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还高考“状元”一个平静的生活
2013年05月08日 13:09
【百姓心声】
编者按:2012年,各地高考状元相继出炉:如北京的文理科状元均出自人大附中;微博曝银川一中囊括2012宁夏文理双状元;而江苏一些商家甚至打出“高考出榜日,端午不跳江”的广告词好好调侃了一把……
更有甚者,四川自贡高三学生林浩然,数小时前还被网传以682分荣膺四川省状元,面对各路媒体侃侃而谈,数小时后却遭遇“被状元”闹剧,原来682分系误传,真实成绩仅615分。经历大喜大悲后,孩子已不愿再面对媒体。
十年寒窗苦,一朝天下知。正剧也好,闹剧也罢,其背后无不是一场功利炒作。
事件发展:
关注高考状元 应少些功利心
2012年高考分数相继出炉,各地高考状元依旧成为公共舆论关注的焦点。尽管炒作高考状元近些年来饱受诟病,但不可否认,作为高考现象孕育的产物,高考状元注定无法逃离公共视野。
尽管人生的路有许多条,但在年轻人改变命运的路径并不广阔的情境下,承载近千万考生及其家庭命运改变愿望的高考,总能撩拨太多人的心弦、关系太多人的喜乐。高考之所以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根由正在于此。而高考状元,作为同等竞争环境中的相对胜出者,在急剧膨胀的成功欲望之下,难免被神化。因而,从功利心的蒙昧中脱离出来,由狂热向理性转身,才是我们关注高考状元的正确态度。
炒作的背后,总有拉网等着坐收渔利的功利群体。被炒作的高考状元是无辜的,以至于成为功利者谋利生财、沽名钓誉的工具:当高考状元成为考前营养品的代言人,获利也许是卖糖水糊弄考生和家长的商家;当高考状元成为参考书的代言人,带动的是教辅经济的畸形发展;当高考状元成为生源抢夺战中的香饽饽,也意味着这些高校正在功利化的道路上狂飙……这些商家和高校,神化状元的目的,无非是想借此包装和神化自己,从中捞取利益和虚名。
商家和高校炒作的痕迹和功利的欲望显而易见,但民众又为何跟着推波助澜?背后的祸根是功利和盲目。要从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脱颖而出,稍微理智些的人都能明白:主要还得靠考生付出努力的多少以及考生智力和能力的高低。但是,无论是考生还是家长,都太渴望成功了,缺少平常心的人们,在过度的功利欲望中变得迷茫甚至迷信。于是,他们开始寻找“秘籍”,开始寻找“偏方”……家长和考生的这种急功近利的心理,在商家眼里却成了商机。高考状元考前的作息表、高考状元喝什么样的营养品、高考状元用什么样的参考书……都成了家长和考生追逐的目标,同样也成就了商家的生意。最近还有新闻报道,今年高考刚结束,买卖高分考生的课堂笔记竟成为某些老师的“新生意经”。
被过度的功利心蒙住了眼睛,就很容易迷失自己,考生不相信自己的努力,家长不信任孩子的能力,更可怕的是,这种自信的迷失,造成了对外部环境的狂热迷信,他们开始不相信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努力方式能够抵达成功的彼岸,从而开始迷信高考状元,以为复制高考状元的一切,便可复制成功。在功利和盲目中,他们甚至否认人的个性和人格的独立性。为了所谓高考成功,连独特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都可以改变,这未免太过荒诞和疯狂。
高考状元再次成为公共热点,平常心才是最好的“退烧药”。擦亮被功利蒙昧的双眼,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高考状元其实就是邻家小孩,他们在这场博弈中的胜出伴随着的也是汗水和努力。他们的成功可以复制,比如勤奋和刻苦,因为这是每个人到达成功彼岸必经的路径;他们的成功又无法复制,比如天赋、性格,因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
高考,未必是通向成功人生的唯一路径;高考状元,也未必是命运的绝对优胜者。淡了功利心,才能破除对成功的狂热迷信,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精彩。
高考状元,无法复制的偶像剧
其实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禁止炒作高考状元;到2011年,更是三令五申铁面严禁。结果呢?仅举一例说明:广西招生考试院21日发布消息,称按教育部要求,广西今年不得宣传或变相宣传炒作高考状元及高考成绩排名。话音刚落,广西文理科状元就在各色媒体上“新鲜出炉”。看来,封得住状元信息,挡不住状元情结。
有人说,炒作高考状元是浮云是毒药。这话似有点过,得第一名当然是高兴的事儿,如同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花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好不容易技压群雄,没有锣鼓喧天,也得心花怒放。不过真正的问题是,炒就炒吧,万万不可弄成唐骏的学历一样——明明是可以复印的、却忽悠成难以复制的人生。
高考状元不应承受的舆论之重
热捧状元,在国内是有历史渊源的。那就是沿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有科举,自然就有状元。古时候考中状元,一朝成名天下知,将被皇帝特赐插花游街。状元们头戴金花乌纱帽,身穿大红袍,手捧钦点圣诏,脚跨金鞍红鬃马,前呼后拥,旗鼓开路,气派非凡。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种历史上的状元情绪到今天不仅没有消失,甚至有勃发的趋势。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那个时候的科举状元,和现在的高考虽然名字相同,实质上却有非常大的区别。科举时的状元,全国只有一个。现在的状元,却是遍地开花。不仅每个省分别有文科和理科状元,市县一级也都会评出当地的文理科状元。换言之,现在的高考状元正是借用古代科举状元的概念在宣传造势,将其抬到一个非常崇拜的地位上来了。
这无疑会妨碍创新教育。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提出素质教育以来,一直致力于探索教育改革,虽然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现在的问题是,整个应试教育的根基并没有被动摇过。而应试,就是为了考试。所以,社会对于状元的过热追捧,只会强化“唯分数论”的错误教育理念,陷入高考升学率的恶性竞争之中,导致应试教育愈演愈烈。
同时,追捧现在的高考状元,还将给社会带来急功近利的表现。对此,中南大学教授蔡言厚曾经讲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有个叫张非的中学生,他利用考试来谋取利益,非常典型。考上北大,不好好学,回去又考清华。考上清华又回去,再考清华。每次考上,学校和当地教育部门都会奖励他不少钱。不断地考,不断地得状元,不断地钱就来了。
当然,这样的学生毕竟是少数。社会的急功近利化更严重的还在于学校和社会。对于高中学校而言,只要培养出一个状元,不仅倍有面子,更重要的是能吸引相对优秀的生源;对高校来讲,能录取多少状元往往被大做文章。比如广东某大学就一再加大对高分考生奖励力度,各省高考总分状元报考不仅可获12万元奖学金,同时免去四年学费。
而在社会现实中,各种找高考状元代言的营养品广告、打着状元旗号招摇过市的辅导书等过度消费高考状元的商业喧嚣更是让人不厌其烦。但是不管怎么说,政府和民众已经达成禁止炒作高考状元的社会共识,真希望这样的急功近利能够少些、再少些。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www.71.cn,违者必究。)
延伸阅读:
责任编辑:葛立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08/7126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