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农夫山泉有点悬》续—透明的水 不透明的标准
2013年05月08日 22:53
【网络舆情案例】
编者按:宣讲家网此前在2013年4月11日《农夫山泉有点悬》案例中讨论了农夫山泉“质量门”事件。近来,农夫山泉产品因其执行的地方标准部分指标低于国家标准,引发普遍质疑。北京市质监局5月5日证实,因“标准”问题,农夫山泉桶装水已在北京停产。对此,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夫山泉)5月6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就闹得沸沸扬扬的“农夫山泉产品标准不如自来水”事件进行公开回应,会上与京华时报记者激辩标准问题一度发生冲突。其实公众最在乎质量而非官司。在公众对标准体系不了解的情况下,谁来保证瓶装水的安全?目前也仍未有权威部门给公众一个交代:农夫山泉的水,到底能不能喝?让我们共同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事件介绍】
农夫山泉桶装水因标准问题停产 京质监局介入调查
北京市质监局5月5日证实,因“标准”问题,农夫山泉桶装水已在北京停产。
据了解,位于怀柔区的农夫山泉桶装水水厂只是受委托生产。按照规定,水厂在质监部门有标准备案,但是所备案的标准是浙江标准,而不是本市饮用水公司所执行的国标。质监部门解释称,对于委托生产的公司,一般使用的都是委托公司的标准。但在农夫山泉“标准”问题被曝光后,质监部门介入调查,暂时禁止委托公司生产农夫山泉桶装水。目前,质监部门正就农夫山泉的标准问题进行研究,以出台处理办法。
记者从国家标准委了解到,一般而言,企业标准、地方标准须高于国标。它们三者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的话,应该为国标、地标、企标。其中,国标“就低不就高”的原因在于,要考虑全国各地不同的情况,它几乎是取适用于各地情况的一个平均值而得出的标准。所以,无论是地标,还是企标,都会高于国标。
另外,记者了解到,北京目前并未出台饮用水标准,因此北京生产饮用水的企业遵照的是国家标准。由于农夫山泉在京使用浙标,质监部门暂时禁止其生产。
■水厂
工人正常上班生产已经停止
5月5日晚8点,记者来到位于怀柔区宽沟的农夫山泉桶装水水厂,厂区内灯火通明,却没有看到工人。水厂门口的保安介绍称,水厂已经停产一周左右,但是并不清楚具体原因。“现在工人还是每天正常来上班,但是水厂已经不生产了”。
□探访
■水站
农夫山泉厂家已经不再送货
近日,京华时报记者随机调查北京市各大水站发现,大多数的水站已经对农夫山泉桶装水进行了下架处理。其中21家水站已不再出售农夫山泉桶装水,其他仍在销售的9家水站表示销售量明显下降。
朝阳区大望路东科美恒水站的工作人员表示,自己水站里农夫山泉的水只剩下五六桶,“但都已经下架了,谁还敢喝啊”。其他几家水站也表示,顾客在选择桶装水的时候已经很少愿意喝农夫山泉。朝阳区安立路九台水站工作人员称,农夫山泉品牌桶装水有货,“但是最近销量下降,已经很少有人买。”
西城区丽宜水业水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农夫山泉厂家已经好几周没有水送过来,该工作人员还称仍有货的水站应该是在销售之前的存货。
京华时报记者致电位于西城区、望京、三元桥、亦庄、亚运村、大望路等地多家水站,大部分水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农夫山泉没货,记者追问原因,被告知农夫山泉桶装水已经不再供应。“厂家现在停产整顿,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有货。”三元桥水站工作人员称,农夫山泉的水目前店里已经没有了,厂家也不再送货。
据央视报道,西单水站工作人员说,“现在没有农夫山泉桶装水了,因为厂家都停产了。4月10日以来就断断续续的没货了,从4月20日开始彻底停产了”。
农夫山泉回应“标准门” 京华时报现场提问被喊“滚出去”
当农夫山泉董事长钟睒睒提到京华时报在没有采访农夫山泉的情况下作了不客观报道时,京华时报一位男记者站立起来,并回应说是农夫山泉不愿接受采访,并不是他们没有采访农夫山泉。京华时报打断钟睒睒的讲话显然引起了对方的不满,现场的工作人员大喊。“滚出去。”双方产生争执。现场气氛一度混乱,后来经现场工作人员劝说,秩序恢复。钟睒睒在这之后回应了京华时报在多篇报道中的提到的质疑水质标准的问题…【更多】
农夫山泉“质量门”持续发酵升级,京华时报用6版发文反击农夫山泉,并提出8大质疑。
质问一:农夫山泉执行的浙江地方标准在镉、砷等毒理指标上为何低于国家标准?
农夫回答:农夫山泉董事长钟睒睒先是承认“浙江地方标准低于国标”,之后又称“浙江地方标准是先进的标准”,前后自相矛盾。钟睒睒回应称,国家食品安全法当中规定任何食品经营单位首先要符合的就是GB5749-2006,即使农夫山泉没有自己任何标准,这个标准也是强制性的,不需要标示出来,任何企业都必须自动执行,标了也要执行,不标也要执行。而对于为什么低于国标,钟睒睒说:“这个问题你最好问浙江省卫生厅。因为我不是政府管理部门,我是一个企业。”…【更多】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包华和北京潮阳律师事务所律师胡钢进行评论。
标准层出不穷引消费者不信任 目前亟待权威部门解释
包华:这个饮用水标准之争经过农夫山泉本身的介绍,和《京华时报》的一番质疑,似乎看不清楚谁是谁非了,似乎我们现在所拿到的饮用水标准层出不穷、纷繁复杂,让公众很难了解到真相,而这种复杂导致公众对饮用水产品的不信任,以及不再购买。就目前来讲,我个人很难判断农夫山泉说的对,还是《京华时报》说的对,但我希望国家标准委员会能够给出来权威解释。
胡钢:首先,根据国家2009年食品安全法第八条第2款规定,新闻媒体应当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公益宣传,并对违反本法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从这个角度来说,《京华时报》做的没错,但有一个很小的细节,《京华时报》称北京质监部门叫停了农夫山泉桶装水的北京生产,但《新京报》报道,北京市质监局方面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否认已介入调查,表示目前知道停产之事,正在核实。
有人说,饮用水质量事关公众健康,任凭企业和媒体掐架骂街,为什么见不到监管部门的身影?
包华:饮用水标准有很多,而各个标准内容几乎不一致,一个是卫生标准,一个是质量标准,姑且不考虑卫生标准和质量标准之间的关系,但产品标准两套体系的情况客观存在,让消费者很难去解决问题。制定标准的机构应该给自己的标准予以解读,这些解读对公众消除疑惑、对企业明确生产标准,都是及其有帮助的。但目前非常遗憾的是,将近一个月了,制定标准的部门、执行标准的部门并没有给出来明确的指导,而这些指导意见恰恰是目前现在产生纠纷的一个根本原因。
各种水标准已经实施了很多年了,为什么现在没有统一标准供质检部门或其他政府权力部门进行解读,标准缺失的原因在哪里?
胡钢:首先,刚刚结束的人大通过了关于我国相关职能转变的方案,比如组建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本事件中正好出现了作为食品的水的两套标准,第一类是卫生部门制定和公布的饮用水食品安全标准,还有一个是质监部门制定的饮用水的质量标准。而现在我们听不到权威机关的声音,我想有这个背景,权威机关可能很大一部分精力正在忙着方案的落实,考虑机构职能编制,乃至每个公务人员的去向,在这种背景下可能暂时听不到有关权威职能机关的声音。
农夫山泉北京工厂停产 消费者利益如何保障
钟睒睒说到农夫山泉宣布北京工厂停产,他说到他们给政府部门供应的水还在正常生产,但是给十万消费者供应的水目前已经停产了,为什么要停产呢?不是因为质量的问题而是因为农夫山泉的员工要有自己的尊严。在农夫山泉有尊严的同时,北京十万人提前购买的送水公司的水票,这些消费者该怎么办?
包华:消费者首先可以要求农夫山泉把这些交过钱的水票予以原额的退还,其次即使农夫山泉不再向10万消费者提供桶装饮用水,也会有其他的生产企业可以弥补这块的市场的缺憾,北京的消费者是可以得到足够的饮用水的。关键在于,如何解读农夫山泉对于此次事件的表态。如果一个企业为了保证自身的颜面和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之间不能兼顾,这个企业的智慧需要进一步提高,任何一个好的企业的利益跟我们消费者的利益都是一致的。
另外,如果给政府的水提供到位,给老百姓的水没有提供到位,是公务水和民用水有两种标准吗?还是在供应水的时候有两种思路?这一点也需要农夫山泉予以解答,同时也是消费者最困惑的地方。
行业协会“决定下架”措辞不恰当
北京市桶装饮用水销售行业协会下发通知,要求北京市桶装饮用水行业各销售企业即可对农夫山泉桶装饮用水产品做下架处理,一个行业协会法律是否赋予了它作出产品下架决定的权力?
胡钢:行业协会的社会化管理目前正成为我们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创新和加强的部分。对行业协会而言,为原单位或会员提供咨询性、指导性的建议是很正常的一个行为,但是,这个行业协会涉及到食品安全,在媒体有质疑的情况下作出相应的建议,我觉得是恰当的,但是,“决定下架”的措辞是不恰当的。
整个事件里面,公众始终没有看到纸媒说有关现在销售的瓶装水的质量不合格、违反了国家强制性标准的任何证据,而这家饮用水的厂商倒是拿出了一些材料,但又被媒体质疑说是送检而不是抽检。公众最想知道的是现在销售的包装水是否真的符合我们国家的强制标准,这是最主要的,而不是把一个仅仅说对方的包装物上公示的标准某些限值低于国家标准这么一个情况来大做文章。
【媒体评论】
农夫山泉“为尊严关厂”是赌气式反击
毋庸置疑,农夫山泉做出的决定是自身面对事件的一种本能反应。但笔者要问的是这个决定是否科学?是否与市场规律相适应?是否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是否尊重了企业职工的利益?是否是出自对消费者健康的考虑?
不管这个决定是个人的拍板还是源自集体决定,笔者认为这个是游走在钢丝绳上的博弈,是带有赌气意味的反击…【更多】
【网友评论】
@唱起一首歌:浙江省地方标准问题不能推到一家农夫山泉桶装水的企业头上。何况人家执行的是综合性的企业标准呢。自来水标准是强制标准无需特别标注在包装上,怎么就能说没执行或不如自来水呢?本来开头争论的是标准问题,结果被恶意引导为质量问题。
@楚天鹤鸣:国家应该有统一的饮品食品的标准。不然发生了现在这样的事情,谁来做裁定,老百姓该怎么选择?统一标准(国标)制定后给企业一个过渡期,到时统一执行,企业达不到标准就必须淘汰,不能继续生产。国标应该是严格的,要对全国人民负责。
@在西安:现在我们只看到企业和媒体之间的相互攻击,并没有看到相关监督管理职能部门出来说话,事情到底如何,尤为可知。偏听则暗,兼听则明。但有一点儿是很清楚的,那就是:农夫山泉的相关产品还在市场上正常销售,没有因为媒体的报道质疑。
【启示与思考】
此次农夫山泉新闻发布会上,企业向质监部门公示了标准,向卫生部门公示了标准,但就是不向消费者公示,却说这是“商业秘密”。此前记者调查发现,占据北京主要市场份额的十多种瓶装水品牌,有三分之一是执行企业标准。记者向雀巢、统一、可口可乐、康师傅等多家知名企业提出公开企标的要求时,多被以“商业秘密”为由拒绝。瓶装水里含有相关物质的限值,关系到消费者人身安全,并不是企业的专业生产技术,不应作为“秘密”加以保护,更不能作为搪塞公众的借口。
农夫山泉的“质量门”引起舆论持续关注,媒体记者采访了国内十多位相关领域专家,并收集了饮用水行业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共几十份卫生标准,进行了一一比对。其背后,呈现出中国瓶装水行业标准的乱象。
小小一瓶水,国家标准就有4套,如果再加上生活饮用水标准,我国关于饮用水的国标达5个。而国标之外,还有着五花八门的地方标准,而这些标准多为企业主导制定,大玩华而不实的概念炒作,如山泉水、天然水等。瓶装水之乱,不仅让消费者无所适从,也埋下了健康安全的隐患。
显然,瓶装水不需要这么多标准。而瓶装水标准混乱,无非属利益的产物。无论是对政府部门或是企业而言,主导了标准就意味着掌握了主动权。所以在此情况下,尽管瓶装水标准统一的问题屡屡被提出,但都无果而终。
瓶装水标准统一,指望相关部门和地方,依法行事,主动解决标准打架的问题,恐怕是奢望,对此,主管部门需要积极作为。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卫生计生委有责任也有权力站出来,对混乱的瓶装水标准一锤定音。
上月,国家卫生计生委表示,将加快包装饮用水标准的清理,对相关标准中的安全指标进行整合,及时制定包装饮用水通用标准。瓶装水取消地方标准,统一国标,方向已然明确,关键在于卫生部门能否履行法定职责,无惧各种利益阻力,当好公众健康看护者的角色。
小小一瓶瓶装水,涉及公众健康,关乎公共利益,它里面应该装着企业良知,监管部门的责任。确保水质量可靠,消费者才会信赖。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www.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08/7128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