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通过吃喝要效益”的实质是饕餮公共财富

2013年05月15日 11:53

 

在2012年的年报中,172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业务招待费”,共计133亿元。其中,招待费排名前10的均为国企,这10家上市公司去年用于吃喝应酬的费用共计29.07亿元。其中,上海建工和葛洲坝的招待费超过年利润的11%。在“招待费”这个名目背后,中国商业社会中拉关系的作用在数据中得以凸显。(5月13日《新京报》)

去年10家上市国企年招待费高达29亿元,实在令人惊讶。国企归全民所有,国企利润属公共财富。吃掉29亿元,就等于吃掉了29亿元的利润,吃掉了29亿元的公共财富。

企业经营过程中,在一定的范围内,产生必要的业务招待费用,本无可厚非。但令人深思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国企的业务招待费用年年大幅攀升,而一些民企的业务招待费用却呈直线下降趋势。

以中国交建为例,2012年中国交建的营收规模为2962亿元,几乎与2011年(2953亿元)持平,但2012年其业务招待费用从前一年的6.45亿元上升到了7.79亿元,上升了21%。但民营企业建筑中则有相反的例子。龙元建设是民营建筑企业的龙头,其对招待费用的严格控制让央企相形见绌。龙元建设2012年营收139.93亿元,业务招待费不足1700万元,占比只有0.12%,较2011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

国企的招待费用支出为何大大高于民企,且年年攀升?看来只有一种解释,民企赚的钱属于生产经营者个人,而国企赚的钱属于公共财富。国企吃喝招待无论花多少钱,都不会伤害国企高管们的自身利益。甚至一些国企在亏损的情况下,国企高管们几十万、上百万的年薪,分文不少,照拿不误。在这种企业效益与国企高管收入没有必然联系的制度设计下,国企在业务招待中,大吃大喝,饕餮公共财富无商量,就不让人感到奇怪了。

中国铁建有关人士说,铁道建设单位与基层政府维系关系的“武器”就是“请客吃饭”。“铁路修到哪里,就得请到哪里。”该人士说,只有这样,修铁路与沿线村民发生纠纷时,县里和镇上的政府人员以及村委会领导等才会更积极地来协调矛盾。另外,“接待不好下来视察的铁道部门,就有可能以后拿不到招标;得罪了监理方,工程质量就有可能被否定。”其实,协调关系花一些招待费用,未必一定要挥金如土大吃大喝。至于招待好了才能拿到招标,工程质量才不会被监理方否定,是国企在自己唱衰自己。

倘若国企信奉通过吃喝要效益,通过吃喝要质量的潜规则,国企信誉从何谈起?打铁先要自身硬。国企应该凭借自己得天独厚的条件,凭借自己的技术实力、管理实力、经济实力,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而不是靠大吃大喝,饕餮公共财富求发展。一名投资公司的人士说,一些江浙民营企业在接待基金、券商分析师时,往往提供简便的工作餐,甚至还有吃方便面的。这些民营企业的发展,靠的是精打细算,靠的是掰着指头过日子。民营企业能够做到的,国企理应也能做到。当然前提必须是,国企高管收入与企业经营效益紧密挂钩。

 

“通过吃喝要效益”最大受益者是官员

中国铁建8亿元招待费经媒体披露后,舆论都在发问:这些巨款都让谁吃了喝了?当然,这是明知故问。这些钱肯定不都是企业高管自己吃了喝了,更主要的还是用于所谓“拉关系”与“维护关系”。跟谁?当然主要是相关政府部门的官员。10家国企的招待费就高达29亿元,而且“很平常”,足见企业的“公关成本”何其高昂,难怪某些官员“梦里都想喝小米粥”呢。

在A股招待费绝对数额最多的30家公司中,民营企业只有4家。分析人士据此认为,民营公司是企业家自己的公司,会更注重费用的控制。在我看来,这充其量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民企的确会更注意费用控制,至少内部不会像国企一样大吃大喝;但是,还有一个方面必须指出,那就是民企可能也更注重“做账”——因为招待费只有六成可在税前扣除,企业为了避税于是往往将更多费用计入会议费、差旅费之类。换言之,具体到与政府官员拉关系、维护关系的“公关成本”,除非关系的确很硬,否则资源更少的普通民企,大概不会更少而只会更多。放大到全国,由企业支付却被官员实际吃喝掉的费用每年有多少?1720家上市公司披露的133亿元,显然不是全部。由此我们不得不想到“三公经费”,其中也有一个招待费。这部分公款吃喝的真实费用是否为专家估算的3000亿元抑或更多,暂且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反映到财政账面的那些,只是官员吃喝费用的一小部分。

除了“三公经费”,官员吃喝费用还有一本账,那就是记在各个企业账本里的招待费。国企也好,民企也罢,高企的招待费,其实是官员“三公经费”的账外账。不得不说,官员的能吃能喝,的确是拉动内需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以至于中央八项规定一出来,消费数据马上就有直接的体现。但是,官员大吃大喝,更是看得见的寻租腐败,高企的“公关成本”对于企业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无异于一颗毒瘤。想想看,苹果在车库创业的时候,如果也要这么高的招待费用于拉关系,它还发展得起来吗?

需要遏制的不只是财政账面的公款吃喝,还有企业账面的业务招待费。必须像严控“三公经费”一样严控企业招待费,这不仅是反腐败的必须,也是整治商业贿赂的必须,更是保护企业正常经营的必须。政府官员应该是企业经营的服务者,而不是需要花钱喂吃喂喝的“硕鼠”。保护企业的竞争力就是保护经济增长的源泉,而这,必须首先从缩减企业招待费开始;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像财大气粗的国企一样支付得起动辄几个亿的招待费。某种意义上,招待费的多寡悬殊,反映的正是不公平竞争的何其严重。 (舒圣祥)

 

“通过吃喝要效益”折射公权力缺乏监督

国企招待费动辄上亿元,1720家上市公司的招待费竟然高达133亿元,可见在企业经营成本中,“业务招待费”是一笔不菲的开支,也成了蚕食股民、投资者利益的重要源头。尽管在一些人看来,吃喝接待本就是很平常的行为,可是,我们还是不免要问,维护关系、企业经营行为就得靠吃请?这种风气何以成了商道潜规则?

一位参与基层和建设系统打交道的人士无疑说透了个中秘密:为了维系与基层政府部门的关系,为了打通所投资项目建设的重重困难,调动起基层政府支持的热情,“吃请”无形中成了“必杀技”。以致有人曾感慨地说,没有在酒桌上办不成的事,在觥筹交错间,在迎来送往之后,原本依照正规程序办不成的事,也可以顺顺利利办成。

某种程度上说,“通过吃喝要效益”之所以成商道潜规则,表面上反映的是商业环境的不堪——一种非良性的运行逻辑。而从根本上说,则源于公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以致商业竞争存在种种不公。为了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国企也好,民企也罢,都无疑要拜倒在权力的“石榴裙”下,通过“吃请”“送礼”等手段打通各种关节。

当然,企业投入大量“招待费”不会白出,而是为了换取相应的回报,而且回报会远远超出他们的“投资”。那么,权力拿什么来回报企业的“招待”呢?当然是权力,通过权力之手,为企业提供他们梦寐以求的特殊服务、特殊关照,或者为他们提供他们非常需要而又无法得到的比较机密的信息,从而获得市场竞争的先机和主动权。

毫无疑问,“通过吃喝要效益”这种商道潜规则,侵害的是国家利益,损害的是市场竞争的秩序,玷污的是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亟须加以纠正,即从完善权力监督入手,将政府之手从市场中抽离。否则,市场竞争的秩序将更加混乱不堪,权力腐败将不断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且难以根治,而最为重要的是,国家利益将会被无形地吞噬。 (禹海君)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15/71378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