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经济弱复苏格局下如何稳增长

2013年05月06日 08:18

 

思想者

祝宝良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研究员,首席经济师,商务部特聘专家。先后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学习宏观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参与或主持了多个国际合作和国家级研究项目。其中,《宏观经济多部门价格模型》1991年获国家 “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出版有 《世界经济展望》、 《通货膨胀研究——分析与模型》、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和经济周期研究》等著作。

一季度的“弱复苏”

目前中国经济7.7%的增长速度比社会预期的弱,但是这个速度与中国潜在的竞争能力基本是匹配的,是在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限运行。所以一季度的经济增长用 “弱复苏”来评价比较准确,复苏是弱的,但确实是在复苏,且预示着二、三季度的经济增长要快一点,还是上升的趋势,只是在上升的过程当中有波动。

对于一季度总体经济形势怎么看?比较流行的判断是 “当前经济增长比较平稳”。的确,去年9月份以后,中国经济可以用 “企稳回升”来判断,到今年一季度改为 “基本平稳”。

与此同时,社会上还有一种提法叫“经济弱复苏”。特别是一季度经济增长7.7%的数据发布之后,社会上的争论比较多。我们也看到,统计数据背后有一些矛盾的情况。比如说,电力生产与重工业生产之间有一些矛盾,汽车需求缓慢上升和原油、成品油进口下降有矛盾。统计数据之间有一些困惑,确实反映了当前经济运行很难判断。我个人认为,一季度的经济增长用 “弱复苏”来评价还是准确的, “平稳”这个词语当然更准确,但反映不了趋势。应该说,复苏是弱的,但确实是在复苏,且预示着二、三季度的经济增长要快一点,还是上升的趋势。只是在上升的过程当中有波动,所以用 “弱复苏”这个词比较好一些。

为什么这样讲?目前7.7%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我认为与中国潜在的竞争能力基本是匹配的,只是略弱一点。中国的经济运行在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限上,原因是一季度新增就业300万,转移农民工 267万,就业的速度与GDP的匹配上还是可以的,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去年也是这样。这样的增长速度我们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我们也对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能力做了一个计算。我们估计,中国目前潜在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是8.5%左右,如果超过了8.5%,速度就偏快了。与8.5%的潜在增长速度相比,目前7.7%的经济增速要弱一些,弱在哪儿?主要反映在工业部门,工业品的出厂价格还在下跌,工业领域的产能过剩还是比较大的。实际上,这些产能如果发挥出来,我们的经济增长还可以再高一点。

 

第二个判断,我个人觉得,与去年前三个季度相比,今年的经济增长还有一个特点是,从供给面和需求面上看,调整得都比较平稳。 2012年经济的供给面调整是非常大的,去年一季度的工业增长速度是11.6%,比2011年的速度下降了2.8个百分点,2012年前三个季度速度同比下降了4.2个百分点。但是看需求方,从投资、消费、进出口的增长速度来看,去年的增长速度与今年的增长速度相比,与2011年的速度相比,基本上没有大的区别。今年一季度的工业增长速度是9.5%,大概往下调整了2.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供给面跟需求面的调整相对都比较平稳。今年的投资增长速度是20.9%,扣除价格因素,比去年快了一点,消费比去年略慢了一点,实际社会消费品基本上是差不多的。进出口略多一点,三大需求加在一块,与去年同期相比差不多,但是工业的调整速度慢下来,这个背后是什么问题?说明中国的库存调整速度已经明显放缓了,我还是判断中国库存对中国经济拉动的作用要显现了。这里我详细作一下解释。

我们先来看中国库存的调整。中国工业企业总库存的调整,从去年年初开始就急剧下降,降到了去年的八九月份以后,速度就开始放缓了。到了今年2月份,调整的速度进一步减慢, 3月份库存又往下降了一点。这个降跟3月份工业品的出厂价格下降有关系,企业的经营还是处于非常弱的阶段。

如果我们对过去30年中国三轮大经济周期做一个比较的话,基本上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规律:中国的库存周期基本上就是3-4年,大概有2到3年增库存的周期,一年减库存的周期,减库存的时候往往会把GDP往下拉0.5个百分点左右,增库存的时候往上拉0.8个百分点。中国工业企业的库存到去年年底已经降到历史的最低点,库存下降把去年GDP拉下来0.5个百分点。今年来看,库存同比还在降,但是环比已经开始往上升了。

是否补库存对企业家来说要做两个判断。一个是判断经济往上走,那么可能增加库存。另外看价格,如果几个大宗初级产品还在往下跌,企业就不敢补库存了,如果大宗出口产品价格稳定,那么就该补库存了。去年1-2月份,我们已经看到中国工业品的出厂价格环比在缓慢增长,今年3月份以后,环比又变成零。黄金的价格又在往下跌,大家觉得是不是大宗初级产品往下跌了,所以又调了库存。库存的调整速度可能会很慢。如果国际上大宗初级产品价格企稳的话,有可能企业增加库存的阶段又回来了。

所以,我们说中国经济的第二大特点是,从供给面与需求面上看相对是稳定的,从经济走向上看,是有一个 “弱复苏”的趋势,这个趋势有一大块是由于库存调整引起的。

经济增长靠什么

就一季度的统计数据分析,从需求上看,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是基础建设的投资,以及房地产的投资在上升,制造业投资的增长速度在下降。但是在制造业往下跌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一点曙光,就是制造业投资中的设备购置有所增加。如果这方面有政府政策支持,有可能就是下一轮经济增长复苏可预见的前景。

既然经济增长速度还可以,跟潜在增长能力差不多,供给面和需求面也相对比较稳定,那么我们就要分析,这个经济增长靠的是什么?就一季度的统计数据分析,从需求上看,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就是基础建设的投资,以及房地产的投资在上升,制造业投资的增长速度在下降。但是 “国五条”出台以后,下一步房地产投资到底怎么走就有点看不太清楚了。不管怎么样,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以及刚性的市场需求来看,这一块房地产的投资应该还是会相对稳定的,只是增长速度肯定不可能像今年一二月份那样,突然暴涨。同时,制造业的投资增长速度也在放缓,这个放缓基本上是合理的,传统制造业的产能过剩比较严重。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民营企业的投资增长速度放缓更厉害一点。现在民营企业投资的比重还在涨,但是今年民营企业投资的速度与去年相比下降了4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在制造业方面的投资还是往下跌的。但是在制造业投资往下跌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里面有一点点曙光,就是企业的设备投资有所增加。有一部分企业用设备替代劳动力。原来有一段时间是基础设施建起来了,投资里面的IT、医药起来了,现在装备制造业稍微有点起色,这也让我们看到一点曙光。如果这方面有政府政策支持,有可能就是下一轮经济增长复苏可预见的前景。但是如果世界经济整体表现不好,可能这个曙光又见不到了。所以总的来说,中国经济自主增长的动力是偏弱的。

有鉴于此,我们的判断是,通胀的压力不大。价格上升的压力全部到了房地产上去了,我们房地产价格的上升,一二月份涨到了18%, 3月份降低到17.7%。我们看到货币的发行量包括M1、M2的增长,这个钱是流到房地产了。货币一放松就进入到房地产,货币不放松经济就会受到影响,这就使得现在货币政策面临比较大的挑战。

还有一个问题。今年一二月份出口量大幅度增加,而工业出口增加值增长却很慢,这个怎么解释?我个人认为,有一部分热钱通过进出口转移到中国来了,这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今年1-3月份,出口增长18.8%,但出口交货值只增长6.2%,历史上这个数字基本上是匹配的。所以这里面肯定有通过出口把价格转移的问题。比如一二月份大量出口到中国香港、英国、一些小的岛国上去了等,这里面就有价格转移问题。从进出口的价格来看,我国一季度出口的价格涨幅不太大,进口价格下降比较快一些,跟国际上的CRB指数进行过对比,也不太一致,进口价格下降要慢得多,因此也有进出口转移的因素在里面。这是我们需要防范的问题。

 

面临的几个问题

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基础设施建设在往上拉动。而在企业的自主增长动力不足等矛盾背后,还有诸如产能过剩、房地产调控、金融风险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结构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结构性问题要通过改革来解决,仅仅靠现在扩张货币、扩张财政政策是不管用的,或者说这个政策空间的作用越来越小了。

中国现在需要考虑几个问题。第一是如何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到底怎么解决产能过剩这个重大的矛盾?我们看到,以钢铁产业为主的城市,比如河北唐山、山东莱芜等,面临很大的问题。财政收入连续两三年都是负增长,这类似于产能过剩带来的城市发展的问题。现在看,哪个城市的产业多元化,哪个城市的经济就会好一些。淘汰落后产能,慢了不行,快了也不行。另外,我们也发现,中国的市场结构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产能过剩的行业基本上都是垄断竞争行业,国有企业占比大,这是很可怕的。完全竞争的行业没有什么可怕的,企业会主动离开,完全或寡头垄断的行业问题也不大,因为这类行业是央字头的,中央政府可以调控。最麻烦的就是垄断竞争行业。地方政府深深融于这些行业,比如钢铁行业、有色金属行业基本上都是垄断竞争,几个大企业谁也不让谁,都是地方政府相互竞争上项目的结果。现在我们这些政策调控中,产能过剩的政策可能不管用。我非常担心这个问题。我们怎么考虑,还需要理论的突破,切实的政策。

第二个是企业经营困难的问题。企业经营困难有两个方面,从需求上看就是产能过剩导致一些需求起不来;从供给层面上看就是融资成本、物流成本、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除了这些短期不能解决的问题,大部分企业反映,能不能在行政审批上流程缩短一点。新一届政府上台以后讲到要减少审批,很重要的背景之一就是这个。

第三个就是金融风险开始显现的问题。比如融资平台的问题、影子银行的问题、部分企业倒闭的问题等,都影响到金融稳定。

第四个问题就是房地产问题。不管是怎么样的流转税,只要征收流转税,价格就可以直接转移到商品上去。而只有征收保有税,也就是我们讲的房地产税,因其难以转移到房价上,才有可能解决中国的房地产问题,而这些恰恰短期之内都出不了台。类似于此的政策,都很难看到很好的效果。

实际上,我们看到,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基础设施建设在往上拉动,而在企业的自主增长动力不足等矛盾背后,我们看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看到了房地产的调控问题,看到了后面的金融风险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结构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这些结构性问题要通过改革来解决,仅仅靠现在扩张货币、扩张财政政策是不管用的,或者说这个政策空间的作用越来越小了。

预判今年经济走势

从先行指标指数来看,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还是应缓慢往上走的。在经济 “弱复苏”的波动当中,核心的问题是怎么增强企业的自主增长动力。所以短期的政策我们主张 “宽财政、稳货币”,货币要稳住。通过宽松财政的减税政策,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尽管如此,我个人认为经济增长还在缓慢复苏。国家信息中心有一个先行指标指数,有六个指标,包括经营结构贷款、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投资额、库存、汽车产量、粗钢产量、美国世界大企业联合会领先指标。这个领先指标领先工业生产6个月,主要反映在投资、出口、经营值上。从2011年底开始,领先指标一直在往上走,但是走得很平。当时我们判断,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是缓慢往上走的。实际上,去年3月份统计的工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零售额这两个数字都有异动,这是解释3月份工业下降的一个原因。

从先行指标指数来看,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还是缓慢往上走的,这是我们坚持判断今年 “弱复苏”的重要指标。从短期需求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还在增加,货币信贷融资还在较高的水平上。由库存增加带动,经济也会小幅度上升。我们估计二季度GDP增速在8%,三季度估计在8.1%-8.2%,四季度还得再看。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再一次下调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IMF发布的 《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显示,全球2013年经济增长预估被下调至3.3%,美国经济增长预估从2.2%下调到1.9%,这个影响也很大。

在经济 “弱复苏”的波动当中,核心的问题是怎么把自主性的增长动力带动起来。所以短期的政策我们主张 “宽财政、稳货币”,货币要稳住,通过宽松财政的减税政策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加企业的自主增长动力。

在稳货币的问题上,现在大家的看法不一样。有人讲发达国家都在搞量化宽松,中国不搞,热钱就往这儿流,想稳货币也稳不住。这是我们面临的非常大的挑战。即使有这个挑战,也要稳住货币,如果不稳住,这个钱就进入到房地产领域去了。

另外,M2到15.9%这个增长速度我认为是偏高了,否则不会有这么大规模的房地产调控。短期内大量的热钱流入,导致央行没有办法收回来。货币供应量应该逐步控制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13%-14%左右。

 

有人问,现在的货币环境大家觉得还是比较宽松的,为什么不能够刺激到实体经济去发挥它的作用?主要是大家对世界经济不是太看好,各个国家的财政政策基本上没有空间了,只能靠货币政策了。货币政策有一个好处就是,带动资产价格的上升。我们看到日本和美国的股票市场都创出了新高,通过财富效应刺激了经济增长。财富的效应有多大呢?历史上统计财富效应有3%-7%,你发100块,对于经济的刺激作用有3%-7%。很多人并不看好日本大规模地搞货币政策带动它的经济增长,但是在政策调整方面确实是没有普遍适用的办法了。至于国内这块,中国的财政政策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空间还是比较大的,至少3到5年还可以搞。以后如果不加快制度性的变革就很难了。现在改革刻不容缓,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我们还需要担心的是,禽流感引起的食品价格上升,特别是猪肉价格上升有可能在今年年底显现。猪的周期也是一个经济规律。 2000年以后中国猪肉的三次价格上升证明,政府的宏观调控不能跟经济规律作对。我们三次都没有斗过猪。你必须尊重猪肉3年到4年的周期规律,就是大概20个月涨、 20个月跌。 2011年7月的这一轮猪肉价格下跌,如果是18个月左右,那么到今年年底猪肉价格将上升。政府能做的就是,通过调整库存来适当解决相关问题。猪肉价格上升完全是中国自身的特征,和国际因素没有关系。全球猪肉消费量70%在中国,我们一年能进口的量就是30万吨,根本调整不了中国猪肉价格。所以我们要关注这个问题,关注猪肉价格上升对工资成本上升的拉动效应。所以,还是要稳货币。中长期能看到的就是要改革,但是改什么、怎么改,还需要我们继续研究和观察。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06/7121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