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重要言论 重要评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共同追求
2013年05月11日 13:03
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而中国当前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与认为历史已经终结了的资本主义社会不同,社会主义社会是要向着共产主义社会前进的。因此,如果说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是要维持那个社会的稳定、不变,那么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促进社会的变化,促进历史的进步,促进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的实现,即促进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而且,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的歌名是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显然,成年人中相对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连少年中的先进思想也不如,不能回避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目标。
列宁曾经在1905年的《社会民主党和临时革命政府》一文中指出,“仅仅在五年以前,许多社会民主党人还认为‘打倒专制制度!’这个口号提早了,工人群众不理解。这些人被归入机会主义者之列是公正的。曾经对他们讲了又讲,他们落在运动的后面了,他们不了解党的任务,不了解党是阶级的先进部队,是阶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整个运动及其根本和主要目的的代表。这些目的可能被每天的日常工作暂时遮盖起来,但是,任何时候都不应失掉作为斗争着的无产阶级的指路明灯的意义。”[1]显然,如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也必须起着指路明灯的作用,而这条路只能指向共产主义。
因此,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应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个中心,对于数千万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以及同样数千万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来说都是必然的要求,但它不适合作为更广大群众的价值观。
列宁指出,“忘记先进部队和倾向于它的所有群众之间的区别,忘记先进部队的经常责任是把愈益广大的阶层提高到这个先进的水平,那只是欺骗自己,无视我们的巨大任务,缩小这些任务。抹杀靠近党的分子和加入党的分子之间的区别,抹杀自觉、积极的分子和帮助党的分子之间的区别,正是这种无视和遗忘的表现。”[2]因此,我们不仅要有先进分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应当有适合倾向于党团的进步群众的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围。从建党90年来的中国革命和改革的历史进程来看,这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围就是雷锋精神,更明确地说就是体现以人为本原则的为人民服务。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具有中心—外围结构的。中心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外围是为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除了构成对党团员和进步群众的要求的核心价值观外,还必须有适用于广大社会成员的共同追求,这样的社会才有凝聚力,才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维护社会主义,并向着共产主义方向前进。
实际上,正是因为有了共同追求,改革开放才能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顺利进行,文化大革命的一些错误才能够得到纠正。在这里,最关键的一点是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之一——共同富裕。[3]自然地,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广大社会成员的共同追求就是共同富裕。
这样一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共同追求的关系就如下图所示。作为民族和阶级先锋队的党要以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价值观引领进步的社会成员为人民群众,带领广大社会成员实现他们共同的追求——共同富裕,从而引领整个社会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走向中高级阶段,进而走向共产主义社会。而广大的社会成员在追求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也会感受到党的引领作用,并意识到没有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要实现共同富裕是不可能的,从而在党的带领和帮助下,逐渐提高到先进的水平,整个社会也才能够最终走入共产主义阶段。因此,下图中的向上的箭头,既可以看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共同追求的引领,也可以看作是共同追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
注释:
[1] 《列宁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页。
[2] 《列宁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55页。
[3]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2页。另一条原则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责任编辑:葛立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11/71301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