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凝聚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2013年05月06日 15:22

 

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陕西省委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工作的通知》。当前,西安市也已经全面启动以“十万公仆下基层、三查一保转作风”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工作。中央强调,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把作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凝聚起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群众观点,弘扬优良作风,解决突出问题,保持清廉本色。

照镜子、正衣冠:哪些作风需要转变

作风是我们在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态度或行为风格。对一个人来说,作风决定成败,对一个政党来说同样如此。作风关乎党的形象,关系党风、学风,影响政风、民风。当前,党员干部在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方面总体是好的,但也有一些领导干部在作风上存在着严重问题,和党的群众路线背道而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形式主义。这是一种片面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内容的主观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主要表现:作风漂浮,热衷于夸夸其谈,工作不具体、不深入;弄虚作假,对上虚报数字,对下高压指标,搞数字游戏,最终损害的是群众利益;工作不落实。二是官僚主义。这是党多年来着力铲除的一个毒瘤,也是领导干部最容易犯的政治病。毛泽东同志曾经全面概括了官僚主义的种种典型表现。当前,它主要表现为:高高在上,不深入基层,不调查研究,不了解民情,即使下去,也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工作方法简单,工作方式粗暴;不讲科学、胡乱决策,不负责任、遇事推诿。三是享乐主义。特点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贪图享乐、奢靡浪费。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我们的党员干部要多“照镜子”、“正衣冠”,看看自己在工作生活中有无以上作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看看自己的理想信念是否动摇,想想党员的义务是否尽到;看看群众对自己是否说真话,交真心。

洗洗澡、治治病:怎样转变作风

真正转变作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找出症结所在就要对症下药,领导干部要常“洗洗澡、治治病”,去除身上不洁的形式之泥、官僚之泥、奢靡之泥,抵御一切不良因素的干扰,讲真话、办实事。

——重心要下移。领导干部要做好群众工作,必须扑下身子,深入基层,不避热点不躲难点,到矛盾最集中困难最突出的地方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百姓的真实想法。提前对存在的问题多做了解,多些思考,带着问题下基层;抱着为基层分忧解难的目的,放下架子,真心诚意下基层;多交一些穷朋友,多结一些穷亲戚,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走过场,不搞形式,认认真真做工作,踏踏实实搞调研,才会受到基层群众的欢迎。

——方法要创新。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对象更加多元,内容更加丰富,环境更加复杂,难度不断加大,这就要求我们在总结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群众工作的方法。比如,放低姿态,平等相待法:尊重群众,把自己和群众放在一个等高线上,放下架子,用足够的热心、耐心和爱心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群众才愿意接近干部,信任干部。细致入微,春雨润物法:在基层,群众之间的矛盾往往在一时一事中表现出来,但其内在原因却是多样复杂的,许多是历史遗留问题。所以,不能靠“三下五除二”的简单方法,更不能粗暴地用干部“权威”来压制群众,而要像细雨润物一样,把工作做细做透,说到群众的心坎里,让群众心服口服。换位思考,真情化解法:基层群众工作任务繁重,计划生育、森林防火、征地拆迁、资源开发,都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有些工作一时难以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这时,就需要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维护群众利益,用真情赢得群众信赖。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最根本的还是要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带着感情去疏民怨、解民忧,善于把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和协商、疏导、服务等办法结合起来,用人性化的方法赢得群众的支持。

 

——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走群众路线,就是要把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贯穿到为民服务的具体实践中去,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实惠。一切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摸准实情,看我们的工作是否符合中央要求、形势需要和群众期盼;敢于承担责任、攻坚克难,敢讲真话,不能感情用事、牢骚满腹,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最大的群众工作;把各项规定落到实处,不只是写在纸上,讲在嘴上,而是一诺千金,说到做到;量力而行上项目,勤俭节约办事情,避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

——上下联动,持之以恒。从中央到地方、从高级领导到普通党员干部都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落实中央的“八项规定”和省委、市委的相关要求,分级负责,上下联动,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改进作风不能指望搞几次活动就一劳永逸,而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建立健全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加强针对性指导和制度化实践,各单位、各部门要制定实践活动实施细则并公布于众,把党员干部的作风置于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稳扎稳打,经得起长久考验。

顺民意、解民忧:转变作风为了啥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干群关系何尝不是这样?领导干部真正把群众当做父母亲人,和群众建立血肉联系,就会得到群众的拥护,我们的事业就能取得成功;反之,如果领导干部把群众当做仆人或仇人,脱离群众,甚至走向群众的对立面,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

要让普通百姓成为评判员。作风转变的成效最终由谁来评判,实际上是一个对谁负责、让谁满意的问题。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这一性质和宗旨决定了一切工作的成败得失都要由群众来检验。转变作风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带领群众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以,作风转变的评判员只有一个:群众。在开展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中,我们要把为民办实事的监督权、知情权、参与权和评判权都交给广大群众,主动接受服务对象的监督。凡事群众认为不够完善的,我们就根据群众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加以改正;群众对办理结果没有异议,事情才算办结。一切以群众“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为办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以此作为衡量作风好坏的标准。

群众工作是一门学问。看一个政党执政能力强不强、领导水平高不高,关键是看能不能最大限度地把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为既定的目标而奋斗。党员干部要充分利用教育实践活动认真学习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增强贯彻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诚恳接受群众的批评和和监督,做到办实事不违背民意,办好事不超越民力,着力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切实转变群众深恶痛绝的一些作风,努力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真正做到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暖民心。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06/71221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