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酒鬼酒真的“有鬼”吗?

2013年05月07日 16:11

 

【百姓心声】

编者按:2012年11月19日,号称天下第一酒的酒鬼酒被媒体曝出塑化剂含量超标高达260%,可能会损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以及对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伤害。酒鬼酒因媒体报道当日临时停牌。那么此次事件的真相如何?对酒鬼酒以及白酒行业以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请关注本期案例。

【事件发展】

酒鬼酒被曝塑化剂超标260%

酒鬼酒有毒。

没人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号称天下第一酒的酒鬼酒,一直以酝酿湘西千年文化,传承湘西古老秘方自居,号称“无上妙品”,其酒鬼酒系列也成功跻身高端白酒行列。但是,让人无法想象的是,酒鬼酒却存在意想不到的致命危险。

塑化剂含量超标高达260%

酒鬼酒中的塑化剂含量竟然超标高达260%,这是21世纪网将酒鬼酒送第三方检测得出的答案。

21世纪网在酒鬼酒实际控制人中糖集团的子公司北京中糖酒类有限公司购买了438元/瓶的酒鬼酒,并送上海天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进行检测。

检测报告显示,酒鬼酒中共检测出3种塑化剂成分,分别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 (DIB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其中,酒鬼酒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含量为1.08mg/kg。而2011年6月卫生部签发的551号文件《卫生部办公厅官员通报食品及食品添加剂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最大残留量的函》,规定DBP的最大残留量为0.3mg/kg,酒鬼酒中的塑化剂DBP明显超标,超标达260%。

同时,据21世纪网了解到的情况,塑化剂超标在白酒行业里不只是酒鬼酒一家,其他品牌的白酒,也存在塑化剂超标的情况。

塑化剂对人体危害极大

塑化剂在中国内地俗称增塑剂,是工业上被广泛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助剂,在塑料加工中添加这种物质,可以使其柔韧性增强,容易加工,可合法用于工业用途。同时,食品在储存过程中也会有微量增塑剂从包装材料中迁移到食品中。

国内某知名大学食品添加剂专家告诉21世纪网,塑化剂是台湾的称呼,为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本身就是化学品,其分子结构决定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都是对人体有毒的。

而塑化剂引起如此大的恐慌,主要是因为其对人体危害极大。长期摄取塑化剂会干扰内分泌,造成孩子性别错乱,使女孩性早熟,使男性生殖器变短小、性征不明显、精液量和精子数量减少等。有研究表明,塑化剂还会增加肝肾负担,对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在造成慢性伤害,严重的还会导致肝癌。

酒鬼酒回应:相关产品已送检

媒体发布《致命危机:酒鬼酒塑化剂超标260%》的报道文章,指出,酒鬼酒中塑化剂DBP含量超出国家规定的0.3mg/kg高达260%后,受此影响,19日白酒板块全线大跌,跌幅前15的个股中,酒类占据10席。老白干、沱牌舍得、洋河股份、金种子酒已近跌停。酒鬼酒则因宣布停牌而暂时躲过一劫。

和讯网第一时间连线酒鬼酒,公司人士表示他们19日早上才得知此消息,为保护投资者利益,他们向深圳证券交易所申请临时停牌,目前相关产品已送至国家权威机构检测,具体检测结果会在网站上第一时间公告。

事实上,中国酒业协会早在去年6月份就知道了白酒中含有塑化剂的消息,但是并未公诸于众,仅在小范围内传达。

 

中国酒协否认发布白酒塑化剂超标声明

中国酒业协会发表声明,称该协会从未授权任何媒体、单位以及个人发表针对有关白酒塑化剂事件的回应。

声明称,2012年11月19日,某媒体机构通过互联网发表有关白酒塑化剂超标的报道,同时对我协会《关于白酒产品塑化剂有关问题的说明》一文进行断章取义报道,歪曲了文章的真实内容,并宣布为中国酒业协会对有关白酒塑化剂问题的回应,我协会对此类极端不负责任的做法表示强烈不满。在此,我协会郑重声明:中国酒业协会从未授权任何媒体、单位以及个人发表针对有关白酒塑化剂事件的回应。

声明称,为保护中国白酒这一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产品,为维护我国白酒市场持续稳定发展,为保障广大消费者健康消费,我协会希望有关媒体能够以科学、客观、负责任的态度对待中国白酒。目前,我国白酒标准正在研究白酒产品塑化剂含量标准限定,某些媒体在缺乏依据的情况下就断言白酒产品塑化剂超标,这种做法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声明称,在我国台湾地区2011年5月,检出食品残留塑化剂成份后,我协会随即对全国白酒产品塑化剂残留含量做了大量调研、检测和查证工作,并对国内外食品产品塑化剂相关技术标准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中国白酒规模以上企业的白酒产品中塑化剂含量远远低于国外相关食品标准中对塑化剂含量指标的规定。

中国酒协去年6月就已经获知白酒普遍含塑化剂

A股醉生梦死的日子眼看快结束了。

11月19日,21世纪网刊发《致命危机:酒鬼酒塑化剂超标260%》的调查,酒鬼酒停牌,但是却不能阻止其他白酒股的恐慌,白酒板块最大跌幅超过6%,市值蒸发330亿元。

然而,酒鬼酒含塑化剂不是个案,它仅仅是白酒行业的冰山一角。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向21世纪网证实,酒业协会通过对全国白酒产品大量全面的测定,白酒产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剂成份,最高2.32mg/kg , 最低0.495mg/kg , 平均0.537mg/k g。其中高档白酒含量较高,低档白酒含量较低。

根据2011年6月卫生部签发的551号文件《卫生部办公厅官员通报食品及食品添加剂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最大残留量的函》,这份文件规定DBP的最大残留量为0.3㎎/㎏。

按照这个标准,白酒产品中的塑化剂成份,最高为卫生部规定单位最大含量的8倍左右,最低超过卫生部规定的单位最高含量的1.7倍,平均约为卫生部规定单位最大含量的2倍。

但是,有白酒行业从业人士向21世纪网转述了酒鬼酒副总经理范震的观点——白酒行业检验的国家标准里,没有塑化剂检验这一项,因此也就不存在所谓超标2.6倍的问题。

该人士亦向21世纪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白酒含塑化剂是普遍现象,并没有公认的国家标准,卫生部的标准并不是公认的行业标准;其次,白酒的塑化剂含量,对人体是否有副作用,还需要请国家级的专家鉴定,而且目前来看,国外有些烈酒,其塑化剂含量比国内白酒要高,因此不宜对国内白酒行业匆忙下定论。

不过,11月19日A股上白酒板块的恐慌并不是没有理由的,这个被公认为熊市里面最安全的阵地,其实早就潜伏着危机。

 

被隐瞒17个月的塑化剂危机

从中国酒协的一份内部文件来看,中国酒协早在去年6月就已经获知白酒普遍含有塑化剂,但是却未将相关情况公诸于众。

2011年6月,正是塑化剂在台湾引起轩然大波,并最终成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不久之后,酒业协会开始发现白酒产品中基本都含有塑化剂成分。

酒业协会于2011年12月向酒企发布通知,明确要求白酒企业要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禁止在白酒生产、贮存、销售过程中使用塑料制品,并特别提到了对塑料瓶盖的检测。

2012年4月中国酒业协会白酒分会理事会会议和2012年7月中国酒业协会全国白酒国家评委年会上,严控白酒产品塑化剂含量再度被提及。

但是这一切,普通公众并不知情。

而根据21世纪网的了解,2011年底和2012年上半年,云南、贵州等地的酒企,为了应付监管部门的检查才开始专门购置不含塑化剂的酒泵进出乳胶管。

而酒业协会2011年6月发现白酒普遍含塑化剂,且酒企基本2011年底和2012年上半年才开始换乳胶管,则可以认定,2012年以前生产的白酒,既然基本都含有塑化剂成分,且越是高端的含量越高,那么市场上到底有多少含有塑化剂,甚至是塑化剂超标的白酒?这部分塑化剂超标的这部分白酒该如何处理?

在21世纪网揭开白酒业塑化剂含量的盖子后,中国酒业协会关于塑化剂的一份内部文件开始浮出水面。

这份署名为中国酒业协会的文件称,早在2011年6 月就已经获知白酒产品中含有塑化剂有关信息,中国酒业协会白酒分会分别与全国重点白酒企业、国家相关检测、科研机构进行沟通开始调研。

酒业协会通过对全国白酒产品大量全面的测定,白酒产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剂成份,最高2.32mg/kg , 最低0.495mg/kg , 平均0.537mg/k g。其中高档白酒含量较高,低档白酒含量较低。

而白酒中的塑化剂主要来自于塑料接酒桶、塑料输酒管、酒泵进出乳胶管、封酒缸塑料布、成品酒塑料内盖、成品酒塑料袋包装、成品酒塑料瓶包装、成品酒塑料桶包装等。塑料袋、瓶装的成品酒,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品中的塑化剂含量会逐渐增高。

同时,酒业协会曝出,溶进白酒产品塑化剂最高值是酒泵进出乳胶管,目前所有白酒企业都在使用该设备。每10米乳胶管可在白酒中增加塑化剂含量0.1mg/kg ,有的企业用一次酒泵,还有的企业多达4-5次。

其他塑料制品、设备、有的企业用,有的企业不用,因此不同企业、不同产品的塑化剂含量各不相同。

2011年12月,中国酒业协会再次通知,明确要求白酒企业要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全面贯彻国务院食安办《关于进一步加强酒类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禁止在白酒生产、贮存、销售过程中使用塑料制品,加强对接触白酒的塑料瓶盖的检测。

为了求证此份文件的真实性,2012年11月19日,21世纪网反复拨打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的手机。手机终于接通,电话里的王延才咳嗽了几声,嗓音有些沙哑。

王延才在电话中告知21世纪网,由于感冒今天并未上班,并且已经听说了酒鬼酒塑化剂超标的报道。

对于网上流传的酒业协会文件的真实性,王延才对21世纪网表示,酒业协会确实有这样一份文件,但是网上的报告并不是全部,后面还有一部分内容,网上的内容是把后面砍掉了。

“那是过去情况的汇总,在出这份报告之前,我们就开始做塑化剂这方面的事,现在重点企业的塑化剂含量没有超过含量标准。”王延才称。

但是,王延才并未详细说明,到底哪些重点企业的塑化剂含量没有超标。

塑化剂背后行业标准缺失

酒业协会被曝出的这份文件,印证了白酒行业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由于相当一部分白酒被用来收藏,塑料瓶盖的白酒,其塑化剂含量会越来越高。

“高档白酒塑料瓶盖的,放的年份越长,塑化剂含量越高。这不是喝陈年老酒,是喝塑料。”职业投资者扬韬发出如此感叹。

也就是说,高端白酒的收藏价值在一瞬间土崩瓦解。

而更让人担心的是,在酒业协会发现白酒普遍存在塑化剂之后的17个月中,除了2011年6月卫生部签发的551号文件的规定了塑化剂的相关标准之外,并未有标准性的规定出台。

在551号文件中,确定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是可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增塑剂,不是食品原料,也不是食品添加剂,严禁在食品、食品添加剂中人为添加。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的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和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最大残留量分别为1.5㎎/㎏、9.0㎎/㎏和0.3㎎/㎏。

酒鬼酒副总经理范震范镇向媒体称,由于国家检测没有这方面的要求,酒鬼酒公司也不具备塑化剂检验的手段。

对于白酒行业检验的国家标准里没有塑化剂检验这一项,21世纪网从北京一位高级酿酒师处得到证实。

这位不愿公开姓名的高级酿酒师称,一般企业内部有专门部门来进行白酒检测,没有专门部门则会送去国家食品监督检验站检测,都是根据产品香型就国标、企标、地标为标准的检测,检测内容包括铅、锰重金属检测,理化指标、卫生指标、感官指标,标签等内容。

“白酒检测里,对塑化剂没有明文规定,白酒检测需要增加这一方面的检测,但是目前并没有。”该酿酒师称。

此酿酒师同时表示白酒中塑化剂主要存在在白酒包装里面或是采用劣质老化的塑料管导致白酒里塑化剂含量偏高。他肯定酒企不会人为添加塑化剂。

“挂杯没必要,勾兑过程中就可以实现。并且塑化剂对人体有极大危害,没有人为添加的必要。”这位酿酒师称。

“不是企业人为添加,而是对食品安全根本不重视。”这位酿酒师强调。

 

酒企上半年才更换塑料管

酒业协会在内部文件中称,溶进白酒产品塑化剂最高值是酒泵进出乳胶管,而2011年6月酒业协会发现几乎所有白酒企业都在使用该设备,每10米乳胶管可在白酒中增加塑化剂含量0.1mg/kg。

根据21世纪网采访得知,这些白酒企业生产用的塑胶管基本都是一种透明的塑料管,这种塑胶管便宜,但是当中含有塑化剂。

而酒企大规模地更换塑料管是在2012年上半年,为了应付监管部门的检查,不得不寻觅拥有不含塑化剂证明且三证齐全的厂家产品。

“根据云南和贵州的客户的交流,他们去年年底开始就更换塑料管,有一些采用了不锈钢管,监管部门在查。”沪上一家流体设备公司销售人员称。

而位于山东的一家自称为哇哈哈、贵州茅台和牛栏山等知名企业提供PU管的公司销售经理则称,客户从2012年上半年开始集中购买PU管。

而21世纪网通过调查得知,酒企更换的这种管道差别很大,每米的价格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

“好的橡胶管要从国外进口,一般都要几百块钱一米,要上千元一米。上海这家流体设备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美国一款特氟龙(聚四氟乙烯管)的橡胶管,口径1寸的为1008元/米,口径1.5寸的橡胶管价格为1411元/米,2寸口径的为1727元/米。”这种橡胶管的保质期为一年,一年之后可能会出现龟裂的情况。

位于山东的这家公司销售经理称,目前其销售的PU管保证经过了18项塑化剂检测,且2寸口径的113.3元/米,1.5寸口径的仅83元/米,一次购买超过200米还可以打九折。

中国企业新闻网:塑化剂丑闻背后影射行业标准缺失

酒鬼酒不得不承认,麻烦来了。

19日有关媒体发表了题为《酒鬼酒塑化剂超标高达260%、毒性为三聚氰胺20倍》等文章,称50度酒鬼酒中的塑化剂DBP明显超标,超标达260%,毒性为三聚氰胺20倍。

三天之后,酒鬼酒做出回应,发布说明公告称公司积极配合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及湘西州质量技术监督局进行了抽样检测。经质量监督检验部门的严格检查和对50度酒鬼酒的检测,并未发现人为添加“塑化剂”的情况,有可能是在转运、包装过程中发生的迁移。

随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根据国际通用风险评估方法和欧洲食品安全局推荐的人体可以耐受摄入量,以媒体报道的酒鬼酒中DBP含量为1.08mg/kg计算,按照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每天饮用1斤,其中的DBP不会对健康造成损害。

即便如此,早在媒体报道出炉之际就已引发社会舆论的不安,随后的官方检测结果更是导致全国各地主要超市纷纷下架了酒鬼酒产品。并把此次事件冠以“塑化剂丑闻”的帽子,酒鬼酒自然成为舆论漩涡,下架产品、股市停牌、市值蒸发纷至沓至。

针对塑化剂如何产生的可能性,白酒专家铁犁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白酒中人为主动添加“塑化剂”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因为添加塑化剂不会对酒的风味、口味有提升,添加既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即使是有塑化剂,更大可能是在灌装或包装过程中沾染所致,“灌装过程中有些生产线是塑料的,有些白酒瓶盖也是塑料的。”

引用《中国证券报》记者的采访,一家大型白酒企业相关负责人就曾表示,必须要明确的是,塑化剂不是白酒生产、发酵过程中的产物,所以塑化剂不是行业问题。同时,塑化剂只会产生在塑料制品中,而塑料制品在有些白酒企业可能会用到,有些则不会用到。

然而,就在塑化剂的由来还没有下定论的时候,一个更严肃的问题再次引爆行业。酒鬼酒塑化剂丑闻并非个案,也许仅仅是白酒行业的冰山一角。

根据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向21世纪网的证实,酒业协会通过对全国白酒产品大量全面的测定,白酒产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剂成份,最高2.32MG/kg , 最低0.495mg/kg , 平均0.537mg/k g。其中高档白酒含量较高,低档白酒含量较低。

根据2011年6月卫生部签发的551号文件《卫生部办公厅官员通报食品及食品添加剂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最大残留量的函》,这份文件规定DBP的最大残留量为0.3㎎/㎏。按照这个标准,白酒产品中的塑化剂成份,最高为卫生部规定单位最大含量的8倍左右,最低超过卫生部规定的单位最高含量的1.7倍,平均约为卫生部规定单位最大含量的2倍。

据21世纪网的报道,某白酒行业从业人士对行业塑化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白酒含塑化剂是普遍现象,并没有公认的国家标准,卫生部的标准并不是公认的行业标准;其次,白酒的塑化剂含量,对人体是否有副作用,还需要请国家级的专家鉴定,而且目前来看,国外有些烈酒,其塑化剂含量比国内白酒要高,因此不宜对国内白酒行业匆忙下定论。

从中国酒业协会的一份内部文件来看,中国酒协早在去年6月就已经获知白酒普遍含有塑化剂,但是却未将相关情况公诸于众。

通过梳理酒协有关塑化剂的关注,首先是2011年6月,正是塑化剂在台湾引起轩然大波,并最终成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不久之后,酒业协会开始发现白酒产品中基本都含有塑化剂成分。

时隔半年,酒业协会于2011年12月向酒企发布通知,明确要求白酒企业要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禁止在白酒生产、贮存、销售过程中使用塑料制品,并特别提到了对塑料瓶盖的检测。

2012年4月中国酒业协会白酒分会理事会会议和2012年7月中国酒业协会全国白酒国家评委年会上,严控白酒产品塑化剂含量再度被提及。

即便如此,塑化剂问题依然没有在酒企中间受到足够的重视。而更让人担心的是,在酒业协会发现白酒普遍存在塑化剂之后的17个月中,除了2011年6月卫生部签发的551号文件的规定了塑化剂的相关标准之外,并未有标准性的规定出台。

我们注意到,酒鬼酒在新浪官方认证微博上曾发出一则声明,“对所谓‘塑化剂’超标事件给大家造成的困惑与误解表示诚挚的歉意”。声明引用质检总局此前的表态,并强调“未发现人为添加‘塑化剂’”、 “不存在所谓‘塑化剂’超标”等字眼。酒鬼酒同时还称,产品完全符合GB2757-1981和GB2760-2011等国家相关标准,“可以放心饮用”。但微博上的声明并未加盖公司公章。

当白酒行业塑化剂吵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我们该认识到,塑化剂丑闻的背后隐藏着行业标准的缺失。

 

【启示与思考】

酒鬼酒的“塑化剂丑闻”,已经超出酒鬼酒自身,成为一场潜在的食品安全公共事件。白酒基本都含塑化剂,而且酒越高档含量越高,这一事实对于消费者来说,无法不担心,毕竟塑化剂是有“前科”的,并被列入了“黑名单”。因而,尽管中国酒协表示“白酒生产过程中自身发酵环节不产生塑化剂,白酒产品中的塑化剂属于特定,主要源于塑料接酒桶、塑料输酒管等”,但本着行业健康发展的原则,酒协也应规范酒企在“塑化剂特定迁移”上的管理,而不是明知白酒都含有塑化剂,却有意隐瞒不报。

更重要的是,既然眼下的白酒国标中还没有塑化剂含量的标准限定,那么中国酒协当积极推动相关部门,尽快在白酒国标中补上这个漏洞。而不能以“没有标准就推断超标是不负责任”的不负责式表态,为酒企开脱。至于酒企也应该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严加管理,把塑化剂用量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酒越高档,塑化剂含量却越高,这何尝不是对中国白酒业的一大警示!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里,必有千方百计寻找规则漏洞走捷径的冲动,必有莫名其妙却立竿见影的效益催化剂,它们可能是苏丹红、三聚氰胺、塑化剂,以及还未知名的地下实验室产物。

对于这些,监管不能每一次都迟到,每一次都被其牵着鼻子走。没有主动调查,就等于把公众安全放置于迷雾里,没有主动出击就等于把公众安全抛弃在迷醉里,没有标准更新与及时跟进,就等于将公众推向了一个充满规则漏洞的比赛,而对手却是那样狡猾。

三聚氰胺引发的国产奶粉“大逃荒”影响持续至今,那些被摧残的孩子的苦难还在制造伤痛。现在,有关白酒塑化剂的种种迷雾已经蔓延开来,又到了必须果断行动的时候,只是,谁来消解那迷雾中藏着的骇人毒素?我们真的很期待。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www.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07/71248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