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坚强”的希望小学屹立在责任与良知上

2013年05月14日 10:04

 

【百姓心声案例】

编者按:2013年4月20日雅安发生地震,华中科技大学校友巴曙松很关心5年前汶川地震后,在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捐建的希望小学是否安好。热心网友探访并发微博称该小学是“固若金汤”。“坚强”的希望小学屹立在震后的废墟中,守护了我们的孩子,更守护了我们的希望。让我们共同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事件介绍】

热心网友“西南练家”实地探访华中科技大学校友希望小学完好无损

武汉新洲人巴曙松,本科和硕士均就读于华中科大。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与几个朋友准备在灾区筹建1到2所小学。“前提是必须确保质量,确保提供给有需要的孩子。”他为此询问了不少朋友,但大多回复:“靠谱的不多”。 巴曙松并未因此而放弃。

据石棉县教育局介绍,2008年地震中全县教育系统损失惨重:受损校舍面积占全县校舍面积的75.8%,经鉴定不能继续使用的占49.8%。“由于前期我县的重灾县没有确定,所以最初援建落实的项目很少”。

2009年9月,华中科大校友捐资40万元、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捐资10万美元、中央重建资金投资120万元的新学校建成。石棉县教育局正式发文,原石棉县联合小学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校友希望小学。

雅安地震后,巴曙松发微博:“不知上次地震后我们几位朋友一起在雅安石棉县捐建的小学新大楼是否安好?当地如有网友烦请帮忙去看一下,谢谢。”当日下午,作为巴曙松粉丝的“西南练家”网友表示:“立刻奔赴巴曙松先生等几人曾捐建的石棉县中心小学,前往检查安危”。

“西南练家”告诉记者,他叫练必志,成都人,地震时他正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当日,他找到了该小学,看到“竟然还有顽童在打篮球”,学校在地震中也是“固若金汤”。当晚巴曙松回复:“太好了,那就放心了”。

记者21日联系小学的工作人员。据介绍:“房子一点都没得事,娃儿都好得很”。这所地震中“毫发无损”的希望小学也赢得了 “房坚强”的美名。

“石棉县华中科技大学校友希望小学”校名,是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题写的。李培根21日晚告诉记者,当时觉得这是好事,是校友表达爱心的一种方式,就答应了。

得知雅安地震中这所小学仍完好无损,李培根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感到欣慰。”

网友赞扬

“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天堂”

石棉县华中科技大学校友希望小学,21日在微博上引发众多网友关注。面对地震中完好的这所希望小学,网友赞扬之声毫不吝啬,有网友说:“这才是希望所在!”

@明媚夏日2011:固若金汤的学校背后,是固若金汤的人品!

@沧桑一行:好的建筑质量,可以挽救很多鲜活的宝贵生命。

@John黄_强:上次地震我捐款6000元给红十字会。不知道用到何处,希望也有效果。

@招聘人事行政总监:最值得表扬的确是承建商,用的都是真材实料,所以才会如此的牢固抗震!

@rzty_43925:固若金汤,名垂青史,小学可以立一座感恩石碑,但更可贵的是立在小学师生乃至许多人心中的丰碑。

@天生板命:这才是希望所在!希望越来越多!

@丹尼斯霓:我觉得不仅捐建者该赞扬,承建商也是相当有良心的。

@Shark_feng:你们都是可敬、可爱的人,向你们学习!

@忧郁的贝儿:当学校和校车最安全,家长就能安心上班,全力以赴建设美好的祖国,未来也就看得到啦!

@来来来-来你大爷:这才是真正的家。

@刘小兔爱吃麦片糖:感谢为这所希望小学出过力的每一位捐赠者及建设者。你们的坚持与投入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天堂。

 

校长提议

要立碑纪念捐赠建校者

网名叫“西南练家”的成都人练必志,这次震后实地探访华中科技大学希望小学时,现任校长余刚向他表达了立碑感谢捐建者的想法。记者连线练必志时,他希望能帮忙弄到捐款人的具体名单。

华中科大校友总会办公室杨筱昨日告诉记者,位于石棉县的这所希望小学,是华中科大校友捐建的第一所希望小学。“主要参与捐建的是校友巴曙松,背后可能是一批校友”。

记者获悉,参与该希望小学捐建的主要有巴曙松、向贵成、陈湘永等。巴曙松曾向网友透露,该小学是“地震后由数十位华中科大校友共同发起”捐建的。

向贵成21日在认证的微博上表示:“汶川地震后,我参与,几位华中科技大学校友共同出资,在石棉县修建的希望小学在此次地震中安然无恙。”

对于现任校长余刚准备立碑纪念一事,巴曙松表示:“名单就不用刻了,石头也有烂的一天,惟关爱永存”、“应该感恩的是老师们,他们在地震中坚守;以及一同操办此事、认真落实确保各个环节质量和进度的朋友们”。

练必志则坚持要帮忙立碑纪念。理由是:“一定要让这些小娃子们知道小时候上学的学校是哪些人支持的,长大后继续传承美德!”他还在微博上对巴曙松说:“我尊崇的巴老师,我会动用我们矿山最好的石料和我们林地最好的木材资源,给后生娃子们传承人文精神的美德!”

“当年的老同学一起参与做这件事情,都是强调只做不说。”21日联系巴曙松,他婉拒了记者采访。

记者观察

不倒的校舍

不倒的希望小学再次振奋了救灾前进的步伐。2008年汶川地震后,由巴曙松等人在雅安市石棉县捐建的华中科技大学校友希望小学在此次地震中坚挺屹立。

事实上,安然无恙的不仅仅只有这一所希望学校,根据目前披露的情况来看,除少数学校在强震中受损,暂无校舍倒塌的报告。据报道,前往灾区参与救援的全国道德模范陈光标表示,雅安地震与汶川地震一个比较大的不同就是,雅安地震几乎没有造成学校校舍倒塌。

在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灾区校舍损毁严重,遇难失踪学生逾5000人。专项调查显示,汶川地震校舍损毁比例为政府建筑4倍,数据震惊全国。学校本应为孩子们提供未来和希望,但这一刻,当地震来袭,建筑物轰然坍塌,学生无法逃生——学校毁灭的正是孩子们的希望,甚至是全社会的希望。

从当年的灾难中,校舍大面积垮塌的祸首也不仅仅被认为是建筑的较低设防标准、不合理的结构和不严格的施工标准,更有其背后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痛定思痛,对教育的投入就是对社会希望的倾注。历史的教训不应只是被总结和警醒,争取时间在下一次灾难来袭前加固校舍,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庇护所,让不倒的校舍延续未来的希望。

石棉近七成学校

校舍有裂缝

2013年4月20日的地震,除华中科技大学校友希望小学外,其他学校校舍情况如何?记者21日从石棉县教育局获悉,近七成学校校舍出现裂缝。

石棉县教育局通过官方微博发布信息:“全县28所学校业务用房主体结构间产生裂缝,校舍受损面积12700平方米。损坏课桌、教学设备(计算机、电视机等)605台(套),直接经济损失697万元。由于周末未上课,无师生伤亡。”

记者21日联系石棉县教育局。局办公室周主任告诉记者,全县现有学校共41所。这意味着这次地震中,有近七成学校校舍受损。他介绍,受损的学校既有2008年汶川地震后新建的学校,也有那次地震前修建的。

记者问:“为何这些新建或者修复的学校,这次又受损?”他说,这次问题主要在填充墙,问题不严重,可以修复。

华中科技大学校友希望小学,是其中完好学校之一。周主任说,经震后了解,该希望小学在这次地震中没有问题。“那个学校建的时候,采用的是全现浇结构。”

根据巴曙松公布的华中科技大学校友会与石棉县人民政府签署的援建协议,为确保该小学工程质量,“教学楼的设计建造按抗震等级9度设防(目前县城民用建筑设防等级为8度)”。

据悉,具体参与这所学校筹建的是华中科大校友陈湘永博士。巴曙松曾对他说:“肩负大家的重托,一定要加强质量的监控,保质保量,为灾区的孩子留下一个质量过硬的学校。”

 

“房坚强”体现良心比技术更重要

地震发生后,不少房屋、学校倒塌,特别是全县近七成学校校舍受损,华中科技大学校友希望小学却固若金汤,成为“房坚强”,确实难能可贵。

就房屋建筑而言,建筑结构不同,其防震能力不同,其中全现浇框架结构的防震能力和安全性比较高,这所希望小学正是采取这种结构建成的。加之建筑商的良心和捐建者有力的监管,才使这所希望小学具有牢固的抗地震能力,从而固若金汤,成为“房坚强”。

学校校舍安全直接关系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关系家庭的幸福指数,关系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理应保质保量地建设好。然而现实是,校舍建设中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不法行为屡禁不止,导致校舍“短命”。究其根源,关键是“监脆脆”导致监管方与施工方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以致施工时把钢筋换成竹杆、把水泥换成泥沙等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盛行,这样建起来的校舍怎么不“短命”?

百年大计,质量为本。科学设计、合理的工期、原材料,既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也是安全生产的保证。按照现行的设计与施工技术,还原工程真实质量完全没问题,关键是建设者和监管者都缺乏一种对校舍、对教育、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民族建筑精神”,导致“短命校舍”频现。毕竟,建校舍,不仅是个技术活,更是个良心活;良心比技术更重要,一旦良心缺失了,技术再高超,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房坚强”背后是人品和人格“坚强”。地震发生了,校舍倒了,除了天灾,不可忽视的是人为因素。只有从重视教育、保护下一代的高度着想,像日本那样把校舍建成“最安全、最放心”的地方、甚至是群众紧急避难所,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更多的“房坚强”。

李云鹏:希望小学“房坚强”收获的不仅仅是欣慰

汶川地震中的校园悲剧,暴露出来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建筑设防标准低,施工质量差等问题得到国家的重视,几年后再次面对自然灾害,“固若金汤”的校舍展现了党和政府吸取教训,纠正错误,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对比汶川地震中的人们的不知所措,整个救灾过程显得更成熟,更冷静,大家齐心协力为黄金72小时争取救援机会,交管部门24小时执勤,保持生命通道畅通;武警官兵、消防队组成搜救队,在废墟中寻找生命;医护人员组成医疗队,带着药品赶赴灾区;新闻传媒工作者将灾区情况告知外界;社会爱心组织为灾区募捐;公民走向献血站为灾区群众献血;自愿者被统一组织,为灾区居民发放食品等物资;亿万网友们的微博关注爱心捐款等等大家都“各尽其责”、不盲目、不“越界”、不“渎职”、不添乱,最大效率的抢救生命。

“多难兴邦”,每次自然灾害,只能使中国人民更加团结,中华民族更加凝聚,中国人是勇敢的,中国人是坚强的,中国人更是不断成长的。地震会过去,家园会重新建设, 愿逝去的生命得到安息,愿生者更加坚强地生活。在实现美丽中国梦的道路上,我们肯定还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与挑战,只有战胜一个个困难与挑战,吸取更多的经验教训,才会让我们不断成长进步,“坚强”的希望小学屹立在震后的废墟中,守护了我们的孩子,更守护了我们的希望。

【启示与思考】

灾难可以提供多维度的视角,既能看到生命的不屈和人间的真情,更能看到全社会对灾害防范的责任与良知。在一定程度上讲,灾害尤其是自然灾害,不可避免,必须持以足够的敬畏,在认知的范畴内能够做到最好,才能防患未然,真正实现灾而无害。诸如地震来袭,“房坚强”给人的生命提供强有力的庇护,伤亡人数大量减少,才可能让社会在面对大灾发生时,显得更从容与理性。

防震减灾是汶川地震留给人们最大警示。在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灾区校舍损毁严重,遇难失踪学生逾5000人。从当年的灾难中,校舍大面积垮塌的祸首也不仅仅被认为是建筑的较低设防标准、不合理的结构和不严格的施工标准,更有建设过程中的责任与良知。

令人欣慰的是,这次没有重演汶川地震的悲剧,灾后重建的学校在此次地震中,除少数学校在强震中受损,暂无校舍倒塌的报告。无疑,建设者的责任与良知经受住了考验,也证明了只要秉承责任与良知,才可能让建筑经历得起历史与风雨的检验。

工程质量,功在千秋,语言很朴素,内涵却很深刻。“房坚强”屹立的是责任与良知,便是最好的注解。历史的教训不应只是被总结和警醒,也不能仅仅只是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在治标不治本的怪圈中循环。只有靠规则支撑起责任,靠制度安放下良知,才能真正形成重视工程质量的行业氛围,才能让所有建筑在危难之时,挺得起庇护的脊梁。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www.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14/7136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