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中国崛起的文明担当
2013年05月09日 07:54
坛主小传 王义桅,男,1971年生,江西瑞昌人。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欧学术连线”(CEAN)主任,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外贸学院兼职教授。曾任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中国驻欧盟使团外交官、同济大学特聘教授。
核心提示
● 欧债危机也是欧洲文明危机。这一点,从欧盟创立,即可见端倪。
● 摈弃欧洲价值即为普世价值的“欧洲中心论”,还原欧洲文明作为地区性文明形态、欧盟作为地区一体化的独特性而非普世性,成为欧洲文明复兴的希望。
● 改造我们的欧洲文明观,要求复兴中华原生文明、推动中华文明转型、引领人类文明转型、创新。
● 中华文明历史上两次遭受异质文明入侵:前者主动,后者被动;前者成功将佛教文明内化为中国的禅宗与佛学,后者不成功,迄今对西洋文明食古不化。因此,中国崛起的道统性挑战便集中于,其出路,就是实现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契合。
不妨从反思西方文明起步
2011年10月我参加首届柏林外交政策论坛,因为是唯一中国与会者,特邀在午餐会上发言。我发言前问与会者:“为何在欧洲大国里德国人对华态度最为消极而德国与中国经济关系最为密切?我今天穿的青年装源自普鲁士军服,我的国名——人民、共和国都是欧洲概念,我信仰的马克思是德国人,都是你的,怎么还觉得中国是威胁啊?!”
会后,《苏黎世报》记者在宾馆大堂私下对我说:“为何西方人还主张中国威胁论?根本原因是我们搞不定中国啊。搞不定才感到对方是威胁嘛,能把握的东西人们内心就没有恐惧感。”
从这一故事中我产生三大疑问:
其一,我们学习西方,没得要领?学歪了?!怎么与西方接轨却不让西方放心!只能说,鸦片战争以来,出于救亡图存的需要,我们学习的西方并非正统西方,并非西方文明精髓?!中国历史太悠久,借古讽今的传统使得我们不断反思自身文明,但鲜于反思西方文明。其结果,我们的思维方式仍然受制于中国化的当代欧洲,时代化的欧洲文明。
其二,西方为何搞不定中国?展开世界地图,欧洲人自豪其文明征服全球。然而,事实上唯独没能包括中国,这种自豪感因此受到挫败。中华文明是古老文明中仅有未被其殖民的:只是沿海地区被西方政治殖民,文明未被西方征服,故此近来以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观念长盛不衰。
其三,西方为何搞不懂中国?西方不仅搞不定,也搞不懂中国——戴高乐曾经说过:中国是比历史还要悠久的国家。西方人也一直在问“你们中国人不信仰上帝,怎么没有垮啊?”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看欧洲、看中国,再反思中欧关系,将其置于东西方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这就超越了从欧洲到中国,或从中国到欧洲的双边视角,避免了欧洲观作为中国观折射的狭隘。
“三五困境”:欧洲文明之痛
今天欧洲面临的问题并非欧债危机本身,而是欧洲文明之痛。深入地剖析债务危机,我们发现欧洲有“三五困境”:
(一)50年困境:欧洲一体化再反思
从海上扩张走向大陆内部整合,数百年来形成的海洋文明在大陆继续,导致一体化之踵。欧盟其成立本身就是欧洲海洋文明衰落的产物。我们以前过于强调欧盟的成立是欧洲联合自强、成为世界一极的产物,忽视了其消极被动一面,原因就是缺乏人类文明史观。
与其说是欧洲一体化实现了欧洲和平,倒不如说避免了战争——欧盟并非为和平而设计,而是为避免战争而设计。欧盟是欧洲文明的当代最伟大成就。欧盟只为避免最坏而非追求最好的说法,与我们将其作为地区一体化的理想模式大异其趣。这也提醒我们,学习和借鉴欧洲文明,不仅仅着眼于欧洲文明的成熟形态——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成熟的就是要走下坡路并将遭淘汰的——而是重点关注欧洲文明中将引领人类文明转型的嫩芽。
其二是进程反思:欧洲一体化为何财政、货币联盟不能一步到位,直接导致欧债危机爆发?因为欧洲的民主使得它不可能一步到位,于是欧元设计者原来就指望通过不可避免的危机推动财政、货币政策的统一,而这已为欧债危机后的情形所证实。欧洲一体化进程,正如欧债危机折射的,是“三分经济七分政治”。因为欧元的诞生就是东西德统一后的德国为取信于欧洲而以欧元区经济熨平德国经济的产物,是个早产儿、政治催熟品,违反了经济自身发展规律。
(二)500年困境:欧洲中心论的破产,欧洲的两次衰落
全球化推动欧洲海洋文明扩张至全球,在创造“欧洲中心论”神话的同时也导致欧洲文明过度扩张之殇;而以欧盟为代表的欧洲当代文明从全球向欧洲地区收缩,试图复兴欧洲文明以拯救欧洲海洋文明的衰落,然而力不从心,举步维艰。
美国的崛起终结了“欧洲中心论”时代;新兴国家的崛起又终结了“西方中心论”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说,欧洲已经衰落过两次了。此轮的衰落,更具备文明的内涵,特指由于近代海洋文明扩张而带来的复位和还原。
(三)5000年困境:西方文明的转型之痛
欧洲文明没有5000年,而其源头——希腊文明、希伯来文明,却受到5000年文明——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的巨大影响,这就是欧洲文明的东方因素。因此,欧洲文明的转型,可以追溯到5000年的文明冲突与融合。基督诞生后的两千年来欧洲遭遇到非西方世界崛起的最强大冲击:即中国作为古老而巨大的文明型国家崛起。全球化的渠道不再由海洋承载,这是欧洲海洋文明衰落的时代背景。
总之,欧债危机也是欧洲文明危机。这一点,从欧盟创立——欧洲海洋文明无法继续海外扩张而返回欧洲大陆的产物,即可见端倪。欧盟的国际比较优势无法支撑其扩张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欧元区的发展差异无法通过共同的财政-货币联盟而熨平,是欧债危机爆发的生产力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根源。
欧洲这面镜子照出西方现代文明的危机
欧洲的发展到了一个坎儿。摈弃欧洲价值即为普世价值的“欧洲中心论”,还原欧洲文明作为地区性文明形态、欧盟作为地区一体化的独特性而非普世性,成为欧洲文明复兴的希望。
而欧债危机所显示的,欧盟的制度创新,不足以挽救欧洲文明衰落的命运。欧洲的麻烦,是不善于学习,以教师爷姿态而固步自封。
欧洲需要“第二次文艺复兴”。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催促欧洲、中国一同去实现文明转型,激活原生文明中代表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嫩芽,扬弃成熟文明形态中能够适应未来人类发展趋势的部分,创新文明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欧洲再次睁眼看中国,并非文艺复兴期间的想象与期待,而
是全面、辩证地看待中国文明成就,在此基础上重点探究中国发展模式、中国道路与中国制度。
从治理方式看,中欧差异较大。但从文明角度看,中欧又何其相似。为了超越国家与宗族的狭隘,中国古代先贤大力提倡“天下大同”、“四海一家”的理念。如今,面对危机重重的局面,欧洲的思想家与政治家不约而同地给欧盟开出超越“民族国家—超国家共同体”二元论的药方。哈贝马斯《欧盟的危机》一书给出的药方是,“国家间的国际共同体必须发展为国家间与世界公民间的世界共同体”;丹尼尔·孔·本迪与霍夫斯塔德在《为了欧洲:欧洲的后国家革命宣言》一书给出的药方是,“朝向一个真正的联合与联邦的欧洲而非权力集中的超国家”。
欧洲不是没有希望,只是欧洲梦在褪色。欧洲的关键不是去抗拒“变天了”,而是欢迎并坦然接受现实挑战,超越和否定“欧洲中心论”,不再沉迷于“西方”,以更大的胸怀包容乃至反哺中国崛起,通过推动人类文明转型而实现自身文明的凤凰涅槃。
从文明发展史的高度观察中国崛起
西方文明源头在欧洲。反思欧洲文明,是为了更好地厘清中国问题,因为西方的入侵让中国失去了传统身份和文化自信。我们的思维局限于先进-落后的东西方路径演进,没有上升到人类文明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层面。
人们的意识往往滞后于时代变迁。我们仍然缺乏文明自觉与文明自信。我们的知识结构、价值取向太多受到近代此消彼长的中西权力转移的影响,以至于不能自信地对待西方,自觉地面对自己。
坚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必须超越两种思维:其一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传统思维;其二是学习、追赶的惯性思维。
为此,我们必须从文明发展史的高度观察中国崛起的态势。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中国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大国,历史上却从未成为真正的全球性国家——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两到三成,与今天占一成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后者发生在中国与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的全球化世界,而非此前独立的“天下体系”。中国成为世界领导型国家,面临的是文明转轨与身份转型;改造我们的欧洲文明观,要求复兴中华原生文明、推动中华文明转型、引领人类文明转型、创新。一是从生产方式讲,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信息)文明;二是从生活方式讲,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向不同文明间的互容互鉴、和谐发展升级;三是从思维方式讲,从地域性文明转化为全球性文明。
在文明转型过程中,中华文明不得不再次面对西方、直面自己、面向世界。不过,这次是民族自觉行为、自主选择。它要解决的是鸦片战争以来近两百年的问题,面对的是“千年未有之变局”。当中华文明走向海洋,才能塑造包容自己历史、包容西方的全新文明,为世界探索超越西方的发展模式与文明形态。
欧洲海洋文明的颓势、中华文明复兴的态势,并非欧洲命背而中国幸运,实乃术、势、道三层逻辑的自然演绎。先说“术”。中国人的勤劳、智慧推动中国通过学习效应迅速缩短了与先进文明的发展差距。再说“势”。尽管欧洲文明的国家扩张、个性张扬在世界待开发的时代占据先机和上风,但当世界进入了资源稀缺时代,中华文明则适应了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复兴乃顺应了世界大势。最后说“道”。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包容、创新精神,为解决人与自然、国与国对抗式、冲突型世界发展之道,提供了希望。
文明转型的逻辑:以“中国梦”实现“世界梦”
从文明观念角度,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动力,主要是“文明的代差”——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的侵略,推动了文明的扩张和进步;围绕“文明代差”形成的剩余价值的攫取,则产生了文明竞争和创新。鸦片战争,使得农业文明臣服于工业文明;对“文明代差”所产生的“文明红利”争夺,导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这一模式到了冷战结束,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告一段落。世界是平的,说的是“文明的代差”消失了。
近两百年来,中国与西方第一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再是我解决“我的问题”——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他解决“他的问题”——经济危机、工人罢工,而是一起去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不仅要探讨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而且要探讨中华民族如何“为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受美国影响最深。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融入全球化为发展途径的阶段,这是自然的。然而,中国崛起的态势并非简单的开放融合,而更多是改革创新,是文明崛起、民族复兴和大国兴起的三位一体。在这种情形下,作为影响中国近代最深的欧洲文明,是中国从追随国家走向领导型国家的不二选择。欧洲文明曾孕育、滋润了美国崛起。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也是从欧洲继承的。现在到了中国汲取欧洲文明营养、欧洲文明反哺中华文明复兴的时候了。
作为东西方文明连续性、现代化与活力性最强的两个代表,携手开创人类发展新纪元,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复兴,是中欧文明的历史使命。
中华文明历史上两次遭受异质文明“入侵”:前者主动,后者被动;前者成功将佛教文明内化为中国的禅宗与佛学,后者不成功,迄今对西洋文明食古不化。因此,中国崛起的道统性挑战便集中于,中华文明能否将西方普世价值包容成人类共同价值?其出路,就是实现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契合,通过中华文明自身转型引领人类文明转型,确立中国作为世界领导型国家地位。这就是中国崛起的文明担当。
这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复古”,更非“接轨”;而是复兴、包容、创新的三位一体:通过合理地复兴我们的原生文明——催生中华文明中海洋文明的种子而走向海洋,合法地包容西方文明——通过摈弃西方普世价值神话而塑造人类共同价值体系,合目的地创新人类文明——通过引领“海洋时代2.0”以实现人类文明永续发展,从根本上确立中国作为世界领导型国家的道统。
改革不只是消除制约发展道路上的体制、制度障碍,更是制度创新、文明转型!文明转型的逻辑是以“中国梦”实现“世界梦”。作为世界大国与文明古国,中国不仅要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也要帮助其他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不仅要成为世界强国,也要让世界强国寻找到维护自身地位、生活水准尊严的非“零和”之路,实现包容性崛起,彰显中国和平发展的普遍关怀与世界意义。一句话,中国改革,关乎中国,也关乎世界。
责任编辑:葛立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09/71253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