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写作 公文写作 常用公文 技巧经验
改进文风也包括锤炼语言
2013年05月14日 15:01
古人云:“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下功夫锤炼语言,努力掌握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业务训练,也是改进文风的必由之路。
锤炼语言要师法古人。在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上,留下了极其丰富、极富滋味而又脍炙人口的文学著作,这些著作几乎篇篇精粹光润、朗朗上口,语言之生动、精美,令人叹为观止。毛泽东曾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说:“由于我们没有努力学习语言,古人语言中的许多还有生气的东西我们就没有充分地合理地利用。”
众所周知,《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书籍,其人物语言之深刻、凝练、生动自不待言。然而,仅从书中极少量的叙述中,也可窥其语言运用之妙。
先看《乡党第十》第二章: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攫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大意为:鲁国国君命孔子去接待宾客,孔子的脸色立刻变得庄重起来,脚步也快了起来。他向和他站在一起的其他傧相作揖,向左、向右拱手,他的衣服随之前后飘动,却整齐不乱。快步向前的姿态像鸟儿展开翅膀一样。宾客辞别走后,他一定回来向国君报告说:“客人已经走远不再回头了。”
原文仅40个字,就把孔子被任命接待外宾时的姿态、动作、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还有更绝妙的。比如《微子第十八》第六章有这样一句话:长沮·桀溺耦而耕。这短短的7个字传达了什么样信息呢?其一,讲了两个人:长沮与桀溺,古代的两位隐者。其二,讲了两个什么样的人。长沮,站在地上的高个子,桀溺,浸在水中的大个子。桀同“杰”,魁梧之意。其三,讲了这两个人在干什么。他们用耦耕的方法来耕地。其四,讲了他们使用了什么样的工具。耦而耕,这是古代的一种耕作方法,即两人各执一耜(si犁),同耕一尺宽之地,两人并肩耕作叫“耦”。其五,讲了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有水的耕地。
由此不难看出,古人在简洁、生动、明快、形象等诸方面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应俯下身子,谦卑地拜古人为师,向古人学习。
锤炼语言要在现实生活中留心积累。现实生活是新闻的源泉,更是生动语言的源泉。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象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象一个健康的人。”著名记者穆青也曾告诫年轻记者说:“应该通过长期学习,吸收群众的语言,以逐步改造记者语言的学生腔和八股调。”
现实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几乎处处都有生动形象的语言。比如,笔者工作之所在地沈阳,在采访时发现,东北群众创造的语言比比皆是,像“老鼻子”“急眼”“得瑟”“扯犊子”“唠嗑”“可劲儿造”等等,既形象又生动。前段时间,沈阳军区《前进报》二版刊发了一篇改进作风的稿子,标题就是《不唠“离题嗑”》,就比“别说废话”要鲜活生动。再比如,人民群众中经常流行的一些俗语、惯用语,也非常有特点。就拿“瞎”字系列来说吧,就有“瞎仓官收粮——无有不纳”“瞎子点灯——白费蜡”“瞎子过河——不摸水深浅”“瞎子害眼——也就是这么回事”“瞎子扑蚂蚱——有也抓不住”等等。我记得军报多年前曾刊发过一篇通讯稿《听排长讲故事》,稿件的内容我早已忘记,但有一个小标题至今难忘,就是“瞎子点灯——并非白费蜡”。
生活是群众创造的,语言也是群众创造的。只有走进群众中去,才能听到生动精彩的语言。去年,沈阳军区领导赋予我采访军区十八大宣讲团的任务。受领任务后,我反复与宣讲团成员座谈,采集到了不少妙语妙言。比如说,什么是美丽中国?宣讲团在讲完国家战略部署后,就形象地把美丽中国概括为:“喝水喝奶都放心,呼吸空气都清新,看山看景都开心,人文社会更暖心”。在驻防松花江部队宣讲时,宣讲团引用了当地老百姓的话“60年代煮水做饭,7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洗衣灌溉,90年代鱼虾绝代”来说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紧迫性。有战士问什么叫“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宣讲团成员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概括说:“不动摇就是党让干啥就干啥,不懈怠就是党让干啥就干好啥,不折腾就是党不让干啥就不干啥。”
锤炼语言要勇于舍弃那些可有可无的常用词。长期以来,我们行文写稿形成一种不好的习惯,尤其是消息写作,经常使用一些程式化的词语。诸如但是、然而、不仅如此、在此基础上等等,见怪不怪,死板生硬,读者反感。
改进作风、锤炼语言,一要学会像讲故事一样写新闻,二要学会运用新闻主体各个内容之间的逻辑联接。段与段之间要有关键词句联接,层次与层次之间要用转折段联接。
比如《起死回生》这篇消息,猛一看,各段与各段之间好象各自散落,实际上,各段之间都有关键词句紧密相接:
合众国际社莫斯科1980年7月18日电(记者索尔·佩特)一位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开始研究死亡奥秘的苏联科学家已经探索到了延长死亡的最后关键时刻的办法。他说一个人没有理由不活到150岁。
复活科学研究的先驱之一尼戈夫斯基说:“当一辆汽车的马达发动不起来的时候,你不要把汽车扔了,你把它修理一下,它就会重新开动。”
“因此,你为什么要遗弃那些心脏停止跳动而送去埋葬的人呢?你为什么不能重新发动马达,然后设法使他恢复呼吸,再恢复脑子的功能呢?”
尼戈夫斯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达36年之久。
他说:“我们的研究表明,死亡并非像我们以前认为那样神秘。”(转折段)
70岁的科学家尼戈夫斯基是个精神抖擞的秃顶老头,他在红场附近一条小街的一个狭小的实验室里工作。他指出:“死亡是一种生物现象,同其他生物现象完全一样,经过详细的研究就可以探求防止死亡过程发展的正确办法。”
尼戈夫斯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线第一次成功地试用了他的技术。他说:“生物研究表明,从人体发育而言,一个人至少可以活150年。”
他说:“但是某些器官破损了,某些器官停止工作了,于是死亡降临了。”
尼戈夫斯基说,死亡的关键时刻是头五六分钟,这就是“临床死亡”期。
在这期间,身体基本上没有变化,但很快就开始败坏,首先从脑子开始。
尼戈夫斯基说,他着重研究延长临床死亡期,以使医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治疗或更换那些引起躯体开始死亡的器官。
“经过手术,躯体复活了,这个人也就得救了。”
尼戈夫斯基估计,有几万人被他的医疗方法救活。
他说,目前,“我们的诊所已经使65%到70%的通常被认为没有希望的病人恢复了生命,其中有1/3是心肌梗死的病人。”
尼戈夫斯基强调,将病人从死亡边缘上挽救过来是没有什么奇迹性的办法的,而是采用通常的按摩、电休克、输血和注射肾上腺素等治疗方法。(转折段)
他说,使死人复活的两个主要手法是心脏按摩和保持一定的体温。他说:“间接按摩和人工呼吸不能激起心脏或呼吸系统恢复正常工作,但可以保持人体器官中最低限度的循环,从而把氧气输送到各个器官。临床死亡期因而可以延长到40到60分钟。”
尼戈夫斯基说,降低体温的办法,完全有可能把人的临床死亡期限进一步延长到3小时。有一次试验时,把一条狗的体温降到18华氏度(零下8摄氏度),这种状况持续两小时。这期间狗的呼吸完全停止,但大脑继续工作。以后,把体温提高,狗的肺突然开始活动,狗又开始呼吸了。
尼戈夫斯基说,用降低体温的办法,完全有可能把人的临床死亡期限进一步延长到3小时,从而使医生有足够的时间在濒死的人的躯体上动手术,矫正那些首先引起死亡的部分。
尼戈夫斯基说:“死亡的过程是有规律的,是可以预料的。”他不同意最近出版的几本书的说法,即处于死亡边缘的人进入来世的第一阶段。(转折段)
有一本书特别提到,数千名濒于死亡的人有过同样的幻觉。但尼戈夫斯基说,这根本无法说明来世的存在,而恰恰证明了他的理论。
他说:“当一个人死亡时,他的脑子是逐渐死去的,这时各种幻觉就会出现。如果有人把他救活,那么他就回忆起来了,说他看见在他面前伸展着长长的地道,或者他发现自己脱离了自己的躯壳,成了另外一个人。”
他说:“人的脑子都是一样的——一个个都差不多——因此,他们的死亡过程多少有些相似,他们的脑子或多或少在类似的情况下失去作用。”
尼戈夫斯基说:“起死回生与宗教毫无关系。”他说,他从来没有发现灵魂存在的证据。
这位苏联科学家说,严格地说,死亡是属于科学范畴的。他说:“现在我们完全有理由指望,在重要的器官没有遭到不可挽回的重大损伤的情况下,死亡是肯定可以征服的。”
在这篇消息中,像“一位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开始研究死亡奥秘的苏联科学家”与“复活科学研究的先驱之一尼戈夫斯基”“死亡降临了”与“死亡的关键时刻”“降低体温的办法”与“用降低体温的办法”等等,就是段与段之间相连的关键词句,各层意思之间则用转折段联接。纵观全文,没有一句多余的话,也没有一段可以随意删除的。
(作者系解放军报社沈阳军区分社社长)
责任编辑:葛立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14/7139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