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秦俑写实主义的特殊含义

2013年05月17日 08:33

秦俑的写实主义并非是简单摹仿自然,也不是演化的再现生活或反映现实,而是立足秦人的生命体验、真实生活及人对社会人生的理想、理念与社会“政教伦常”相关联,并渗透着群体意愿,最终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情感生命体验。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往往借助外物传达自身情感。借助自然之物的秉性,运用“比德”的手法,传达人的精神本质、伦理品格、人生境遇。将人格自然化或将自然现象伦理化,形成了中国传统“言——象——意”艺术形式和审美结构。艺术家“意”从“物”起,终而成“象”,它们之间相互依存,互为补充,达到主体精神与客观自然物象浑融的理想境界。秦人则与众不同,完全抛弃了言“物”造“象”的手法,采用最直接、最本质、最质朴地表达方式——立“人”尽意。秦人没有借助“象”而是采用“人”自身形象来传达情感,看似简单但也是最难的。由于秦俑没有了中介的“象”(自然之物),使中国传统的艺术创作和审美方式发生了改变,由“言——象——意”转为“言——人——意”。且“人”自身形象对“物”的代替很容易使观者停留于直观印象,觉得作品内涵浅薄平凡无奇。其实不然,“人”作为生命的真实载体比梅、兰、竹、菊、山、水等那些具有一种或几种固定精神与情感的“表意之象”拥有更深刻、更丰富、更广泛的思想文化内涵。

秦俑所传达出的朝气蓬勃、不畏艰难、誓死奋战、保家卫国的情感,穿越了历史和时空的局限。从秦俑以“人”为主的表现手法看,秦人已经完全抛弃了青铜礼器蕴藏的原始神灵观及神秘威吓功能,而开拓了一个以人为本的新世界。“人”也是秦文化中最基本、最深刻、最核心的主题。每个俑人都拥有不同的面貌、年龄与性格。秦艺术家的刻画,细致入微到面貌肌肉组合、发式结构、甲衣鳞片、裤筒鞋袜。我们可以辨出他们来自戎、羌、狄、胡、巴、蜀、冉、白马氏、夜郎、蛮等不同的民族和地域,就连俑人的高矮都与现实中的秦人一模一样。

秦俑虽然是再现世俗生活中的秦人,但它绝不是单纯地摹仿秦人的当时生活,而是要暗示深藏在其形象背后的秦人对人生、人性、人本质、人思想、人价值、人理想;人与人、人与生命自由、人与现实社会及人与天地、天人的生命和谐等,诸多情感因素的体验。同时这些因素也是构建秦俑的支架。它渗透于秦文化的各个角落、贯穿于整个秦民族之中。是秦人对“诗言志”这一中国美学“开山的纲领”最好的解读。秦人的“志”由人抒发,最终又回归到人自身形象——秦俑之中。借助“俑”的形象来表达,补充说明秦人内心的情感世界——这才是秦俑的真正魅力所在。

写实主义被秦人推向了极至。头挽发髻,身穿战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是冲锋陷阵的战士;免盔束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手持弓弩,背负铜镞,是机智善射的弓箭手;头戴软帽,穿袍着甲,足登方口浅履,手持长戟,是短兵相接的甲士。身穿胡服,外着铠甲,头带软帽,足登短靴,一手牵马一手提弓的骑士;头带长冠,两臂前伸,双手握缰,技术熟练的御手;头戴长冠,穿战袍,着长甲,手执吴钩的下级指挥官;头戴鹖冠,身着彩色鱼鳞甲,双手扶剑,气度非凡的将军。

秦俑的产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不仅仅丰富了时代精神,还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但这种创新既不逃离时代,也不脱离民族精神。恰恰相反它是对民族精神的深刻理解及与时代脉搏密切契合基础上的创新,是对人及人生的张扬、歌颂,是中国古老文化传统表现。我们还知道,在中国没有任何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对于社会人生持否定态度。相反,他们都积极要求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这种传统在秦俑艺术与审美上就表现对人生价值和现实生活的充分肯定和赞扬。因此我们可以说秦俑是中国民族文化传统的产物,是将中国现实人生的宗教观发挥到极致的结果。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17/7137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