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鲁迅该不该淡出教材

2013年05月07日 22:54

 

【百姓关注】

编者按: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

争议从鲁迅作品是否过时开始,逐渐升华到民族精神的大讨论,继而把网民带向了更深的探讨……欢迎关注本期案例。

【事件发展】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减少鲁迅作品引争议

一线老师:“读鲁迅的作品,好像看不到希望,很压抑。”“鲁迅的部分作品很难读懂,文字较晦涩”

中学校园:“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网友:“俄国人都知道托尔斯泰,德国人都知道歌德,中国人怎么能不学鲁迅的文章?”“中学的时候,最不喜欢的就是鲁迅的文章,半文言半白话,又拗口……”

教授疾呼:“中学语文教材绝不能没有鲁迅作品。”

中学校园里时下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不好学,几乎成了中学校园里师生的“共识”。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 3篇,更是引起疑惑:鲁迅的作品真的过时了?一时间,陪伴几代人成长的鲁迅作品,竟然在校园里面临尴尬的境地,是去是留,争议不断。

10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鲁迅论坛上,来自全国的学者和中学语文老师一起,就新时代如何读鲁迅作品再度展开了探讨。

鲁迅作品成了“鸡肋”?

论坛现场来了很多全国各地的一线语文教师,他们带来了很多来自校园的声音,很多学生反映“鲁迅的部分作品很难读懂,文字较晦涩。”“读鲁迅的作品,好像看不到希望,很压抑。”

北京师大附中一位老师坦言,“鲁迅作品几乎快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块鸡肋。”

河北沧州中学语文老师陈剑告诉记者:“鲁迅的作品不是这么简单就能读懂的,每个人每个阶段的体会都不同,还要融合在当时的大背景中来解读这些文学作品。拿《阿Q正传》来说,我觉得就可以讲一个月的时间,但是现在的应试教育体制不允许我们这样做,短短的几堂课时间太短了,也难怪学生难以理解。”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语文教材要减少鲁迅作品的消息传出后,网上叫好者不乏人在。有网友表示,“中学的时候,最不喜欢的就是鲁迅的文章,半文言半白话,又拗口,还经常是连标点符号都要背下来的,太痛苦了。”

中国教育学会顾明远会长感叹,其实孩子不爱学鲁迅的文章,还是现在教育的出发点出现了问题,很多老师一上鲁迅的课,就开始介绍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要孩子们攻克学习堡垒,让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一提鲁迅,大家就联想到一个横眉冷对的老头。这种误读,大部分是教学中带来的。这样怎么能完整地认识鲁迅的作品呢?”

“中国人怎能不学鲁迅文章?”

原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王铁仙教授,多年来一直参与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面对来自网络、校园的质疑声,王铁仙教授疾呼:“中学语文教材绝不能没有鲁迅作品。”

王铁仙称:“就拿《祝福》一文来说吧,这部作品将人物、情节、环境融为一体,体现了一部短篇小说的完美特征。这样好的作品,有什么理由不把它选进我们的教材中去?”

“再拿《为了忘却的纪念》来说,我在编教材的时候,将它和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以及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编在一起,另两篇都是举世闻名的为理想斗争的文章,而我们中国的作品中,我认为同样的文章中几乎找不到《为了忘却的纪念》那样深沉到位的好文章了。”

王铁仙认为,鲁迅的文章并不全是生涩难懂的,一些诗歌、散文照样很生动,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风筝》等等,其实孩子们是能接受和喜爱这样的文章的。“鲁迅精神不仅仅是横眉冷对千夫指,我们大可以选一些孩子能读懂的文章,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鲁迅。”

网上力挺鲁迅先生的网友也表示:“鲁迅乃一代文学宗师,其对现代文学的影响,绝非他人可比!好比英国人都知道莎士比亚,俄国人都知道托尔斯泰,德国人都知道歌德,中国人怎么能不学鲁迅的文章?”

 

应反思与鲁迅的“时代隔膜”

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委员周令飞认为,目前鲁迅选入中小学的文章多达20篇以上,堪称被教科书引用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但许多篇目的选择和教法值得商榷。“我们不一定非要让孩子学习那些生涩难懂的文章。”就连鲁迅先生生前自己也曾说过:“中国书籍虽然缺乏,给小孩子看的书虽然尤其缺乏,但万想不到会轮到我的《呐喊》。”

“如果一开始就接触那些革命性的文章,很可能引起现在孩子的反感,相反的就能让他们更容易接受鲁迅作品了,首先要找到其中的平衡点。”王铁仙教授认为,“部分学生疏远鲁迅,主要是因为时代的隔膜,鲁迅先生所面对的,是一个政治黑暗的时代,他需要同种种黑暗势力作斗争; 今天的时代则较为宽松和谐。因此,青年人可能无法体会先生作品中的价值。面对鲁迅那些深刻而沉重的思想,我们是无法回避的,关键是如何处理。”

语文教材删改的隐忧

八零后网友“洞庭湖边的野草”读《古本小说集成》时,有个发现,初一语文课本里的文言文《口技》被人做过微创手术了:在“妇人惊觉欠身”和“既而儿醒,大啼”之间,下面这些文字无疾而终:“(妇人)摇其夫语猥亵事”,“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他好奇心大炽,在天涯发出一个帖子:“扒一扒(原文是‘818’)我们以前语文课本上被删改的文章吧!”

由于引爆了一代八零后的集体记忆,该帖遂迅即成为五月天涯社区首屈一指的热帖。最新一期《南方周末》(6月25日)以《教科书:删得掉的文字,删不掉的“秘密”》为题,对此作了有板有眼的报道。

经大量八零后网友的集体追索,他们惊觉,教材里删掉的文字好比雪球,越滚越大,比如,《红楼梦》节选《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里的“酷爱男风,不喜女色”,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刚出浴的美人”和“荡着小船,唱着艳歌”,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里的“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里的“当你往孩子口里塞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一起散步的时候……”等,都曾随教材主事者的眉头一皱而人间蒸发。

一代人的集体追索往往杂有游戏性质,好像一群人围坐草地上玩丢手绢游戏;由于游戏发起者的身份是当年学生,其中的沉痛意味,也可能单方面聚焦在学生的感受上,他们愤懑于自己受到过不公正的“花季护航”。我不是八零后,有条件超然些,“扒一扒”此事的另一面。

本来,教材删改对谁都不是秘密,若说八零后此前曾以为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足本”而非“洁本”,亦与事实不符。他们感兴趣的乃是如何删改,而非是否删改。据我所知,《荷塘月色》也曾入选台湾的中学语文教材,巧的是,那句“刚出浴的美人”,亦被一刀剁去。对此,八零后恐怕会讥笑教材编选者的迂腐冬烘,而如果我们斟酌余光中先生的意见(我很认可),仅仅因为拙劣,这个句子也不妨删掉。

我觉得,教材编选者删改文章,除了为学生着想,还有为老师着想的一面,而后者,似尚未被人提及。我当过老师,我知道,哪怕学生已经拥有丰富的情色知识,他们对于出现在课本里的情色语句——不管多么隐晦——仍会咋呼出足以让老师不知所措的反应。这类学生,平均一个班上有三个(总会有的)就够老师挠头了,随着课堂教学赖以维系的庄重感为一股情色气氛所替代,有可能使整堂课变得不可收拾。

回到学生这一面,英国小说家毛姆在小说《刀锋》里对端庄淑女伊莎贝尔有个评论:“她具有多数正经女子有的那种对猥亵的奇异知识”,这个极具洞察力的发现,亦可用来烛照中学生。真相是,孩子知道的东西,永远多过老师家长的预判。即使在前互联网时代,认为学生会受不了一个出浴美女的比喻,只能折射出老师一方的弱智或尴尬。学生没啥受不了的,老师能否在“男风”和“床之戛戛”等暧昧知识面前保持坦然,才是欲待揭晓的谜底。

另一个长期被遮蔽的真相是,少男少女虽然知识有限且涉世不深,但天赋的人性潜能,决定了他们永远无惧任何知识。愚蠢的教学训条性喜把孩子智力理解成婴儿的肠胃,遂严格遵循喂婴儿奶粉的流程,指定“三岁后”的决不用于“两岁半”。其实,少年人的心智发育乃是人类精神世界最为神奇的景致,偶尔地打破常规、适度地跳跃发展,极可能事半功倍。学生在半昧半醒、一知半解中面对的知识,也为他们日后的身心发展提供了最为辽阔的远景。

读美国女学者苏珊•桑塔格的传记,我们发现她在少女期间读了大量“少女不宜”的书,包括艰涩的哲学和文学,然而与同龄人相比,她不仅没有陷入错乱,反因早早谙熟了人类知识星空的浩瀚驳杂而最终成长为“美国知识界的良心”。

人类的高贵决定了他们不宜被按照养鸡的模式培养,成语“揠苗助长”也不宜无节制地放大成一种教学警告,毕竟,人不是苗。掂量那些被删除的文字,就算“床又从中戛戛”情有可原(坦白地说,我吃不太准),删去“当你和爱人一起散步的时候”只能让我们无限悲悯既往的蒙昧,至于仅仅与领袖意见不合而删除闻一多对司徒雷登的评论,则迹近作孽。因为,少年人的有效成长必须包含思维能力的同步增长,让学生面对不同的角度和观点,乃是培养思维能力的法宝之一,把对立面文字删除了,最终培养出的将不是人类,而是“类人”。

好在,据《南方周末》那篇报道,我们发现,如此放肆地删改原文,现已不被视为正当了。我希望这类事情,日后只具有谈资价值,聊供怀旧之用,而不再成为争论的题目。

 

美国中学语文教什么?教会孩子思考

《美国语文》悄然流行

成都人最想去留学的地方是哪里?美国!调查显示,成都有留学意向的家庭,超过一半将眼光投向了美国。中国和美国的教育模式不同,孩子能够适应在美国的学习吗?近日,一本书悄然在这些有留学意向的家庭中流行,有的说这可以作为SAT的复习材料,有的说是为了更直观地了解美国教育,有的刚开始也抱着这样的态度,后来却不知不觉感叹:“这教科书咋这么有意思呢?!”

这是一本叫做《美国语文》的书,精选了美国著名中学课文。“哦,原来是美国的中学语文课本。”

《美国语文》教的不止是字词句

要是你没有一颗好奇的心,一定会失去很多有意思的东西。我想,《美国语文》就是这样一件东西,要不是好奇,很多人永远都不会知道人家的语文课上要学些什么。

假设你是XXX

翻开目录一看:哥伦布的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约翰•史密斯的《弗吉尼亚通史》、独立宣言、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说……像是咱们的历史课本?政治课本?噢不,还有各种神话、小说、散文、游记、书信等等,内容相当丰富。

不过,最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是每篇课文之前的阅读指导和课文后面那些留给学生的有趣作业,例如改编一个神话、写一篇讣告、制作一个格言的网页或是根据一件趣事做一套连环画等。

举个具体的例子,在学习哥伦布的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之前,会先介绍哥伦布这个人以及他航海的相关情况,并会交代探险时代的历史背景,对于什么是日志也有相关介绍;课文之后,有这样的作业:

如果你是哥伦布航行的资助者,读到他的这段经历记录,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和同学们组成小组,列出优秀的领导者所需具备的素质,和同学们讨论你的结论。

根据你的理解,哥伦布为什么经常在见到事物时想到它们的金钱价值?

想象你是哥伦布的一名船员,从你的角度重写本文。

哥伦布进行了多次航行,但是一直没有抵达亚洲,利用图书馆资源,找一篇哥伦布后来的航海日志,在你的文章中比较哥伦布后期的日志与早期的日志中表达出来的感情有什么不同,并解释为什么有这些不同?

画一张岛上的地图,表现哥伦布登陆和探查的地点。

假设你是哥伦布,口头作出一篇报告,在回到欧洲时报告给西班牙国王和王后。

……

“如果你是那些学生中的一个,你会排斥这些作业吗?我绝对不会。假设你是这个、假设你是那个,学生们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跳进了课文本身,然后又从课文中跳到现实社会,思考身边的一些问题。这些作业并没有局限在阅读和写作上,它更强调的是思考!”市民刘先生生于1976年,在他的记忆中,他的中学语文课本似乎就是一篇篇孤零零的课文,没有什么阅读指导,留下的作业也只是纠结于字、词、写作。

“现在我看我侄子的语文课本,好像也没有多大变化。”刘先生认为,中国的学生要想在课堂上收获大,得看老师的本领,“有的老师会把相关的一些时代背景、故事以及他所领会的一些人生道理和生活经历讲给学生,那样的学生就非常幸运了。”

让学生生“疑”

与中国语文课文以记叙文、论说文或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分类不同,《美国语文》以美国历史的发展为线索,将美国200多年的历程分为6个不同的时代主题,从1750年“文明的交会”开始到1946年至今的“繁荣与保护”结束,相对应的课文则取材于同时代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及文学代表意义的文章。从《富兰克林自传》、爱伦•坡的短篇小说、林肯的《葛底斯堡宣言》、E.B.怀特的散文到《独立宣言》,第一课是哥伦布的《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最后一课是美国当代作家道克特罗的短篇小说《家里的作家》。

“语文书更像是历史书,孩子们很容易就把美国历史记下了。”一名准留学生的家长张先生说,中国的语文书不可能这样来编排,因为中国的历史比起美国来要长许多。“这也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教育。”张先生突然又严肃起来,他说,读这样的书可以了解国家,了解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在这一点上,他非常赞同著名学者孙郁的观点:华夏文明几千年,教育的根底是让人“信”,所谓道德普及者正是。美国的语文书也讲爱国主义、讲人道情怀,但不都让人去“信”,而是让人生“疑”。孙郁认为,教育乃让人学会怀疑,通晓独立思考之径。他说美国的语文读本就有一点这个意思,“选什么和不选什么,编选者之深意存焉”。

当然,美国的中学在语文教育方面并不是不教学生怎样识字、拼写。据了解,美国多数中学在语文教育方面会选择三部教程:一部是《英语》,主要讲解语法知识;一部是《拼写》,注重单词的拼写训练;还有一部是《文学》,介绍各种题材的美国文学读本。现在所翻译的这本《美国语文》就是一个《文学》版本的中文节选译本(删去了原文中的诗歌与剧本部分)。

“语法和拼写,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种语言工具的教与学。我们对语法似乎并不陌生,我们的语文课上也会学;但是文学这部分,我们没有接触到的教学方式就太多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毕业于某高校中文专业的市民告诉记者,他在看了《美国语文》这本书之后,终于明白美国为什么有那么多想象奇特的影视剧作品。“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也被选进他们的课文中,而且有不同种族、部落的不同版本,学生们会被要求学完之后写一个神话来解释一个湖、一个山谷或一个岩石的起源。”

他说,在语文课上,孩子的想象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谁又能保证这些不是科学家成长的有趣经历呢?!”他告诉记者,前两天看央视的《小崔说事》,内容是关于电影《建国大业》,韩三平、黄建新和张国立在谈到中国和美国电影的差距时,提到了想象力这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拍不出《哈利波特》、拍不出《变形金刚》、拍不出《冰河世纪》、拍不出《星球大战》呢?黄建新导演透露,中国电影的拍摄设备已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了,甚至比好莱坞的还先进,差的不是硬件,而是软件。

正如《美国语文》这本书的编译者所说的那样,东西方的教育模式各有自己的特点,不可简单地就其一点进行优劣评价。但在国内的日常教与学中,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借鉴一些国外教育中的具体做法,让孩子了解国外的同龄人在学什么、怎样学,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

 

【启示与思考】

曾几何时,鲁迅文章是语文教材中的重点课文,是语文教学中最令人看好并且最为出彩核心篇目。如今,这一切都将即将成为过去,特别是在“去鲁迅化”已成为“课改”之特点、亮点的时代特色与背景下,我们同时也不得不发出这样的质疑:以后出版的新教材是否将不会再有鲁迅文章的影子了?!  

一而再、再而三地删减鲁迅的文章,据说是因为鲁迅的文章今天的孩子难得读懂,于是觉得将鲁迅文章拿掉未尝不是件好事。显然,这个理由过于牵强。鲁迅的文章难懂,就删除,相比之下,那些古文、古典诗词对于今天的孩子们来说,无疑比鲁迅的文章更难读懂,难道就都删除不成?也有人觉得鲁迅是泛政治化时代背景下的宠儿,现在的时代不必再强调鲁迅精神,不仅仅是大环境不需要了,而且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也有限,甚至有人都开始怀疑教师讲解水平有问题。事实果真如此吗?鲁迅是用文字救国的战士,设若这个敢于直面惨淡人生,敢于正视淋漓鲜血的人“走”了,谁来痛定思痛唤醒国人的麻木?

我们常说“教书”之目的在于“育人”。我们学习鲁迅先生,不光是要学习文学,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做人。如果一个人连最起码的骨气都没有了,还算是人吗?如果一个老师不爱鲁迅、不懂得鲁迅,那么除了书本上那些僵化了的教条以外,我们还能指望他能教给学生什么吗?——真正的鲁迅,是严厉的也是宽容的,是刻薄的也是慈悲的,是伟大的也是通俗的,作为一个老师,首先应该理解鲁迅,才能使学生爱上鲁迅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说,某些教课老师对鲁迅的“理解不透”,这才是当前语文教育的悲哀所在!

《狼牙上五壮士》没了,柳青的《梁生宝买稻种》没了,鲁迅先生的文章也没了……当许多经典的脍炙人口的作品都没了,语文教材最终将剩下什么?

中国不缺才华横溢的文人、诗人,但鲁迅只有一个!中国不缺大部头、小部头的文学作品,但挺起中国“民族文学脊梁”的只有鲁迅一个!中国不缺教育改革的仁人志士,但大声疾呼“救救孩子”的也只有鲁迅一个!

人民日报曾发表文章说:我们确实都应该以最大的努力去从事于提高自己民族的精神境界,而千万不要沉溺在平庸、琐屑和无聊的那种氛围里面,就像当前出现的有些文章那样,热衷于描写贪婪与残暴的帝王和放荡地渲染着性爱泛滥和不堪入目的床笫之私,却对广大民众的悲欢与命运漠不关心。还有的文章充满着粗野的谩骂和卑劣的人身攻击,有的甚至还唾沫横飞地诋毁着伟大的思想家鲁迅,竟也形成了不伦不类和一片狼藉的时尚,真令人喟然长叹。面对着像鲁迅这样巨大的精神现象,当然是完全可以进行自由的探讨的,如果能够凭着科学的学理精神,严肃认真和有理有据地去进行研究的话,就能够准确地阐述他所作出的贡献,以及还可能存在的某些不足或缺失,并且再从这儿出发更深入一步地去分析其历史的原因,这样当然就既不会可怜地去进行盲目的崇拜,也不会可耻地去抛出无知与狂妄的叱骂。——英国人都知道莎士比亚,俄国人都知道托尔斯泰,德国人都知道歌德,到了我们中国本该让孩子们都知道鲁迅时,却又成“鸡肋”了!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可笑”?!、

不能容纳鲁迅的作品,删除鲁迅文章究竟是我们鉴赏能力的后退,还是无意中被那些意在消除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外来思想所同化了。假如有一天鲁迅被彻底地、永远地删除了,那么,我们所抛弃的决不单单只是一个鲁迅!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说:“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而我却要说,拒绝鲁迅,就是拒绝深刻;拒绝鲁迅,就是拒绝骨气!——删除鲁迅,难道让我们的下一代只在“文化快餐”的哺育下成长?难道我们要把下一代都培养成为“软骨症”患者?

真正的问题远在“鲁迅该不该淡出教材”之外。对此,教材改革应有整体思路。有句哲人的话不该被我们遗忘:如果表述不能被人接受,那它必将被人所表述。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www.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07/71249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