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朱令”十九年的疑案 十九年的法治伤疤
2013年05月13日 15:08
【百姓心声案例】
编者按:前段时间,复旦大学投毒案使得另一尘封的校园铊中毒案重新成为关注焦点。清华大学化学系女生朱令分别在1994年和1995年两次被人投毒,后被医生证实为是稀有的“铊中毒”,致使朱令全身瘫痪。警方曾锁定凶手就是朱令的“身边人”,但最终还是不了了之。让我们共同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事件介绍】
2013年4月15日晚,复旦大学发布消息称,4月1日,该校医学院2010级在读研究生黄某被同寝室室友林某投毒。据其朋友透露,被投毒者小黄现已经脑死亡,目前正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内。
警方现已控制嫌疑人林某,目前,投毒具体原因还在调查中。
此事一出,18年前清华女生朱令铊中毒事件被网友重新提起,“朱令”一词在新浪微博上一时成为热搜词。
18年前的朱令聪明漂亮,多才多艺。 资料图片。
如今的朱令全身瘫痪、大脑迟钝。 资料图片。
【事件回放】
1994年,多才多艺的清华大学化学系1992级女生朱令因离奇的"铊中毒"事件导致全身瘫痪、大脑迟钝。
朱令曾经是一个使人瞩目的优秀女孩,聪明漂亮。1992年她考上清华化学系,学习成绩突出。她多才多艺,自小学习钢琴和古琴,并加入清华大学民乐队成为主力队员。据清华民乐队的同学回忆,朱令在音乐上相当有灵气。出事前,朱令身体非常健康,她在运动场上的表现曾使具有田径二级运动员水准的同学也自歎不如。此外,她还是游泳高手,曾经在清华的校运动会上多次得到名次。
然而,离奇的中毒事件彻底改变了一切。1994年底,朱令出现了奇怪的中毒症状:秀髮脱落、面肌瘫痪、发音含混、四肢无力,被送往医院后,医院束手无策…【更多】
清华铊中毒女生家属苦等19年 公安部称1998年已结案
朱令铊中毒事件发生后,“谁是投毒者”一直是舆论焦点,然而19年来,投毒案始终悬而未破。
4月19日,朱令父亲吴承之称,这些年中,虽不断追问,但公安部门的回复一直都是“正在调查中”…【更多】
朱令中毒案续:当年室友孙维7年后再发帖澄清嫌疑
复旦投毒案发生后,朱令被投毒案再次成为网络上关注的焦点。4月18日,朱令曾经的同宿舍同学孙维在天涯论坛上发布了一个网帖,称“我比任何人都想将真凶绳之以法。”这是继2005年底、2006年初孙维两次发布声明后,再次对自己的“嫌疑”进行澄清…【更多】
【网友评论】
@我只是想知道名字最长可以有多长:#朱令#这件案子关注了很长时间,似乎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朱令的舍友孙维,再加上她强大的家庭背景似乎就是这货没跑了,但是我始终认为孙维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发表声明来为自己辩护,不符合正常情况。她现在身处国外,完全没必要在这个风口浪尖来发表任何言语。
@羽毛泡泡鱼:由现在的复旦黄洋中毒了解到94年清华的铊中毒,看到周令被害成这样,始作俑者逍遥法外,就因为犯罪者孙维家里背景深厚,所以一直没有侦破,谁是凶手大家心里都雪亮雪亮的。PS:跟寝室同学要搞好关系啊,真可怕的啊,都是被同寝室室友陷害的。。。
@对某些刺青着迷:#朱令铊中毒#现在翻看这起扑朔迷离的案件,仍然感叹万分,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其实我也认为孙维确实是真凶,只是或许没有直接的证据又或许她显赫的家庭背景,政治因素以至于这起案件不明不白的过了将近20年,可悲生不逢时,科技的落后,花了50多万连个病因都查不出来,比不上一盒40快的工业染料。
@耳可黑犬:孙维的出身、家庭背景不能成为干扰判断的因素。案件的关注焦点是——失窃的重要物证,那个杯子,为何会在她的床下被搜出?按理说她不会那么傻塞自己床下,应该会扔到垃圾桶里,所以是她来不及销毁证据?还是另有他人嫁祸于她?
@我是哈拿:我其实希望不是孙维,但因为其家庭背景及政治因素,可疑的地方实在太多,在未查明真相之前,我们有理由怀疑任何一个人,我还怀疑当年是宿舍集体给朱令下药的呢。
【媒体评论】
@叶文添:【身份】百度百科,朱令案唯一嫌疑人孙维(后改名孙释颜)背景:孙越崎(爷爷):曾任民主革命委员会副主席。朱丕荣(孙越崎女婿):曾任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孙孚凌(孙越崎侄子):历任北京副市长、北京政鞋副主席、全国政鞋副主席。——如果,朱令和嫌疑人身份调换,案件也许早就大白于天下了。
@新京报评论:#新京报快评#【清华朱令案:不要让公众继续猜谜】19年前的清华朱令案再被舆论关注。昨天,被指责为投毒者的孙某发帖辩解。悬案无法安慰朱令及其亲人,更不能惩罚凶手,也不能证明被怀疑者的清白。清华还是警方,有责任出来说清楚,做了什么,为何没能侦破,还有无侦破可能。朱令案不应继续让公众猜谜。
10万人白宫网站签名要求驱逐朱令案嫌疑人
2013年5月3日,美国白宫网站上出现关于朱令案的请愿。至5月6日16时04分,朱令案白宫官网请愿量突破10万人。按照美国的相关规定,签名人数达到10万人,白宫就要进行回复。
请愿发起人在白宫网站上写道:清华大学学生朱令于1994年、1995年遭人两次蓄意用致命化学物铊下毒,由此导致其终身瘫痪。有迹象显示其室友孙某有作案动机,而且有机会获取此致命化学物……也有资料显示孙改了名字并通过婚姻造假进入美国。为保护我们公民的安全,我们吁请政府开展调查,并将孙驱逐出境…【更多】
新华网七问朱令案
新华网近日刊文称,复旦研究生投毒案让沉寂已久的清华大学朱令案再度成为坊间的热门话题。1994年,清华大学化学系女生朱令离奇发病,被证实为稀有的“铊中毒”,中毒导致她全身瘫痪。警方曾锁定凶手就在朱令的“身边”,但最终此案不了了之。
近20年来,有关“谁是凶手”的各种猜测和传说,坊间从来没有间断过,尤其是朱令的室友孙维,一直被认为是主要嫌疑人。今年4月18日,在复旦投毒案的风口浪尖上,孙维在网上发帖自证清白:“我比任何人都想将真凶绳之以法。”这一言论再加上其不普通的家庭背景,加剧了种种传言的散播。随后,此案也引起陈坤、姚晨、范冰冰、李冰冰、水木年华卢庚戌等明星的注意,他们纷纷转发微博试图让网民更多关注朱令案,也希望网民能够捐款帮助朱令。
近20年来面对此案的种种传言,甚至是直指司法不公的传言,警方并没有及时予以澄清。目前这种“全民福尔摩斯”式的以讹传讹,无论对于受害者朱令,还是“嫌疑人”孙某,都是不公平的。
舆论认为警方有责任、有义务向公众澄清并及时回应:
1。朱令案到目前为止19年悬而未决的局面,究竟是何原因?
2。警方当时掌握了哪些证据?
3。案子卡在哪里?
4。当初警方那些“只剩一层窗户纸了”的表态是否属实,又指向哪个嫌疑人?
5。对朱令家属的询问乃至申请信息公开,究竟为何搪塞、不予告知?
6。玄之又玄的所谓“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不予公开的其他情形”具体指的是什么?
7。特别是公众质疑的,当年本案有没有受到权力的不正当“干涉”?
朱令父亲希望警方公开案情 专家建议再行侦查
2013年5月8日下午5时,北京警方回应了备受社会关注的清华大学朱令中毒案件,回应中称,朱令案办案依法公正,未受干扰。这起案件未能侦破,是因为未获取认定犯罪嫌疑人的直接证据。对此通告,朱令父亲吴承之表示,仍希望案情得以公开…【更多】
朱令案,公开是一剂解毒良药
唯有以公开保证公正,以透明确保清明,法律的权威才能树立,政府的公信才能增强
一个多月来始终身处舆论焦点的朱令中毒案,5月8日有了权威部门声音。北京警方法人微博“平安北京”发布消息称,对该案件“仍未获取认定犯罪嫌疑人的直接证据。碍于证据灭失等客观因素,此案最终无法侦破”。连日来始终关注此案的公众,终于看到了权威部门的公开回应。
尽管如网友所言,在“民间断案”经年累月地发酵升级之后,这份迟到的回应,确实有些姗姗。但北京警方敢于直面这一积年已久的刑事案,并做出自己的说明,这对19年悬而未决的朱令案而言,无疑是一个可取的态度、一个可以期待的开端。
不透明是“阴谋论”的温床,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信息沟通的不畅更容易引发人们的集体负面揣测。具体到朱令案,因为缺乏权威信息,围绕着扑朔迷离的案情,真假难辨的种种内幕,各种罪行的严厉质控,“舆论审判”的偏激情绪,“权大于法”的揣测推断,让社会付出了高昂成本,也透支了人们对司法的信心。
公安机关不是万能的。接报案时,案发已时过数月,关键证据已经灭失,从法律的视角审视朱令案,我们可以期待的司法跟进其实非常有限。对此,办案机构的思想负担可以理解,担心回应舆情会招致过高社会期待的焦虑,也有现实根由。但唯其复杂繁难,才更需以翔实的信息披露和负责任的回应廓清疑云,定分止争。
受制于侦办条件、认识手段和能力水平等因素,少数案件破不了、抓不到、诉不了、判不了的情形客观存在,苛求“命案必破”会给司法公正埋下隐患,热衷“舆论审判”更会给社会公义种下祸根。但及时通报相关侦查结果,让受害方获知完整案件信息,无疑也是法治精神的重要体现。朱令案之所以引发各种猜想,正在于有关方面一度对案情讳莫如深、对过程语焉不详、与其家人沟通有限。
“消除疑虑最好的办法就是公开”,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沈德咏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强调。确实,公开是维护公平的有力利器,也是取信于民的重要途径。试想,如果朱令案的相关信息依然尘封在司法档案里,不仅对受害人未有一个确切答复,被怀疑的孙维也始终承受“有罪推断”的重压,这样的处置如何能保障两者的权利?如果对朱令家属的信息公开申请,反应迟缓乃至持久沉默,不去解释真凶缘何难以伏法,案件为何无法侦破,这样的处理又怎能避免公众的臆断?信息封闭之下,猜度四起是必然的。
面对日益高涨的权利意识,今天的中国社会,无疑身处公共治理最为繁复的时期,中国政府也因此被称作世界上责任最重的政府。在处理矛盾、协调利益时,政府部门固然无法做全知全能、有求必应的“包青天”,但及时准确地公开信息,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从打造阳光政府出发建设服务政府、法治政府,却是树立公信、加强善治的不二路径。
到今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正式实施5年。应该说,正是因为信息公开渠道越来越畅通,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在监督中得以逐渐巩固;正是由于权力运行不断走向透明,人们对实现公平正义有了比以往更足的信心。法律界有句名言,正义要以看得见的形式实现,唯有让公众“看得见”,以公开保证公正,以透明确保清明,以一丝不苟的程序正义,践行秉公执法的法治精神,法律的权威才能树立,政府的公信才能增强,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公平正义”。
对朱令案,公开是一剂化淤解毒的良药。唯有公开才能挽回迟到的正义,唯有公开才能不负公众的期待。
朱令案,警方回应很必要
因为复旦投毒案的触发,19年前的朱令铊中毒案近期再度成为舆论焦点。8日,北京警方打破沉默,通过官方微博对此案作出公开回应。
一个风华正茂的清华才女,因为铊中毒而终生残疾、生活不能自理。19年来,关于朱令案“凶手为何一直逍遥法外”的追问,从来没有停止过。朱令当年的室友孙某,因为种种原因被“网络福尔摩斯”们贴上“凶嫌”的标签,受到舆论审判和千夫所指。而她特殊的家庭背景,更是给人们留下了“权贵操纵办案”的想象空间。
警方的回应,明确了以下几点:一、确有投毒犯罪事实发生;二、接到报案时犯罪痕迹物证已经灭失,未能获取锁定犯罪嫌疑人的直接证据;三、办案未受任何干扰。这样的回应无疑非常必要。然而,舆情已经发酵,一条不足600字的声明,恐尚不足以令汹涌的民意回归理性。比如,孙某最终被排除嫌疑,依据何在?对此,还有进一步公开信息的必要。
人类认识水平有限,不可能每个事实都能查清。但及时回应质疑,不给无端猜测预留空间,既是澄清事实、引导舆论的需要,更是对真相负责,对当事人负责,对法律负责。
朱令案走过的十九年
从朱令首次出现中毒症状到现在,时间已经跨过19个年头,一些人因此称其为“世纪之案”。19年里,它总共经历过三次聚焦,第一次是作为清华女大学生离奇中毒的报道呈现;第二次是2005年经互联网传播引起网民广泛关注;第三次即复旦投毒案牵连出的本轮讨论。
它没有因循一般案件的轨迹,随着迟迟未能破案而淡去被遗忘,相反,朱令案早已不作为单纯的刑事案件而存在,“朱令”既是一个话题,又是一个事件。它紧紧地与公平正义,以及人们对公平正义的期盼联系在一起。甚至可以说,即使没有复旦投毒案,朱令案也会在某个时刻的某种情形之下重回公众视野。
跳出朱令案来看,为什么一起19年前的案子会在今天掀起这么大的波澜,以至相关方面不得不打破沉默?从过去到现在,这个过程有着怎样的变化?
网络舆情发酵被认为是朱令案再度“引爆”的一个重要因素。诚然,新媒体具有的其他时代不可比拟的快速传播力,足以迅速集聚热点,但更要看到,外界对案件的高度乃至持续关注,不止针对朱令一案。也就是说,所有的关注不仅是就某例案件的求是判断,还是对公平正义的坚持。进一步来看,这个时代,公平正义所能激起的社会回响与震荡远超以往。
在此之下,有一种担心认为,当民众、舆论都开始持续聚焦某一个案件,七嘴八舌各持己见,“人人都是福尔摩斯”会不会成为实现正义的阻碍?其实,对于一个进入公共传播平台的案件,民众会有所反应、作出判断是一件很平常且“符合人性”的事。国外很多案件也是从一开始就受到各界关注,并没有说要堵住悠悠之口,侦查审判会独立舆论系统地依程序进行。
再则,朱令案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诸多的探讨不但没有让观点分化,反而是“排队”齐指某一个对象。多数人的“认定”可能既有可以采纳的合理认知成分,又有对侦查办案的不确信成分。到白宫网站为朱令请愿,暂不谈管辖权,至少对中国的司法形象和国家形象都是极其尴尬的。
理性上,公众不是不能接受疑罪从无。即使仍有对朱令案未了的质疑,都不意味着疑罪从无没有根基。不少人看到的,是疑罪从无原则运用在此案与彼案间的不一致,许多冤假错案中的有罪推定,让鲜有的疑罪从无令人迟疑,某种程度上,它是人们对司法系统整体印象的一个投射。
公众对公平正义的吁求越来越强烈和显性,并很容易就此达成观点的同一性,就此而采取实际行动的意愿和能力也超出了以往。无论这种变化是好是坏,是促成民意理性还是产生盲众暴力,它都是中国当下不容忽视的现实景象。看不到这种变化,找不对变化产生的原因,就会应对失据。
警方回应朱令令案有助于理解疑罪从无
北京警方透过其官方微博“平安北京”,对“朱令令案”未能侦破至今深感遗憾,对朱令令个人遭遇的不幸和家人承受的痛苦深表理解和同情。在解释为何案件未破时,警方表示:因从朱令令出现中毒症状到公安机关接报案件已近半年,相关场所没有监控设施,犯罪痕迹物证已经灭失。尽管办案人员尽了最大努力,采取了当时能够使用的各种刑事侦查措施,仍未获取认定犯罪嫌疑人的直接证据。
这一解释为前不久最高法院某负责人所呼吁的“宁可错放,不可错判”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样本。它背后指向的,其实就是“无罪推定”和“疑罪从无”原则。对于确无证据证明的案件,依照法律只能让其在遗憾中结案。
但问题是,很多网民在“朱令令案”上并不相信是因为证据不足而在法律上无法破案。在警方未回应之前,“外来干扰说”甚嚣尘上。这使得一种猜测在逻辑上得以自圆:“朱令令案”本不难破获。因为只有生活在朱令令身边的人才有下毒的动机与时机,再叠加可能接触到铊的人员,嫌犯的范围并不大。且在19年前,“有罪推定”“口供为王”还是常态。在已有明确嫌疑人的情况下,警方为何没有像其他案件那般,通过高强度的讯问来突破案件?
这样的质问,在中国司法的长河里,看上去似乎有些另类。因为直到今天,我们仍未能解决“有罪推定”的陈苛。此番北京警方就“朱令令案”再次申明的办案原则,实际上说明19年前就为今天的中国司法理念纠偏树立了一个标杆。
而从法律上说,我们其实真的无从评判来自网友爆料的那些“证据”。网民不是福尔摩斯,我们也不是法官,基于自然理性的朴素正义观而表达,这本身也值得尊敬。
【启示与思考】
朱令铊中毒的案子搁浅,社会出现诸多难以证实的小道消息,甚至有人怀疑背后存在着干预、阻挠案子侦破的某种力量。案子未破,真相不明,正义难伸,谣言四起,可以说朱令案是一个法治伤疤。时至今日,社会已进入以微博标志的自媒体时代,信息不公开的后果与十多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信息沟通的不畅更容易引发人们的集体负面揣测。因为缺乏权威信息,围绕着扑朔迷离的案情,真假难辨的种种内幕,各种罪行的严厉质控,“舆论审判”的偏激情绪,“权大于法”的揣测推断,让社会付出了高昂成本,也透支了人们对司法的信心。对一个公权机构来说,公信力的丧失是最可怕的事。亡羊补牢,未为晚矣。我们呼吁当地警方尽速公布案件详情和调查结果,公布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不管是警方的判断是案件已经了结,无法破案,还是将重启调查。我们深信,只要公开透明,不遮遮掩掩,不虚与委蛇,就将取得社会公众的谅解,重拾社会公信力。
另外,在白宫网站上请愿是一个很正常的事,这也是奥巴马政府为了倾听民众声音在新媒体时代出的一个招。但现在这事牵涉到中国、牵涉到案件,这在有些人眼里可能就变成了告洋状,也有人称这是白宫成了中国信访办。《环球时报》5月7日指称,白宫网站上请愿信的超10万人签名是这个时期的特殊错乱,白宫做不了中国的“洋信访办”,它会很快被“压垮”。文章说,“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尴尬用不着遮掩,我们确有自己的问题,我们尽最大努力解决它们就是了”。对于华人到白宫网站请愿一事,美国的华人媒体也有评论,称白宫请愿将一件中国国内的“小事”升级为牵动中美舆情的“国际事件”,更使朱令一案成为考验中国司法公正与尊严的小而现实的案例。如果说正义只会迟到却从不缺席,那么今天,面对朱令19年前被毒手吞噬的健康与青春,以及中国民众对司法公正的信仰乃至孙某可能受到的不白之冤,人们都期待着正义的最终降临。
朱令案后,一些人也对像铊化合物之类的剧毒化学品管理制度层面进行反思。这起中毒案件中的毒物从何而来,恐怕也存在管理之问。按常规,无论是实验室还是医院,一些能致人死地的剧毒化学品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一般人员不易大剂量地获取并顺利带出实验室或科室,除非是管理人员监守自盗,或管理有疏漏。这不得不都给相关行业、单位、科室的管理者提个醒,剧毒化学品管理人命关天,必须高度重视,不能疏忽。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www.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13/7136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