊中毒事件。当年6月20日中国矿业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大学生铊中毒案情况。校方介绍,引起3名大学生铊中毒的毒源已初步查明,系犯罪嫌疑人常某以非法手段从外地获取的250克剧毒物质硝酸铊。当年5月22日,常某以非法手段从外地获取了250克剧毒物质硝酸铊。5月29日下午4时许,常某用注射器分别向受害人牛某、李某、石某的茶杯中注入硝酸铊,导致3名学生铊中毒。
高校惨案连发引拷问 中国教育功利化亟待矫正
2013年4月19日电继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遭毒杀不治身亡引发关注以来,其他一些高校近日也接连发生类似案件,引发多重拷问。分析称,这暴露出中国教育严重的功利化问题,亟待矫正。此外,从加强学生人格和道德教育等“切口”入手,治理社会大环境,也应是题中之义。
高校惨案接连发生 引发多重拷问
“我们怀着万分沉痛的心情通报,我校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同学经抢救无效,于4月16日15:23在附属中山医院去世。”截止目前,复旦大学官方微博16日发布的这条消息已被转发和评论20余万次。
此前15日,该微博通报称,复旦大学一名医科在读研究生因身体不适入院,后病情严重,警方称该生寝室饮水机检出有毒化合物。16日上午,上海警方证实,中毒研究生同寝室的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已被刑事拘留,其作案动机和原因还在调查中。
这场校园惨案真相尚未浮出水面,连日来,其他一些高校又曝出类似事件。16日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两名同宿舍学生因琐事发生口角,一名学生被刺伤,经抢救无效死亡。17日晚,张家港沙洲职业工学院一名学生持水果刀将在该院短期培训的学员曾某刺伤。同日,南昌航空大学宣传部门证实,该校前湖校区一学生宿舍内发现一具腐烂的遗体,死者疑为该校研究生彭某。
短短数日连现多起校园命案,引发关注。记者在网上看到,一些已毕业的学生掀起发“不杀之恩”感谢贴的活动,以感激同处一室又发生小矛盾的室友的“不杀之恩”。分析称,室友和谐相处本是常事,而今变成幸运,极为讽刺。
从1994年清华大学朱令铊中毒案,到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案,再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回顾近20年来发生的几起震动社会的大学生伤害案件,从校园传出的命案都曾引发全社会讨论与反思。
象牙塔里的高材生何以变“屠夫”,原本亲密的“睡在上铺的兄弟”为何会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并挥刀相向,引发人们多重拷问。
心理教育辅导供不应求 “短板”待补
“悲剧屡屡上演,我认为最直接的原因是部分学生心理出现问题。”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张新玲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面对激烈竞争,当下学生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浮躁,于是变得急功近利,往往为了一己私利,不惜伤害他人生命。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一项调查显示,40%的大学新生、50%的毕业生有不同的心理问题,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境是四大主因。媒体分析称,上述校园惨案中令人震惊的残忍、歹毒,正是加害者心理畸形的结果。
高材生作案成舆论热议焦点,对此,中国农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主任、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施钢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这是一个认识误区,实际上,心理素质和受教育程度虽有一定关联性,但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
知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另一个误区,他说,人们往往习惯把学生的心理问题视为思想道德问题,比如嫉妒。心病只有心药医,这需要学校开设心理课程,设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
施钢认为,近十几年来,国家对大学生心理教育非常重视,但由于社会节奏加快和竞争加剧,目前高校对学生提供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咨询辅导还很不平衡,尤其是很多高校专业教师的数量还远达不到学生对心理服务的需要,存在较严重的供不应求现象,“短板”亟待补齐。
“国家应加快推进研究生心理素质教育体系建设,这是当务之急。”施钢说,与本科生阶段较为完备的课程设置与咨询辅导相比较,当下,国家对研究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亟待加强。
伤害身心撕裂群体 教育功利化亟待矫正
“可以说,在任何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都无法消除极端的个案,但是,可以采取办法减少极端案例发生。”盘点近期校园惨案,熊丙奇将矛头直指中国教育的功利化问题。
“一切围绕功利目标转,从这种教育体系走出的学生,会在人格、身心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他说,不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关注并强化学生除知识之外的生命教育、心理教育、人格教育等这些影响一个人终身发展的教育,那么,类似的极端个案还会发生。
“撕裂学生群体是功利教育的另一大特征”,熊丙奇认为,在中国单一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学生们被纳入一个成才模式同场竞技,这把促进每个个体发展的教育,异化为竞技教育。这种拼杀的结果是友情不在,只剩下冷漠。
基于此,熊丙奇认为,只有在给每个个体自由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的教育和社会环境中,才会减少这种畸形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学会欣赏他人的特长,懂得团队协作、宽容待人。
“我国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是功利教育的根源之一。”熊丙奇认为,要扭转教育的功利化,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关键在于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倡导多元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对于高等教育,应让大学回归教育和学术本位,才能摆脱功利的办学追求。
社会不良风气难逃其咎 德行培养或为“切口”
“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对国家、对人类的责任感。如果学校教育只注重知识,不重视德性培养,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早在2010年,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曾在批评教育功利化倾向时作如上表述,深表对学生德行培养缺位的担忧。
“校园惨案连发,我认为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道德缺失。”张新玲说,感觉中国传统的“以和为贵”、“勿以恶小而为之”、尊重生命等思想品质正逐渐削弱。
和张新玲一样,诸多分析认为,在校园惨案的问题上,中国教育功利化难逃其咎,但社会大环境也应对此负责。
社会学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同学之间挥刀相向,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社会理想信仰的缺失,从而导致人的行为简单化、粗暴化、野蛮化、动物化,体现在现实中即为“一句话不合就拔刀相向”。
夏学銮分析称,这根源于金钱拜物教等社会不良风气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人们之间的友谊和友情减少,利害关系和竞争程度加剧,社会相对挫折感与日俱增,最终导致社会失去基本的道德约束,变成“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的“动物世界”。
“友情减少,冷漠增加”,施钢也认同夏学銮的观点,他结合自己多年的高校工作经验表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导致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和情感交流减少,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会导致负面情绪的积压和累计爆发,可能产生行为失控。
“所以,最根本的办法是改变我们的社会环境,使社会更有正义感,人们更有理想信仰。”夏学銮说,具体到实践中,可以从加强学生的人格和道德教育这个“切口”入手。他认为,这种从教育层面抓起的努力,将为构建和谐社会修道筑基。
中国大学功利主义盛行 价值观教育匮乏
《中国青年报》发起组织的“大学为什么越上越迷茫”系列报道和讨论,不仅备受大学生的关注和参与,而且也得到了一些高等教育研究人员的注意。近日,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徐岚老师和王洪才教授专门就这一话题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采访。
大学功利主义盛行导致价值教育匮乏
徐岚老师认为,杜克海的迷茫在于,他自己觉得有价值、想要去追寻的东西却得不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肯定,不知道要不要坚持下去。他想追问,当今的大学除了功利的追求之外,还能不能有一些别的什么东西。“因此,他实质上发出了这样一个疑问:中国的大学教育有哪些缺失?在我看来,主要是价值观教育的缺失。”
徐岚说,价值观教育极为重要。尤其在全球化时代和急速变迁的社会背景下,大学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才能在面对人生考验时作出适当的判断和应对。但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大学中的价值观教育与“两课”(我国现阶段在普通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紧密相连,常常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抵触情绪较重,致使价值观教育缺乏有效的实施途径。
王洪才教授也有同样的遗憾。他说:“大学的功能,除了教授知识外,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进行价值观教育。但遗憾的是,现在大学里功利主义风气居于统治地位,价值观教育非常匮乏,于是对根底问题的追问就很弱。”
徐岚分析说,有两个原因导致我国大学价值观教育匮乏。一是大学管理的功利主义倾向。一些大学校长关注的是学校的排名,这取决于教师拿了多少经费,发表了多少文章等指标。一些大学不断向教师强调“产出”和“成果”,导致了教师的实用化倾向,而教师的实用化倾向又加剧了学生对学习的功利性态度。同时,学生会、社团等本应生长个性、促发思考的地方也难免沾染功利色彩。
第二个原因是大学教育的实用主义倾向。一些大学越来越像一个职业培训机构,而非一个“教育”机构。大学除了教授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使学生明白知识的价值承载。
大学行政化让老师难当“引路人”
那么,如何改变大学价值观教育缺失的现状呢?
徐岚认为应该对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首先,设置终极关怀领域的通识课程,使全校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哲学,讨论人生的意义以及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什么是善、如何择善。还可设置专业伦理的课程,如科技伦理、学术伦理等。其次,设计一些针对人格发展领域的通识课程,可以和心理学结合起来,主要涉及身心发展、情绪管理以及道德素养等。第三,实践性的非正式课程也十分重要,比如以“服务学习”的方式,通过参与社会服务、公益组织等活动来增强社会关怀、培养奉献精神和公民意识。
王洪才教授认为,对于那些有价值追问的学生而言,引路人是最重要的。经历丰富的教师在课堂上与生活中言传身教,与学生分享自身对生命的思考,可以帮助学生寻找自己的道路。
徐岚老师曾做过一个调查,问学生“大学中哪类教师对你在道德品行方面的影响最大?”选项包括辅导员、班主任、本科生导师、专业课教师以及行政教师等,结果出人意料的是,选择专业课教师的人数是最多的。可见,大多数同学对专业课教师抱有更高的期待,希望能在专业教育中渗透道德和价值教育。
但是,现实中,很多高校老师没能担负起引路人的职责。徐岚说,我们目前的制度设计是不同类别的教师各司其职,专业课教师通常认为已有辅导员等负责道德教育,因而把价值观教育从自身的学术责任中剥离,甚至忽略自身在道德上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而一些本科生导师更是对自身职责相当模糊,最后变成走过场。总的来说,高校在大学教师发展上做得远远不够,教师对自己在价值观教育上能做什么缺乏共识,在怎么做上缺乏专门培训。
王洪才教授则慨叹:“如果学生难有引路人,将是大学的巨大危机。”他分析说,由于量化的考核标准,大学教授的学术研究变成机械性生产,很少有人愿意把时间花在教学上。一些教师上课都敷衍,何谈“引路”?注重教学、热爱思考的教师在当下的大学行政化的权力结构中又往往处于边缘角色被边缘化,想要担当引路人的角色也就力不从心。
王洪才认为,自由的文化氛围、严谨的学术态度,是推进价值观教育的最好方式。但是,行政化已经根深蒂固,一时间很难去除。政府推出的一些去行政化的政策恰恰体现了或纠结着行政化,比如以“创新”之名引进各类人才进校园,然而这种引进本身就是以行政方式推行的,甚至以各类行政职务为“优厚”待遇。
这个世界始终有一群人在追求名利之外的理想
不过,两位学者都认为,虽然社会大环境一时难以改变,但大学生还是应该坚持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思考。他们给像杜克海一样迷茫的学子提出了一些建议。
徐岚说,我们与其抱怨社会大环境不能创造更好的条件,不如以小我的生命观和价值观的汇聚来影响整个时代的价值观。如果90后都能摆脱功利主义思维,无疑将改变整个社会的氛围。“有人会反驳说,用人单位招聘时看重证书和学生干部经历,我不得不功利。但应相信时代在变化,当有一天招聘不再看简历而是看微博,看你平时都在阅读什么、思考什么,有没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你就不得不注重提升个人格调。所以,走出迷茫的关键还是在于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王洪才教授说,大学提供了比社会上更多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有追求的学生要主动获取和利用。每个学校都有善于思考、特立独行的教师。如果杜克海同学去拜访他们,他们必然会给予真诚的帮助。“这个世界上始终有一群人在追求一些名利之外的理想,只是你需要坚定地抵御世俗的偏见。你得明白,生活是一种担负,必须付出代价。”
大学行政化让老师难当“引路人”
那么,如何改变大学价值观教育缺失的现状呢?
徐岚认为应该对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首先,设置终极关怀领域的通识课程,使全校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哲学,讨论人生的意义以及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什么是善、如何择善。还可设置专业伦理的课程,如科技伦理、学术伦理等。其次,设计一些针对人格发展领域的通识课程,可以和心理学结合起来,主要涉及身心发展、情绪管理以及道德素养等。第三,实践性的非正式课程也十分重要,比如以“服务学习”的方式,通过参与社会服务、公益组织等活动来增强社会关怀、培养奉献精神和公民意识。
网友评论:
ung1228 发表评论:复旦研究生遭饮水机投毒 警方初认定室友作案
尽快让凶手交代投的毒物是什么,配合医院救治。
愿受害者早日康复!严惩凶手!!
阿波 发表评论:复旦研究生遭饮水机投毒 警方初认定室友作案
生死天注定
幸运%四叶草 发表评论:复旦研究生遭饮水机投毒 警方初认定室友作案
以前我们宿舍关系很好,后来一女慢慢变了,变得不可理喻,人前一套人后一套,我们对她的好她觉得理所当然,很自私,自大,说话有时候很伤人自尊,都要我们三个服从她的作息时间,如果她晚上九点睡就得九点关灯,我们要是吵到她了就被骂,这些我们也都忍着不说,因为毕竟都是一个屋檐下的,感觉大家要互相尊重帮助,她那些不爱卫生的小习惯我们更加是包容了。唯一的好处就是她都是早出晚归,整个白天都是和她男朋友呆一块。前段时间...
雅歌 发表评论:复旦研究生遭饮水机投毒 警方初认定室友作案
请国家教育部立即重视这些发生在不应该发生的地点、不应该发生的人身上的事!对导致清华女生朱令铊中毒的罪犯绝不能姑息!要严查到底!否则谁还敢上清华、北大!谁还敢最优秀!只要下决心查,我相信一定能纠出罪犯的!无论该犯罪份子的后台多硬、背景多深!
浩子 发表评论:复旦研究生遭饮水机投毒 警方初认定室友作案
中国教育制度要改革。。。据说每年大学生上千人在大学时死亡,有的溺水,有的跑步,有的被物体砸中,有的自杀,有的被骗谋杀。。。大学也不安全,国家没有重视这些。。。
自由飞翔 发表评论:复旦研究生遭饮水机投毒 警方初认定室友作案
现在的孩子怎么了?怎么下得了手啊
启示与思考:
在任何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都无法消除极端的个案,但可以采取办法减少极端案例发生。一切围绕功利目标转,从这种教育体系走出的学生,会在人格、身心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关注并强化学生除知识之外的生命教育、心理教育等影响一个人终身发展的教育,那么类似极端个案还会发生。
目前高校对学生提供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咨询辅导还很不平衡,很多高校专业教师的数量还远达不到学生对心理服务的需要,存在较严重的供不应求现象,“短板”亟待补齐。国家应加快推进研究生心理素质教育体系建设,这是当务之急。与本科生阶段较为完备的课程设置与咨询辅导相比较,当下,国家对研究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亟待加强。
在全球化时代和急速变迁的社会背景下,大学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才能在面对人生考验时作出适当的判断和应对。但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大学中的价值观教育与“两课”(我国现阶段在普通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紧密相连,常常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抵触情绪较重,使价值观教育缺乏有效的实施途径。
大学生的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更重要的是精神素质的问题。这些年经常谈到的诸如独立自主能力(包括生活能力)较差,缺乏团队精神,不善于和他人合作,知识面狭窄,以及独立思考、创新能力不足,等等,其实,所暴露的,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和中、小学应试教育的问题。大学教育正应该补这一课,加强“健全发展的现代公民”的教育。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责任编辑:葛立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03/7119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