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公文写作 公文写作 常用公文 技巧经验

新闻的弹性与张力

2013年05月14日 14:54

 

媒体人都有这种感受:众多记者采访同一对象,由于看问题的视角不同,出手的东西可能大不一样。有的笔下引人入胜,大气磅礴;有的写来平平淡淡,找不到看点。这说明新闻是有弹性和张力的,而作者的眼界高低决定其弹性的大小与张力的强弱。

新闻的弹性有多大

法国杰出的雕刻家奥古斯特·罗丹有句名言:“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发现出美来。”记者也应具有这样的眼力,能从此辨出彼,能从小看出大,能从静识出动,能从形中看出神来。

我曾收到过一篇不到200字的简讯:某军校派名师专家组赴上海浦东干部学院,为省部级干部讲授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军地互补,资源共享,相得益彰。就这条简讯来说,看不出价值在哪。军地院校互派专家讲学再平常不过了,这样的事在军报上条简讯都非常勉强。后来作者在电话中说,他们学校领导很重视这件事,因为讲座对省部级干部触动比较大。过去他们对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了解不够全面,听了讲座大开眼界,并自发撰写了上百篇研讨文章。我对作者说,这才是这篇报道的核心。试想,高级干部见多识广,讲座对他们触动很大,就说明价值不一般,而“不一般”才有新闻。

后来我们重新采访,把国家战略、国家安全的重要性,高级干部的感悟,以及世界发达国家的重视程度,穿插融合成3000多字的侧记《在大视野中瞩望国家安全》,并配发800多字的评论《时代呼唤新的国家安全观》推上专版头条。我在评论中这样写道:随着我国与外部联系日益扩大和加深,传统安全因素和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交织,使军地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在国家安全和国防领域的交汇点越来越多,人民群众和地方政府的配属角色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就国家安全战略而言,地方领导干部思虑和谋划工作不仅要胸怀经济发展的全局,还要关注国防和国家安全的全局。把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放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大环境、放在国际形势的大背景中去思考、去行动,是军地高级领导干部必备的一种素质和本能。

这篇报道引起高层和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人民网、新华网等10多家主流媒体纷纷转载。从一篇简讯拓展成广受关注的重要稿件,新闻的弹性与张力有多大,不言而喻。

《某团一连有8个好习惯》这篇消息也值得咀嚼。一个连队的事居然上了军报一版头条,但看过这篇报道的没人不叫好。好就好在作者在别人看来司见惯、不足为奇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据作者介绍,这篇报道见报前是一个6000多字的材料,是从该连发扬艰苦奋斗光荣传统的角度总结的。材料长且不说,主题也不鲜明。而该连最精彩、最抓人的方面,集中表现在那8个好习惯上,后来的见报稿仅用了700来字。这就是作者的眼力,吹尽狂沙始到金。

眼力高低决定弹性大小

记者贵有见识,见人所未见,思人所未思。他看到的可能是非常细微的东西,而想到的则是相当重大、恢宏的思想。好的新闻稿件总是让人感到有见地、有新意,甚至感到意外。

几年前,总后勤部在某集团军召开基层营房建设现场会。会议刚结束,笔者执行其他采访任务入住该军招待所。服务员打扫房间时清理出一些废弃材料,我顺手拿几份翻了翻。军里新闻干事说,这些材料他们翻过好几遍了,已摘了一条1000多字的消息在军报一版刊用了,主要是从总部对基层营建有关要求的角度写的。边看边聊中,笔者的眼睛瞪大了:“伙计,这里边还有一条大鱼呢!”

我看到了什么呢?这份会议材料的第二页有这样一句话:“全军从1984年开始投入40个亿,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大规模的基层营房改造和重建。”这句话抓人。别的不说,40个亿不是小数目。我们国家还不富裕,军委总部投入这么大,可想而知要下很大的决心。军委领导关注的是,这笔钱用好了没有;基层官兵关注的是,老旧营房何时能得到改善。我们经常说,新闻是大家关心关注的事。就这件事而言,上至军委领导下至普通一兵广泛关注,不是新闻是什么?

于是,我们迅速草拟了一篇800字的消息传送编辑部。军报很快在一版头条刊用。见报的题目是《在军委关怀下实施营建史上规模宏大的整修改造(引题)我军基层营房新姿展露(主题)。

这是一条险些被漏掉的重要新闻。由此可以说,眼力,是新闻工作者的看家本领。

有一次笔者到云南边防部队调研按纲建连的情况,跑了几个连队发现情况大同小异,找不到做文章的“点”。后来部队安排我们参观地处边境线上的老山连。这个连队过去宣传过,以艰苦创业著称。此次没有作为采访对象,只安排参观。当我们登上老山主峰,一眼望去,只见对面在修公路、搞营建,车水马龙,一派繁忙景象。再看我们的连队营院,宿舍、食堂,红顶白墙,越野场、器械场、菜地、猪圈等应有尽有,山雾缭绕,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远远望去,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确实太美了!但作为记者,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一幅画吗?

别忘了,那个特殊的年月,云南边防一直不消停,狼烟四起。而且边防官兵生活非常艰苦,住猫耳洞、干打垒,荒草遍地,蚊虫袭扰。现如今是个什么样?全军指战员关心,全国老百姓关心。从连队看边防,从边防看双边,从双边看全球。这么一掂量,这条信息不轻啊——《营院美如画 和谐景象新 我云南边防进入和平建设的新轨道》。导语的第一句话是“硝烟散去的云南边防如今是个什么样?”这个大背景,把这篇消息衬托得沉甸甸的。军报在一版头条刊用后,引起国际传媒的广泛关注,美国《华尔街日报》、日本《读卖新闻》、香港《大公报》,以及东南亚一些重要媒体摘要转发。

在军营,相同和相近的地方很多,但作为记者和通讯员要善于多比较,存同求异出新闻。著名记者阎吾生前曾说过:一个合格的记者,首先应是一个观察家。记者要用两只眼睛看事物,一只看人,一只看物;一只看正面,一只看反面;一只看近处,一只看远处;一只看有形世界;一只看无形世界。像孩童的眼睛那样,看到任何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又像聪明的长者那样,看到各种事物后能迅速分辨出大小、轻重、缓急、美丑来。

修炼眼力把握好弹性

眼力是个什么东西?行家认为它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政策水平和采访作风的综合反映,它实际上是一种综合力。而要提高一个人的眼力,不是三两天就能修炼成的,也不是读了几本书就能“立竿见影“的事儿。它需要不断磨练与积累,乃至一辈子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记者应该广泛涉猎,无所不学。头脑里装了多少东西,才会认识和发现多少东西。

有一次,笔者去下属某军医大学的一家医院查体,新闻干事给了我一篇该院医疗队上高原巡诊的稿件,让我当场枪毙了。原因是,军队几百家医院,上高原、下海岛巡诊的事太多了。军队医院是为打仗而设置的,平时的保障只是一块内容,不能光会看个头痛脑热的病、巡个诊什么的。我曾看到过这样一份资料: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二战时遗留下的很多军事医学难题至今有一半没有解决,军事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有多重啊!由于知识面窄,眼界不开阔,即使有了这方面的成果,也往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就这家医院而言,我们在边查体边聊天中,就聊到不少让记者怦然心动的事儿:全国唯一一家高速路直通急诊室的医院;研制全军首列卫生列车并成立专训基地。有一位科研人员从基因角度探寻高寒低氧影响高原人生存的负面因素课题,意义非常重大。但由于研究方向冷门,举步维艰,连续多年无课题,无文章,无成果。不过,医院力排众议为这位科研人员晋升高级职称。

这3件事哪一件都不轻。后来我们以此为素材写成了近4000字的通讯《战略谋划:为军事卫勤保障“提级升位”》,稿件见报后在全军医疗系统引起强烈反响,总后勤部领导致信军报给予肯定和表扬。那位新闻干事感慨:“我天天在医院,咋就没发现这样的新闻呢!”

这就是个眼力问题。可以说记者头脑里越丰富,发现新闻的几率就越高。有的新闻事实与某种倾向性问题直接而又外露地联系在一起,比较容易发现;而有些新闻事实与某些倾向性问题的联系,往往是内在的、间接的,就不那么容易捕捉。我们还常常碰到这种情况,抓住了问题却找不到问题的要害,找到了要害驾驭起来又不那么得心应手,苦于解剖不开、分析不透,这就会逼着你边抓问题边学习。经验积累多了,就会熟中生巧,巧中出新,新中出奇,产生飞跃。

火热的军营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源泉,官兵的衣食冷暖、音容笑貌,哪怕是一点微小变化,都应该成为我们军事新闻工作者涉猎的对象和范围。一个好的记者和通讯员,应该像一只翱翔在苍天上的雄鹰,居高临下,随时以良好的竞技状态和迅猛的动作,准确无误地捕中目标。

稿件采写者眼力的修炼,说到底是综合素质的修炼。媒体人缺少了这个功夫,看这看那都不来“电”,肯定抓不到“活鱼”。因此,要想发现好新闻,首先从修练眼力开始。

(作者系解放军报社军事部主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14/7139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