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农夫山泉“质量门”事件媒体评论
2013年05月08日 22:22
【财讯评论】徐志娇:农夫山泉PK京华时报的是与非
喜欢喝“农夫山泉”,也喜欢看《京华时报》,直到今天双方尖锐对峙。
看罢《京华时报》和农夫山泉的这场PK大战,孰是孰非?到底该相信谁?似乎很难有个明确的答案。
因为,2011年的“达芬奇家居”事件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标本,将民众的眼光从媒体监督的炫目舞台,引入后台,展示出了一个真实的媒体腐败的世界,面对肥硕待宰的企业,媒体人往往很难抵挡诱惑。所为,网友担心《京华时报》紧追不舍背后有着某种利益的追逐。
可是,我们更多的是有责任的媒体,就像达芬奇家居的案中案,虽涉及央视丑闻,但被《新世纪》周刊彻底曝光,显示媒体应有的独立性和职业良知。作为社会公器,新闻媒体行使着舆论监督的天职,正是新闻媒体的报道,让我们知道了三聚氰胺,让我们知道了皮革果冻和老酸奶,让我们知道了山东的剧毒生姜......越来越多的媒体正在发挥着自身的社会职能,不止是弘扬真善美,还在揭露假恶丑。从媒体监督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京华时报》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
所谓清者自清,对于农夫山泉来说,面对媒体的穷追猛打,倘若真是没有什么问题,大可不必惊慌。无论是竞争对手抹黑,还是被媒体错报,总有真相大白的那一天。
【东广新闻台】殷月萍“农夫与京华”之战:“水”很深权威部门快给说法
从4月10号至今,京华时报连发多篇报道,直指农夫山泉生产标准不如自来水,由此引发饮用水标准事件。昨天,这一事件再度升级:农夫山泉先是在其官方微博上称,已向北京市中院提起诉讼,要求京华时报赔偿名誉权损失6千万元;下午,又召开新闻发布会。这场迟来的发布会最终变成农夫山泉和京华时报的口水仗。在回应了饮用水标准问题之后,农夫山泉方面拿出了整理的近一个月来京华时报的相关报道。钟睒睒表示,《京华时报》在没有采访农夫山泉的情况下,从4月10号到5月6号的连续27天,用67个版面连篇累牍攻击农夫山泉,开辟了一家媒体批评一个企业的新闻纪录。
“农夫”撤离北京,到底是“被撵”还是“撤退”?有业内人士指出,“标准门”只是农夫山泉事件的表面现象,其背后既暴露出我国在标准制定、执行上的种种不足,也反映了国内市场竞争的复杂关系,包括营销手段是否正当、企业与协会的关系等等。
事情发展到这里,真相依然破朔迷离,症结只有一个——那就是本该介入调查的监管部门、权威检测部门却迟迟没有出现。从这个角度说,农夫山泉和京华时报谁是谁非已经没有那么重要,因为消费者的需要非常简单,我们只想知道,农夫山泉到底能不能喝?除了农夫山泉之外,其他的瓶装水到底能不能喝?到底哪些水能喝?当全民都对瓶装水的标准和安全产生疑问的时候,权威、负责任的声音,你在哪里?
【财讯评论】农夫山泉PK京华时报:舆论暴力还是舆论监督
5月6号,农夫山泉在北京召开的记者招待会给人一种战火纷飞硝烟浓厚的感觉。
简而言之,本次招待会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是农夫山泉指京华时报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不顾新闻客观公正的要求自甘堕落替人当枪;二是京华时报反驳指控,严斥农夫山泉顾左右而言他,主观不努力、客观找原因。但从这两句话根本看不出到底谁对谁错来,因为两家的注意力集中在指责对方和玩法律法规的文字游戏上,对于各项直接指控和公众都最希望知道的事都模糊其词、语焉不详。
这两家的恩怨到底是农夫山泉口中的舆论暴力,还是京华时报高呼的舆论监督?以创纪录的版面和持续时间攻击一个企业,报纸难以用一个冠冕堂皇的“监督”借口开说事——怎么不见你以同样的热情关注其他食品安全或者公司的问题?同样,拿“尊严”为自己被停产的工厂开脱则是明显的小儿科——产品质量没问题,仅仅因为所谓的舆论环境不好就撤,这叫尊严?
当然,这只是逻辑的分析,当不了客观证据。媒体保持长久影响力和领先地位的基石是客观公正。以此次事件为例,如果京华时报真正是自己做的调查,从他宣扬的“为大众考虑”角度出发挑战农夫山泉,如果赢了必将一战成名、江湖地位大大提高。即使输了,也是能力不济,虽会被同行取消一番,但在公正心里也会觉得他有骨气、为大众着想,值得信赖。而如果最终结果显示是当了枪,恐怕除了昙花一现外,京华时报将为人不齿、遗臭万年。
【长江时评】企业莫怪媒体舆论太“暴力”
一个月前,没人相信一个“卖水”的会和一个“卖报”的纠缠在一起,打了一场关于“标准”的口水仗。
客观地说,一家企业如果遭致某媒体近一个月不停地质疑、追问,换做谁也受不了。毕竟,从掌握的话语权上来看,“卖报”的显然大过“卖水”的。然而如果就事论事,笔者并不认同农夫山泉的“舆论暴力”论。抛开标准之争不说,单从危机公关的角度来看,媒体如果有质疑,农夫山泉为何不及时地予以有力的回应,而非要等到27天后才高调地出来开新闻发布会?
至于深陷“标准门”的农夫山泉到底冤不冤,既然其已经向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要求《京华时报》赔偿名誉权损失6000万元,那么假以时日,也许司法部门会告诉我们一个客观公正的答案。(长江网黄国兴)
【时评界】张卫斌:农夫山泉和京华时报打官司谁会成为赢家?
现在,公众最关心的是:农夫山泉状告京华时报,谁会成为赢家?依我看,结局不外三个。
一种可能,京华时报的确侵权,农夫山泉胜诉。作出这种假设,是基于最近一段时间,的确有媒体时不时的就刊发假消息,使媒体的公信力严重受损。媒体不能“见风就是雨”,更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追求发行量、点击率,忘记了自己的使命与责任。媒体一旦失去公信力,就可能被公众抛弃,其结局必然是“娱乐至死”。作为一家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媒体,京华时报当然应该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公信力是媒体赢得受众、赢得市场的无形资产。相信京华时报不会拿公信力开玩笑。
第二种可能,农夫山泉的确有问题,京华时报胜诉。农夫山泉正视问题,认真进行整改,虽然输了官司,却重新赢得消费者信任。如果出现这种局面,无疑农夫山泉、京华时报都是赢家,而最大的赢家则是消费者。
第三种可能,农夫山泉恶人先告状,它的产品本来有问题,却不能正视问题,必然会被市场无情淘汰。新闻发布会现场,农夫山泉董事长声称:尊严比金钱更重要。这话当然没错。不过,作为一家负责任的企业,要想赢得公众的尊敬,必须正视产品的质量。舍此,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有业内人士指出,“标准”之争只是农夫山泉事件的表面现象。该事件既暴露出我国在标准制定、执行上的种种不足,反映出国内市场竞争的复杂关系。农夫山泉状告京华时报究竟会是哪一种结局,真相只有一个。作为看客,对于眼下这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闹剧我们不妨多一点耐心:毕竟,北京质监部门已经决定介入调查——大幕已经开启,好戏还在后头。
【微快评】为尊严关厂 农夫山泉图个啥?
农夫山泉与京华时报互掐,觉自己品牌受辱,为了尊严决定关闭北京的桶装水工厂。那么,试想一下,关闭北京工厂之后它能得到些什么呢?得到尊严?未必。企业的尊严是消费者给的,如果消费者不领情,它就一文不值。
这场互掐中,农夫山泉唯一做对的就是要求京华时报赔偿6000万。既然觉得自己被抹黑,那么可以诉诸法律,最终法律会还当事者清白。舆论的喧嚣总是充满着非理性, 而法律则代表着真理。利用舆论优势相互攻击,不解决任何问题,最终还是法律说了算。
可能关掉北京桶装水工厂之后,农夫山泉觉挺有尊严。最起码不为五斗米折腰,但如果真要品牌尊严,那就最好连厂也别办,留着品牌自己享用。但是企业想要成长,最终还是要服务大众的,不可能因为一两个消费者批评,就不再向其服务。为尊严关厂,做为策略可以,但真要实行,农夫山泉怕最终什么也图不到,反而丢掉了北京的大好市场。
【中国青年网】农夫山泉“为尊严关厂”是赌气式反击
毋庸置疑,农夫山泉做出的决定是自身面对事件的一种本能反应。但笔者要问的是这个决定是否科学?是否与市场规律相适应?是否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是否尊重了企业职工的利益?是否是出自对消费者健康的考虑?
不管这个决定是个人的拍板还是源自集体决定,笔者认为这个是游走在钢丝绳上的博弈,是带有赌气意味的反击。过去,农夫山泉文化享誉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农夫、山泉、有点田”是很多国民的理想生活。因此大众给予农夫山泉“质量门”事件更多的关注是正常的,都在期待农夫山泉能给予有力的解释。但事与愿违,农夫山泉的这一决定极大伤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心。不管是媒体还是官方都认定其产品存在质量问题,这至少说明农夫山泉在桶装水生产方面存在缺陷。市场上那么多品牌水却只有农夫山泉“中标”,生产商是不是应该做出反省?拿地区执行标准不同的理由来澄清事实,难道不觉得这样多少有点牵强?中国有句古话“入乡随俗”,在北京你就得遵循北京的标准,就要考虑北京消费者的实际感受。即使认为《京华时报》的一系列报道是舆论暴力,那完全可以在做好自己的情况下寻求法律途径来解决,但遗憾的是,农夫山泉在向北京中级人民法院提出诉讼后便以北京“环境”有问题而做出退出北京民用桶装水市场。
退出民用市场,继续为政府提供桶装水,这不得不让人继续质疑农夫山泉在同一地区实行两种水质标准,说白就是政府用水质量要高于平民用水。为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不能得到同样的尊重?难道仅仅是因为一个“官”字一个“民”字?市场经济告诉我们:企业的发展要遵循市场规律,要视产品口碑为企业生存的法宝,真不知道那些所谓的高管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否经过深思熟虑,敢问这种抛弃大蛋糕的企业还能坚持走多远?
《荀子•王制》篇中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笔者认为这句话用在市场上恰到好处,任何企业的发展都脱离不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农夫山泉应该认识到消费者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能因为公众的质疑就索性为了自己的尊严关闭工厂,退出市场。今日只是一个北京质监局,明日也许会有上海、天津、河北等地区的质检局也认定你的产品存在问题,难道你还会照搬“北京模式”继续退出民用市场?
空穴可以来风,无风也会起浪。对待农夫山泉“质量门”事件,不管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都要在坚持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理性对待。生产者更要以务实积极的态度面对问题,坚持以质量为生命线,做好消费者服务。至于事件是真实还是诽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毕竟“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任何谣言都会不攻自破,任何歪理都会不驱自灭!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08/71280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