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产业

【案例】争得十颗星 荣耀满门庭—湖北竹山县“十星级文明户”创建

2013年05月14日 15:50

 

【宣传文化案例】

导语: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农民思想的深刻变化,怎样推动农民增收、怎样改善农村面貌、怎样激发农民群众的创造活力?湖北竹山这个偏远山区县,以评“十星”的方式走出了发展的新路子,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巧妙地化入农民的日常生活,吸引农民参与到新农村创建工作中来。聚众合力,坚持20年,结出丰硕果。

2013年4月17日到18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在湖北省十堰市召开全国创建星级文明户工作座谈会,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推广湖北省竹山县“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经验,部署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从1993年发起“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20年来,竹山有8万多农户参与创建活动,5.6万多农户被评为“十星级文明户”,2000多农户被评为“十星级文明示范户”,40多个村被评为县级“和谐文明新村”。竹山县多次被评为国家、省、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县城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全省文明县城;一大批乡镇村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全省文明乡镇、全省卫生乡镇等殊荣。

1996年11月,在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上,竹山“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经验受到高度重视,创建“星级文明户”的热潮从此在全国兴起。北京平谷、山东济南市历城区、河北秦皇岛市、辽宁营口市、江西等地相继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各地的创建活动与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评选形式丰富多彩,评选机制多种多样,加快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改善了民生,增强了农民家庭的幸福感。

今天,让我们跟随宣讲家的经典案例,走进湖北竹山县——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20年前的发源地,来看看他们的“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到底是怎样发起、发展的。

竹山县村民冯荫禄正在张贴 “十星级文明示范户”匾牌

社区举办文明居民户评议会

来自基层的创造

竹山有“绿松石之乡”美誉,储量占全国70%。上世纪90年代初,麻家渡镇罗家坡村人依靠开采、加工绿松石在全县率先致富。然而,少数暴富的农民不思进取,甚至无视社会道德与法纪,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被人们称为“腰缠万贯的精神乞丐村”。

致富,不能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如何帮助由温饱逐渐迈向富裕的农民重建精神家园?几经摸索,“十星级文明户”创建评选方案出炉了。

1993年春,十星的火种在罗家坡村点燃。县委宣传部在罗家坡村创办以“十星级文明农户”为重点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试点并取得成功经验,县委以竹政发(1993)16号文件下发《关于在竹山县农村开展创建“十星级村组、文明农户”活动的通知》,针对当时农民自私自利、不爱集体、大操大办、不自觉履行义务、不讲科学、不讲卫生等不良风气,结合农村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把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细化、量化为十个方面,用“十颗星”来统领,即:五爱星、致富星、法纪星、计生星、科技星、文教星、新风星、义务星、团结星、卫生星。按照平时争创、集中评选的原则,遵循自报自评——群众评议——评审委员会审定——张榜公布——星牌定星的步骤,每年对“十星级文明农户”进行年中、年末两次集中评选。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罗家坡村干部群众的思想面貌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以极大的热情参与活动之中:家家争创“十星”,户户比增收致富,比邻里互助,比庭院美化,比诚信守法。在争“星”评“星”的过程中,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1995年,“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活动在竹山县全面铺开。1996年,在巩固提升“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的基础上,创建主体向各行各业拓展、延伸和辐射,形成了“十星级”系列文明创建的格局和“行行业业创十星,村村户户奔小康”的浓厚氛围。

 

1996年,是竹山县“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是知名度大幅提升的一年,是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的品牌形成的一年,也是对竹山乃至十堰、湖北和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创建都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1996年7月5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1818期刊登了《竹山县推行“十星牌”管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一文,随后中央各大媒体相继来竹山采访报道十星创建经验。

1996年11月27—28日,全国第二次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在武汉东湖召开,重点推广竹山经验。自武汉东湖会议之后,中央每次召开的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都特邀竹山参加;全省每次召开的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竹山都作为先进单位与会介绍“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活动的新进展。

1997年初,竹山县被确定为全国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示范点,随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学习团队蜂拥而至,“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开始在全国广大农村生根开花。十星创建赢来了竹山快速地变脸和优美地转身,“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成为“辉煌荆楚60名片”之一,成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响亮品牌,一面鲜艳旗帜;“精神乞丐村”摇身嬗变为“全国文明村”,竹山也因此蝉联两届全省和全国“文明县城”殊荣。

第一次升华:拓展探索阶段(1997-1999)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竹山县十星创建的巩固推广阶段,在这一阶段,农民群众面临做义务工、缴三提五统等诸多义务,义务多,权利少。为了增强群众的集体主义意识,竹山县在在创建主体上做文章,通过引导群众争创义务星、五爱星、计生星、法纪星等来增强约束力,又通过给十星户优先招工、转干、入伍、三提五统减免等政策优惠来增强凝聚力。

1997年,在继续组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评的基础上,县文明委表彰了2287户“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示范户、102个“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示范村、100个“十星级”文明行业创建示范单位和12个文明城镇示范小区。同时,“十星级”文明创建继续向其他领域延伸和拓展。

通过载体的创新和利益驱动机制的引导,创星活动调动了农民创星热情,使群众在创星追星中树立义务第一、权利第二的思想,让个人利益统一于集体利益之中,使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实现同步发展,协调演进。

1997年3月26日,竹山县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活动示范点”。1999年9月,竹山县秦古镇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活动先进单位”。

1997年9月1日,中央举办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成就座谈会”,特邀竹山县出席会议并作《积极探索精神文明建设载体,加速推进摆脱两个贫困进程》的典型交流,推广竹山县以“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为龙头的系列文明创建经验。1998年1月15日—17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竹山县作《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活动,加快摆脱两个贫困的进程》的典型交流。

之后,来自全国各地的造访学习者络绎不绝,在一年多时间,竹山先后接待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一千多批参观者。“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工作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在全国广大农村遍地开花。

第二次升华:巩固提升阶段(2000-2002)

“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探索出来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的有效形式。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农民更加关注实惠,优先招工、转干、入伍、三提五统和义务工减免等激励创建的政策手段已经消失,“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的外在驱动力逐渐弱化。不创新机制,不赋予“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以新的时代内涵,“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的效力就会逐渐丧失。鉴于此,县委县政府开始转变思路,力求从创建的内容和方式上丰富发展“十星级”文明创建活动,2001年在竹山县创办10个两个文明建设综合示范村,2002年在竹山县23个综合示范村开展城乡强强共建小康村活动,“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工作进入了一个探索创新和巩固提升的阶段。

进入21世纪初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政策体制发生深刻变革,农民群众的利益导向趋于多元化,十星创建也进入创新完善阶段。争星创星的实践契合于党中央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了让群众的荣辱意识转化为群众的自我约束力和加快发展原动力,竹山将致富星放到首位,将生态星、道德星、信用星、科技星等作为重点,形成“一星带九星”格局,引导群众牢固树立“创星就是创业”的理念,让群众在参与“十星”创建中成为有文化、讲道德、守法纪、善经营的新型农民,通过文明的方式走向富裕,达到十星创建让群众既争荣誉受教育又得实惠能致富的目标。农民群众将十星视为一种荣耀,交友嫁娶看十星、合作创业看十星、经商贷款看十星、评先表模看十星。“争得十颗星,荣耀满门庭;丢掉十颗星,无脸见乡亲”成为群众普遍的荣辱观。

2000年5月,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前夕,中央电视台受中宣部的委派,组织摄制组于5月26日—6月7日来竹山县采访1996年以来以“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为龙头的“十星级”系列文明创建的新成效和新经验,并制作了题为《重访竹山星满天》(该片分上、中、下三集,共计70分钟)在会议期间(7月5日—7日)由中央电视台连续播放。

2001年5月初,新华社委托湖北分社对竹山县“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进行了跟踪调研,总结经验,以《湖北竹山县创建“星级”活动》和《群星辉映大巴山》为题,在新华社内参和湖北经济报头版头条予以报道,认为竹山县“为基层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方略”的有机结合探索了一种可行的方式。

2002年4月27日至5月2日,中宣部再次组织中央电视台《伟大的创造——创建文明村镇巡礼》专题片剧组,来竹山县拍摄“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情况,将竹山文明农户的创建经验作为献礼工程,于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夕在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向全党、全国人民展示。

 

第三次升华:创新拓展阶段(2003-2010)

新的条件下,尤其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后,生存问题不再是农村的主要矛盾,农民在求富的基础上更多的关注平安、健康、快乐,求知、求乐、求美的需求不断增强,和谐文化、公共服务、民生保障、提升群众幸福感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县委县政府适时提出了建设富裕和谐文明幸福家园的发展战略,为“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十星级文明户”创建中我们将文教星、新风星、健康星、生态星摆上突出位置,在“十星级文明乡镇(村、社区)”创建中,将服务星放在首位,千方百计为群众营造更加宜居的生态环境、更加淳朴的乡风、更加便利的公共服务、更加愉悦的文化环境、更加优越的就医就学条件。在创建活动中,竹山通过广泛的宣传动员和深入细致的引导,使群众牢固树立了“十星标准就是幸福指数”、“幸福在十颗星里,在追星创星的过程里”的创建理念,将群众追星创星的实践过程变成建设美好幸福家园的过程。广大人民群众在参与十星创建中,争取美好幸福生活的热情空前高涨。

在这个大的阶段,又可细分为三个阶段:“一主两翼”创建阶段和移民安置区十星级系列文明创建启动阶段三个阶段。

1.六大工程启动阶段(2003-2004)。在不断总结和探索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正式启动了扶贫、信用、生态、文化、平安、健康六大工程建设,以此为载体来巩固和深化“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较好地解决了“十星”创建的机制和动力问题,让农民在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既要争荣誉、受教育,更要强素质、得实惠、能致富,从而使“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一主两翼”创建阶段(2005-2009)。县委县政府借鉴海南创建生态文明村的做法,启动了绿色小康村创建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创建载体,并廓清了新时期深化“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的思路:“以实施六大工程为载体,以深化‘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为品牌,以建设绿色小康村为目标”,换句话说,即以绿色小康村建设为主干,以六大工程建设和“十星级文明农户”创评为两翼,全面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议。经过竹山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一批绿色小康村——具有竹山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创建中脱颖而出,一大批农民开始分享精神文明创建的成果。

3.移民安置区“十星级”系列文明创建阶段(2010年)。为了有效破解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难题,县委、县政府在上庸镇召开了在移民安置区深入开展“十星级”系列文明创建活动动员大会,启动了在移民安置区大力开展“十星级”文明乡镇、“十星级”文明村、“十星级”文明社区、“十星级”文明户等系列创建活动。县文明办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拟定了《在移民安置区深入开展“十星级”系列文明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并以县委办、政府办名义印发竹山县。经过近一年扎实有效的创建工作,在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全程参与和及时指导下,以上庸镇南坝村、北坝村为试点的“十星级”系列文明创建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竹山县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的崭新亮点。

今日十星耀华夏,明日星光更无限

近20年的坚持不懈和创新发展,使“十星级”成为荆楚名片,成为全国品牌,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范本,成为欠发达山区实现农村现代化的“竹山模式”,成为破解移民安置这一世界性难题的成功法宝,成为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乡村文化品牌,成为社会管理创新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十星”创建,竹山县广大群众素质明显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大幅提升,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经济发展呈现强劲势头,各项社会事业日新月异。

自2010年县委县政府开展的移民安置区“十星级”系列文明创建活动后,2011年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启动“一城两带”(县城,305省道沿线竹房城镇示范带、236省道沿线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带)“十改十建创十星”活动,开启了新形势下深化“十星级”系列文明创建的新篇章。在中央、省委、市委的高度关注下,新一届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和县政协领导集体,不求虚功求实效,不肆张扬求发展,更加重视十星创建工作,将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竹山县上下形成了县级领导亲力问星研星,县直部门协力帮星用星,乡镇村组强力创星护星,广大农户合力争星追星的生动局面。在创建中扎实做好结合的文章,与移民安置、城镇带建设、改善民生、改善环境、文化惠民、城乡共建、志愿服务等工作紧密结合,掀起了新一轮内容大调整,氛围大营造,全民大评选,村镇大推进,部门大帮建的“十星”创建高潮。

2012年,竹山县上下按照县委县政府“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幸福竹山”的总体部署,全面掀起新一轮“十星级”系列文明创建活动高潮。建成高规格的“十星级”文明创创建展览馆和一大批“十星级”农民文化广场,启动首届“十星级”农民文化节和道德讲堂建设,先后承办中央文明办调研座谈会、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全市“十星级”文明创建暨十星文化座谈会,得到中央、省、市领导多次批示,省内20余个市县组团来竹参观学习“十星”创建。两年来,竹山县“十星”创建进一步与新三万活动紧密结合,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市容村容,着力推进农业大发展,着力推进工业大招商,着力推进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大突破,形成了“十星发祥地、全国文明城”,“女娲补天地、人间桃花源”,“龙行山水城,东方圣玉都”三个文旅产业大品牌,描绘出一场场大背景下的大跨越,一幅幅大手笔下的大蓝图。

 

【启示与思考】

精神需要建设。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找到好的载体和抓手来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破解当下许多地方普遍存在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背离的难题。

竹山县生机勃勃的“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活动来自于基层的伟大创造。在这一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着眼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注重创建主题的时代性;着眼创建活动的基本特征,注重创建主体的广泛性,着眼推动两个文明的协调演进,注重创建内容的全面性;着眼创建活动的深入发展,注重创建措施的多样性;着眼创建活动的内在要求,注重创建工作的规范性;着眼保持创建活动的生机与活力,注重创建机制的科学性。

精神文明建设难在创新、贵在坚持。从星星之火,到星火燎原,再到星空灿烂,“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之所以能够坚持不懈,常创常新,并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一方面,得益于竹山一代又一代县委领导集体始终咬定十星品牌不放松,坚持在巩固中提高,在继承中创新,一步一个脚印,一届一个跨越,实现了“月月有变化,年年有进步,届届有创新,始终不跑调”的创建目标;另一方面,得益于在创建中始终坚持了群众的主体性,通过机制创新,不断激活创建细胞,夯实创建基础,使十星创建活动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和一种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群众的内心世界,成为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建设美好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不断提高群众文明素质的过程中实现着精神境界不断升华。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www.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14/7139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