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2013年05月08日 10:39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习主席再次强调了统筹两大建设、实现富国和强军统一的极端重要性。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坚持富国强军统一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内在逻辑。在当代中国,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基本前提是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方位、制约因素以及富国强军相统一的深刻内涵,走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富国强军之路。

把富国与强军放在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考察

安全与发展是国家两大基本战略目标,在国家战略全局中,是共生共亡、枯荣与共的关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关系。根据我们党的认识和实践,统筹国家安全与发展,基本手段是协调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战略目标则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在当代中国,要深刻认识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极端重要性,必须把它放到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考察。

中华民族复兴目前处于何种历史方位?因其所涉及的因素太多,且变量间的权重关系过于复杂,因此很难得出一个为人们普遍认可的精准“复兴指数”。相比之下,进行区位性的大致估算则是合理可行的。采用相对发展水平的方法,按照从单一到综合度量的思路,可以确立三个观察民族复兴方位的视角。一是中国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据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逊的购买力平价方法测算,从公元元年到18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一直高于20%,进入近代以后,比重迅速下降,1950年降到4.5%。改革开放的33年,我国以年平均增速高出世界平均值近7个百分点的加速度追赶世界,目前中国在世界体系中所占比重按麦迪逊方法计算已超过18%,如用外汇汇率计算,2012年已达到8.2万亿美元,约占世界11.5%。二是“经济综合现代化”的角度,从综合衡量人均经济量、科技水平、经济结构等指标看,我们还有很大差距。人均GDP,我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1年公布的世界排名中处在第89位,仅为美国的1/11。我国经济总量富、人均穷。三是从整体现代化,即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和人自身发展这几个方面评估,我国排名是中间靠后的。比如,据联合国发布的2011年人类发展指数,中国在178个国家中排名第101位。依次观察三个视角,总体上可获得发展水平由高到低的不同评价,但用“全面复兴”标准看,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还需要我们作出艰苦的努力。

处在民族复兴的这一方位,目前我国的安全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特殊的制约因素:作为目前正在崛起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应对来自外部势力对中国战略发展空间的打压和排挤;作为一个尚未完成统一的国家,祖国统一大业任重道远;作为一个周边安全环境不稳定的国家,面临着极为复杂的大国地缘政治生态环境;作为当代最有影响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始终面对来自西方世界的“西化”“分化”“妖魔化”等种种挑战;作为一个战略利益不断拓展的国家,面临着国际既定利益和力量格局的阻碍和限制;作为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和经济社会转型的国家,抢险救灾、应对突发事件的任务格外繁重;作为一个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的后发国家,在经历一个经济粗放发展和量的急剧扩张之后,需要大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信息化时代的国家核心竞争力。

总体上看,当代中国的崛起和发展,面临着极为复杂的安全和发展的态势: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现实安全与潜在安全相互交织,国内安全问题与国际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军事安全威胁与其他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国家战略利益拓展与维护国家安全相互交织。这种复杂的安全和发展态势,决定了中华民族复兴有一条必须长期坚守、不能触动的底线,这就是:必须始终把安全与发展作为代表国家根本利益的“一块整钢”,在整个民族复兴进程中始终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深刻把握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战略目标

在当代中国,究竟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富国强军模式,是一个决定我们民族命运的重大选择。经过长期的艰辛探索,我国终于选定了一条既顺应世界大势、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富国强军道路,确立了一个战略意境深远、内容宏大丰富的富国强军“目标群”。

我们所要实现的是国家安全战略与发展战略高度统一的富国强军。主要应达成三个层面的协调一致:一是战略目标的协调一致,即国家安全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能够比较客观、准确地反映国家安全与发展之间轻重缓急的关系;二是资源配置的协调一致,能够在国防安全与经济发展两大领域之间形成合理的资源分配比例;三是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在发展阶段和发展进程上的协调一致,两大建设能够同步发展。

我们所要实现的是军民高度融合的富国强军。只有实现融合发展,我们才能从总体上消除军事经济技术和民用经济技术分割的状态,使用一个军民相互兼容的经济技术基础、集中全民族的智慧建设国家和国防,进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国民经济对国防建设的支撑作用,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国防建设对国民经济的积极作用。现阶段我国所要实现的军民融合,主要是武器装备研制、人才培养、后勤保障、国防动员等重点领域以及海洋、太空、信息等新兴领域的军民融合。

我们所要实现的是以世界先进技术形态为制高点的富国强军。对于一个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正在崛起的大国来说,要实现长远性、稳定性的协调发展,必须使本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经济技术形态与世界先进水平保持协调一致,建立起领先于世界的先进经济技术力量和国防力量。强国所以强,关键在于当世界技术形态发生重大转换之际,它们能够适时转换本国的技术基础,并以领先于当代的物质技术力量为基础构建强大军事力量。在近代史上饱受屈辱的中国人民,在富国强军问题上应当比任何时候想得更远、更深,否则就可能出现富国强军进程难以持续的状况。为此,必须长期跟踪世界技术潮流,在时代发生变化的时候能够适时转换本国富国强军的技术基础,这样才能在世界经济技术之巅上筑牢富国强军统一的物质技术基础。

 

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战略途径

在民族复兴进程中谋求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关键是更加有效地达成富国强军战略目标与国家战略资源的结合,为此,必须大幅提升六种基本战略能力。

提升国际战略统筹能力。提升这种能力的目的,在于减少实现富国强军的国际摩擦成本。中国崛起不可避免地要引发世界力量格局的变化。一方面,应从国家核心利益出发,维护国家发展大局,潜心打造我国的物质技术基础;另一方面,应有理、有利、有节地抗击各种反对我崛起的国际势力,有效反击各种试图测试我维护战略机遇期“底线”的阴谋和企图。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军队应当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撑。

提升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统筹能力。在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和顶层设计上,确立国家安全与发展相统一的战略全局观和相关的体制机制,强化大国防意识,这是实现富国强军的基本前提。同时,还要在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党对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导在国家立法和行政层面的有效实现形式,在国家立法和行政机构中加强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统筹协调能力。 

提升军民融合发展能力。要使军民融合式发展获得不竭动力,必须健全有利于军地统筹的领导体制和协调机制,健全军事需求牵引机制,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将有利于全局利益的军民融合发展,转化为各部门、各单位的利益驱动,防止出现并有效化解各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潜规则,以上下联动的利益驱动机制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提升国防资源战略管理能力。体现在国防投入上,首先要形成“适度规模”,即根据社会经济的承受力和国家安全需求确定国防建设投入的规模。同时,还要形成“合理结构”,即在投入上能够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建设所要求的费用结构,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能体现体系作战能力生成的重点方向上去。

提升国家产业协调能力。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军工自主创新能力,就要逐步改变国家技术基础薄弱的状况。同时,还需要加快推进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改革,深化军工企业改革,打破军工行业垄断,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为武器装备自主发展、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提升军队体制创新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使国防和军队改革与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相协调,与世界军事变革的进程相一致,与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相适应,逐步建立起一整套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律的科学的组织模式、制度安排和运作方式。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08/71249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