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时政评论
让“实干者有位”不仅仅成为机遇
2013年05月08日 14:09
在我们党坚持把“重德才、重实绩、重公论”作为考核干部根本标准的今天,为什么会有“机遇”之说呢?透过人们对“不让老实人吃亏”政策的赞扬不难发现,这既与一些地方和单位客观存在着老实人“吃亏”的事实有关,也与这一问题的破解一直呈现着“人治”状态有关。比如中央强调频率高时,“老实人”便吃香一阵子,似乎“看上去很美”,风声过后又故态复萌;领导者境界高时,“实干者有位”成为一种开明,领导换了之后又成了古装。群众有个形容是:赶上政策的一波“美了美了”,没赶上政策的一波“累了累了”;摊上好领导的一波“用了用了”,摊上差领导的一波“废了废了”。结果,“不让老实人吃亏”的政策兑现,真的成了一种既令人向往却又不能自我把握的“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大批群众口碑好的“实干家”得到了提拔。有人说,他们像春天的蓓蕾,沐浴着党的十八大的灿烂阳光,向社会绽放着“老实人不吃亏”的绚丽;也有人说,他们是时代的幸运儿,摊上了好机遇,向全社会展示了“实干者吃香”的正效应。
这些评论和赞语,说得在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的明确要求,作为对“实干为本”的职业操守的肯定,确实给了社会各行各业的“老实人”一种灿烂阳光般的温暖。从过去“老实人吃亏”,到今天“实干者有位”,就这个转变之中受益的人而言,的确是幸运的。“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进。”这必将化作向中国梦进发的一个正能量,激励更多的人崇尚实干、躬行实干。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优良作风;“不让老实人吃亏”,是我们党选人用人的一以贯之原则。我们党过去这样要求,今天这样强调,以后仍将继续坚持这样做,也就是说,“让实干者有位”是我们党用人的常态。从这个意义上,把党的一贯原则视为“机遇”,又是不妥的,至少是一种模糊认识。
何谓机遇?东汉王充认为:“春种谷生,秋刈谷收。求物物得,作事事成,不名为遇。不求自至,不作自成,是名为遇。”这就是说,机遇具有偶然性,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汉文帝时,宫廷仆役邓通因与文帝梦中助他登天之人长相近似,且繁体“邓”与登天的“登”字音形皆近,立马儿被留在皇帝身边,
不久封为了上大夫。清末某考生,因被慈禧偶然看上了他一笔好字,遂被钦定为头名状元。这两人都是典型的机遇幸运儿。王充在《论衡》中也有一个故事: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为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又老,是未尝一遇。”此可谓典型的“机遇弃儿”。其实,这里有一层窗户纸:自有阶级以来,尽管江山不断易主,社会形态各异,但仕途上的这种机遇,无一不是君主恩赐的。伊尹和箕子,皆为当时的贤才,可在仕途上两人却大相径庭,伊尹为相显贵于朝廷,箕子却为奴沦于市井,原因在于两人所遇到的君主用人观不同;伍子胥、帛喜俱事吴王,忠贞的子胥被诛杀,奸佞帛喜反而久居太宰之显位,原因也在于其君主用人观有毛病。“学得文武艺,货于帝王家。”这句古诗,以获取帝王青睐为最高标准,就是封建官场“机遇”的生动写照。
乾坤已非昨日。在我们党坚持把“重德才、重实绩、重公论”作为考核干部根本标准的今天,为什么依然会有“机遇”之说呢?透过人们对“不让老实人吃亏”政策的赞扬不难发现,这既与一些地方和单位客观存在着老实人“吃亏”的事实有关,也与这一问题的破解一直呈现着“人治”状态有关。比如中央强调频率高时,“老实人”便吃香一阵子,似乎“看上去很美”,风声过后又故态复萌;领导者境界高时,“实干者有位”成为一种开明,领导换了之后又成了古装。群众有个形容是:赶上政策的一波“美了美了”,没赶上政策的一波“累了累了”;摊上好领导的一波“用了用了”,摊上差领导的一波“废了废了”。结果,“不让老实人吃亏”的政策兑现,真的成了一种既令人向往却又不能自我把握的“机遇”。“摊上好机遇”之今说,与“机遇弄人”之古语,虽然时空不同,但生态上在不少地方和单位中却有着惊人的相似,这恰是需要我们高度警惕的。正是从这个角度上,人们对“让实干者有位”的赞扬,既呼唤着好政策不以领导人的变化而变化,也期待着“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成真,以实现选人用人政策的持续稳定性。
邓小平同志有一句名言:“没有制度工作搞不起来。”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一项事业和工作抓起来、做上去,制度安排也是最根本的,用人问题更是这样。只有真正建立起“不让老实人吃亏”的选用机制,让“实干者有位”成为一种常态,每个人能够甩开膀子干实事、自我创造和把握发展机遇,全社会性的崇尚实干之风才能真正出现。没有好的机制作保障,无论靠中央三令五申,还是靠领导干部提高境界,破解“不让老实人吃亏”的问题,最终难脱人治怪圈。
“不让老实人吃亏”、“让实干者有位”,是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的一个鲜亮成果,人们期待着让“实干者有位”走向常态从此开始,实际上这也仅仅是个开始。把举措固化为制度,把制度一步步完善,把得到完善的制度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落实好,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www.71.cn,违者必究。)
宣讲家评论自3月1日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宣讲家评论团队邮箱:xj71pl@163.com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08/71247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