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没人查”的中石油是怎么炼成的?
2013年05月12日 22:39
【百姓心声案例】
编者按:“我们是中石油的,不会有人来检查。”此句话可谓牛气冲天哈,中石油的就没人查,是不想查还是没人敢查呢?中石油真的成为狠刹公款吃喝的真空地带吗?这样的话生生地刺痛了公众的心,民众需要对这话的解释。让我们共同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事件介绍】
据群众反映,一些驻京办的公款吃喝现象严重,记者来到北京北四环边的某单位驻京办事处,一到现场记者就发现一部有着特殊牌照的黑色奥迪车,服务员称,我们是中石油的,不会有人来检查,我们自己领导都来这吃饭,没事。
在2012年底中央出台了八项规定,成效显著。公开的公款吃喝受到了遏制,但是有一些人却想出了新对策、新花样。央视记者在调查的时候发现,在北京还是有酒店以及类似驻京办的地方,违规吃喝的现象仍然没有刹住。
地点:万寿路 场所:高档酒店
发现问题:菜品高档 一盘数千元
记者来到万寿路上一家高档酒店,值班经理告诉记者,店里已经客满。记者看到,这家酒店的预约部有许多预约记录,酒店服务员告诉记者,这里经常接待政府宴请,从来没有人来检查,而且发票也可处理。
记者:“怕北京抓得严。”
服务员:“我们这儿肯定没有(人来查)。”
记者:“没有人(查)。”
服务员:“政府的没有问题。”
记者:“发票也要分开开。”
服务员:“没问题的。”
记者:“有什么办法处理一下”。
服务员:“开几张都可以,两张三张都行。”
此外,酒店值班经理告诉记者,这里的一些高档菜品,一盘菜要数千元。
记者:“这也有贵点的菜,3689。”
服务员:“肯定了,中高低档都有。”
地点:北四环 场所:某驻京办
发现问题:部分领导参与公款吃喝
据群众反映,一些驻京办的公款吃喝更为严重,于是记者来到位于北四环边上的某单位驻京办事处,一到停车场,记者就发现了这台有着特殊牌照的黑色奥迪车。进入餐厅,服务人员声称这里是内部场所,不会有人来检查的。
记者:“现在没人来查?”
服务员:“我们是中石油的,不会来查,我们自己领导都来这儿吃饭,没事。”
几天以后,记者又来到这里了解情况,一进停车场记者看见前几天停在这里的同一台特殊牌照黑色奥迪车又停放在客用停车场里。进入餐厅,服务人员说当天吃饭的人比较多,只剩一个小包间。
记者:“谁这么好的号,是你们老板的车?”
保安:“不是老板,一个什么头,不太清楚。”
记者:“其他的(房间)满了吗。”
服务员:“对。”
记者:“今天有几桌。”
服务员:“今天五六桌。”
记者:“五六桌,油田的?”
服务员:“嗯。”
“不会有人来检查” 谁来接招
对顶风作案的公款吃喝,著名气象节目主持人宋英杰有句妙评:“忽然想起一句气象谚语:春风吹不进驴耳朵! ”话糙理不糙,如果真把禁令当回事,入耳入心入脑了,也就不会继续公款吃喝了。
应该说,治理公款吃喝不可能一蹴而就,禁令一出、全都退场,只是美好期待,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客观存在。还可以认为,顶风公款吃喝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人管,如果吃吃喝喝付出了沉重代价还敢继续吗?在这种语境中,打量某驻京办事处服务员的一席话:“我们是中石油的,不会有人来检查,我们自己领导都来这吃饭,没事。”就特别耐人寻味。
“不会有人来检查”,有两种可能,一是服务员的标榜或炫耀,为了打消就餐者的顾虑,故意派发定心丸;另一种可能是确实如此,服务员不是吹牛皮,而是一名有生活体验的见证者,因此拿出来炫耀。哪种可能属实?从报道看应是后者,一大佐证是,在停车场,记者发现了一台有着特殊牌照的黑色奥迪车。过了几天,记者又来到这里了解情况,发现前几天看到的那台有特殊牌照的黑色奥迪车,又停放在了停车场里。据保安称,“(车)不是餐厅老板的,一个什么头,不太清楚”。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如果有人查了,这辆豪车的主人不可能有机会再次光顾。
如果“不会有人来检查”属实,就该追问,为何不会有人检查?是没时间查还是不想查,抑或不敢查?从服务员的自信言辞看,原来是因为“我们是中石油的”“我们自己领导都来这儿吃饭”。为何是中石油的就没人查?存疑!只要是公款吃喝,违反规定,都应该被查并受到处理,任何人、任何机构都不应该享受特权,否则不仅削弱中央禁令的威力,架空制度设计的落脚点,还会产生恶劣的示范效应,使被查的一些小部门、小官员忿忿然。身为央企,中石油更有责任尊重中央规定。
当然,就目前而言,这一暗访还存有不少疑窦。由于记者并未点出是哪一单位的驻京办,而是以“某单位”代替,就须知道“某单位”究竟是什么单位?曝光的那辆带有特殊车牌的豪车,到底是哪个大神的?服务员称“公款吃喝的比较多”,都是具体哪些人在吃喝?记者还提到就餐的是“油田的”,试问是哪些油田?诸如此类,都有必要公之于众。
“中石油的,不会有人查”,标榜还是炫耀?其实更像是叫板。落实“八项规定”,遏制公款吃喝,离不了舆论监督,通过个案曝光,达到震慑效果,既是媒体维护公共利益的责任,也是落实中央规定的一种方式。但很显然,除了记者暗访,还须有监管部门的明察,明察之后是明查,绝不能让“不会有人来查”存有生长的空间。
“我们是中石油的,不会有人查”到底是谁的悲哀?
“我们是中石油的 没人查”此句话可谓牛气冲天哈,中石油的就没人查,是不想查还是没人敢查呢?“我们自己领导都来这吃饭,没事。”明知令行禁止公款吃喝,然而领导都带头来了,而且已经验证过没事,所以可以放心大胆地吃喝。“手握中石油下半辈子不用愁”中石油一直是财大气粗的象征,莫不是有钱就可以默许随意公款吃喝,以中石油的吃喝来拉动经济增长?还是因为钱太多不公款吃喝就得愁没地方消耗?中石油没人查的特权从何而来?
“八项规定”也好“约法三章”也罢,其中严禁公款吃喝的要求是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并没有对哪个人或者哪个单位有特殊的眷顾或者额外的要求,但不知中石油没人查的底气从何而来,把自己置于规定之外,因为是中石油的所以上至官员下到员工都可以随意公款吃喝,都可以目无纪律,都可以胡作非为。在狠刹公款吃喝之下,还有中石油的这种特权思想,还有这样的豪气自信,是整治公款吃喝的悲哀还是中石油的悲哀?
真想问问,真的没人查中石油吗?中石油真的成为狠刹公款吃喝的真空地带吗?若真是无人查无人敢查,那应该是我们民众的悲哀。“我们是中石油的,不会有人来检查”这样的话生生地刺痛了公众的心,民众需要对这话的解释。
中石油的没人查?超级公民好骄傲
近几年来,围绕中石油而出的负面新闻已经很多了,而这些负面新闻中又尤以奢靡浪费居多。也难怪,人家中石油富得流油,公款吃喝算个啥?
在中央“八项规定”的高压线下,中石油的领导们仍一如既往地打牙祭,足见其胆量过人。一句“我们是中石油的,不会有人来检查”,多么的豪气冲天!“中石油”这三个字,就是响当当的通行证,别人过不去的道儿,我中石油可以畅通无阻。
中石油的负面新闻不断,但对他们的领导层来讲,说毫发无损似乎有些过,但基本上也能全身而退,社会舆论再怎么非议,中石油就是不为不动。是什么让中石油如此地招摇?作为共和国的长子,中石油的坏脾气其实是被有关部门给惯出来的。难以撼动的垄断地位,让中石油根本不识愁滋味,反正有国家利好的政策罩着护着,钱来得实在容易又实在太多!
按理说,作为国企,又是共和国的长子,中石油该给国家所有企业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才是。但令人遗憾的是,中石油屡屡曝出负面新闻,让人感觉是一个不肯认错的“坏孩子”。“坏孩子”是怎样炼成的?除了自身不学好外,那就是“监护人”的不是了,对“孩子”一味地娇惯,“孩子”能不使气任性?“我们是中石油的,不会有人来检查”这句话,分明又告诉我们另外一层意思:中石油名头大、能耐大,很少或压根儿就没有人去对中石油动用社会规则。
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奢靡浪费很是深恶痛绝,下大气力进行整治。中石油领导仍公款吃喝,是何道理?顶风违纪,理应罪加一等,有关部门对中石油的这一行径应该从严惩处。
【启示与思考】
“中石油没人查”撕破了公款吃喝治理的表象,其背后的潜台词更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公款吃喝治理应有的路径加快填补对公款吃喝监督和约束的法律漏洞。“中石油没人查”似乎在向外人揭示了一个独立于政策法规之外的“独立王国”。在这个“独立王国”之中,地方纪检部门、平级的本单位纪检部门,都没有权力伸手。除了媒体的暗访以及更高级别的纪检组调查,以此类形式存在的公款吃喝的病灶,似乎就没办法切除。作为国企,又是共和国的长子,中石油该给国家所有企业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才是。但令人遗憾的是,中石油屡屡曝出负面新闻,这无不是在警示我们:央企,对于中央工作新风的落实,仍然处于监管留白的状态。
真正的现实不在会议桌上,而在底层人群的口中。“中石油的没人查”,与中石油类似的、同级别的央企或各地国企的驻京办内部餐厅同样会“没人查”。在今年“两会”中,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调研部部长蔡玲脱稿发言《如何避免“八项规定”一阵风》,不到1000字的发言收获了13次掌声。显然,对于“八项规定”的初衷,公众自然无可质疑,然而,有此时候,那些已经根植于体制几十年的种种“潜规则”似乎已经练就了“魔高一丈”的本领,这些本领游走在违法和合法之间,有些“不怕开水烫”的长久耐力。
我们不缺好制度,不缺好规定,我们只缺对于好制度、好政策的不打折的执行,以及长期不懈的监督检查;我们从来不缺好的“上有政策”,可还是留下了“下有对策”的应付。艺术上的留白,自然可以供人享受;而监管方面的留白,却可以制造权力贪腐的犄角旮旯。根本的解决之策,当然还是那句话:无论权力大小,都应该关进笼子。
“没人查”的中石油,该彻底地好好查查了。毕竟,这是对中央政策赤裸裸的挑衅,更是对国家利益赤裸裸的侵犯。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www.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12/7134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