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江苏率先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思考

2013年05月08日 08:02

 

从发展阶段看,江苏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后期和城镇化发展加速期,加之人口高度密集、自然资源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薄弱的特殊省情,这决定了江苏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突出位置。

从“两个率先”目标看,江苏正处于总体上基本实现第一个“率先”、发力第二个“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期。全面小康的核心指标是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现代化更是一个协调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共同富裕、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显然,生态文明是“两个率先”的重要内涵、重要杠杆和重要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率先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江苏的“两个率先”才是又好又快、科学发展、人民满意的“两个率先”,才是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江苏特点的“两个率先”,才是真正对全国具有典型、创新和示范意义的“两个率先”。

 

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反映了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首先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其科学内涵。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型社会文明形态。人类社会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原始文明阶段人们被动接受自然,对自然没有伤害;农业文明阶段人们对自然进行的是初步开发,对自然的伤害程度很小;而工业文明阶段则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在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和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环境危机和生态恶化,使发展变得不可持续。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生态文明就是在深刻反思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带来问题的基础上,认识和探索到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理论、路径及其实践成果,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高级社会形态,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展模式和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

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不是与工业文明相对立的。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排斥工业化和放弃对富裕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的那种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超越和扬弃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方式,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建设既有金山银山、又有绿水青山的美好家园。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生态文明新时代追求经济社会与生态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融入经济建设,就是要建立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方式。融入政治建设,就是要把生态文明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完善法律法规,强化制度保障,纳入政府决策和政绩评价体系。融入文化建设,就是要弘扬生态文化,在全社会增强生态意识,构建系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并充分发挥引领社会和国际舆论话语权作用。融入社会建设,就是要以生态文明理念创新社会管理,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公共秩序和公共关系。通过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有机融合和同步推进,使经济生态更加协调,政治生态更加清明,文化生态更加和谐,社会生态更加有序,自然生态更加平衡。

 

 

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超越了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等传统理念,着眼于修正工业文明弊端,着眼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长远发展、永续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属性。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同向同行、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江苏率先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就是浓墨重彩谱写好“中国梦”的江苏新篇章。

 

率先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路径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率先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需要创新体制机制、统筹规划推进,需要全社会重视和参与、积极探索其科学的路径。

确立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和价值取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自然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有其自身运行规律。人们对自然的损害就是损害人类自身,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我们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舆论引导和道德规范,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坚决摒弃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和做法,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观念;要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高度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优化,在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后代留下生存发展资源,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着力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产业化,是率先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战略任务。要综合考虑江苏的产业基础和环境资源状况,科学考量生态环境成本和代价,确立符合省情特点、适应现代化需要的产业政策和发展导向。坚持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从源头上预防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两高两低”产业,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加快传统产业低碳化改造。同时,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抓好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消耗强度和能源消耗强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废弃物产生。以资源高效利用为关键,把节约用地放在首位,更加注重节能降耗,在节约集约利用上做文章,在提高产出效益上下功夫,大幅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综合利用效益。

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的期待——让江苏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的需求既包括物质文化需求,也包括对更多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期盼,对清新空气、清洁水源、优美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要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加大综合治理力度,下决心解决好饮用水安全、空气和土壤等突出问题,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加强重点水域污染治理,强化饮用水源地管理和保护,推进城乡统筹区域供水,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加大城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力度,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切实减少灰霾污染。深入实施美好城乡建设行动,推进村庄环境整治,疏浚整治城乡河道,努力实现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积极推进“绿色江苏”建设,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使大江南北的天更蓝、城镇乡村的地更绿、江河湖海的水更清,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

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健全制度、完善政策、强化执法。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核心是加强建设,关键要形成机制。要完善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管理制度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等,重视运用市场化的办法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加强区域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绿色信贷、污染责任保险等方面的政策创新,形成鲜明的政策导向和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管理和执法机制,完善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强化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严厉打击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健全社会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鼓励和引导公众珍爱自然、保护生态、合理消费,在人人参与、共建共享中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作者为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08/7123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