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案例】解密华西村 农村发展关键不在寻找模式

2013年05月15日 14:03

 

【美丽中国案例】

编者按:号称“天下第一村”的江苏华西村前党委书记吴仁宝2013年3月18日去世。伴随吴仁宝驾鹤西去,被打上深刻“吴氏”烙印的华西村模式,是将跟随个体逝去而落幕,还是紧随时代变革去律动?很多人说,“天下第一村”的成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个典范的模板,但是华西模式能否复制却一直在争议中。让我们共同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事件介绍】

华西村基本概况

华西村,位于长江三角洲中腹的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其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交通优势方便快捷,沿江高速、澄杨公路穿村全境,无锡、苏州、上海等周边大中城市,均在1小时车程之内到达。建村40多年来,华西村不断由小变大,由穷变富,早在90年代初,就率先在全国先后成为“别墅村”、“轿车村”、“彩电村”、“电脑村”等,现已拥有40多项“全国第一”,被称为“天下第一村”。

华西村,早在上世纪70、80年代,就以农业、农村,文化,科技,旅游等工作的突出成就,成为全国闻名的一个“样板村”,由此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前来参观、学习。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华西的第三产业更是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成为国内外各界人士赞誉的“华西旅游城”、“江南田园旅游中心”。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华西不仅先后开辟了工业游、农业游、红色游、党员先进性教育游、社会主义新农村游等多条特色旅游线路,而且农民公园、“华西之路”展廊等一批景点,还被中央和各级组织、院校列为实践基地、示范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华西旅行社,已连续7年蝉联“全国百强国内旅行社”(2005年名列第4位,这比上一年的排名又前进了10位),并获得了“AAAAA质量诚信会员单位”、“中国公认黄金品牌旅行社”称号。自1974年经国家批准对外开放以来,华西已吸引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宾客前来华西参观、考察、访问。2005年,华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0多万人(次)。预计要达200万人(次)。

华西村,村民家家住400—600多平方米的别墅,有100—1000多万元的资产,有1—3辆轿车。2005年,华西累计实现销售307.8亿元;2006年,要实现销售400亿元;到“十一五”期末,要实现销售2000亿元。2001年6月,华西村还通过“一分五统”方式,并入周边16个村共同发展,组建了一个面积超30平方公里,人口超3万人的大华西村。经过几年的发展壮大,今天的大华西村,已被国内外各界人士赞誉为“华夏第一村”、“天下第一村”。

华西村的所有企业,都隶属于江苏华西集团公司,该公司大约90%的股份是集体股。

【创业历程】

回顾华西村从上世纪60年代建村至今的这段历程,实际上也是几代华西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一部创业史、发展史、奋进史。

一分五统求发展

华西村从2010年起,吴仁宝和华西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分五统”(一分,就是村与企业要分开,把新合并的16个村规划成12个村,合并后的原村委会还是由本村村民自治、选举。五统,一是经济由华西统一管理,二是劳动力在同一条件下统一安排,三是福利由华西统一发放,四是村庄由华西统一规划建设,五是华西村党委统一领导。) .和周边的16个村一起组成了大华西村,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00多人增加到5万多人。

共同致富意志坚

吴仁宝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担任华西村的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人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2006年全村实现销售超300亿,2010年超500亿元,每户村民的存款600万元--2000万元。华西村党委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经营管理之路。他们在处理积累与分配的问题上一直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少分配、多积累,少拿现金、多入股,凡村办企业的工人,每人每月只领取30%的工资,其余的70%存在企业作为流动资金,到年底一次性兑现。奖金通常是工资的三倍,但并不发给职工,而作为股金投入企业,第二年开始按股分红。对承包企业的超利润部分实行“二八”分成,二成上交村里,八成归企业分配。留给企业的部分,10%奖给厂长,30%奖给管理人员,30%奖给职工,30%作企业积累。承包者个人所得的奖金以入股形式留在企业,作为风险抵押金。

华西村原叫华西大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是我国农村的先进典型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核算方式(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华西村实行大队统一核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华西村顶着很大的压力还是实行大队核算。在我国农村取消人民公社之后,华西大队改为华西村。

农村敢为城市先

经江阴市政府批准,华西村正式更名为“华西新市村”。2001年6月,华西村周边的三个行政村加盟华西村,合并成为华西一村。此后,华西村周边的20个经济薄弱村先后加入华西村大家庭。10年间,华西村发展快速倍增。据悉,华西新市村将在新10年里投资200亿元用于民生建设,争取早日建成“村庄里的都市”。

 

华西村奇迹如何创造

走市场经济道路

不同于那些大起大落的明星村,华西村可以说一直都发展得不错,在改革前,他们的人均收入就远高于全国水平。但这样的成绩并非得益于旧体制。华西村的“掌门人”吴仁宝和村民们都承认,改革前他们在农业生产上不可谓不拼命,但仍旧“穷透了”,真正让村里得到实惠的是1969年创办的华西五金加工厂,这个工厂在9年里偷偷为华西赚来100多万元的殷实家底。然而在当时开这种工厂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因此被枪毙、斗死的大有人在,华西村能不出事,可能是他们掩饰得好,也可能是运气好。

当改革开放允许单干后,大多数村集体一哄而散包产到户,华西村却因为之前办地下工厂的成功产生了集体凝聚力,他们把土地承包给了30多个人,大多数人则依旧在一起搞工业,并创办了多家乡镇企业。当然,80年代是乡镇企业大发展的年代,不惟华西村如此。这是因为,国家对农村的管制放松而人口流动仍限制时,乡镇企业就会大量涌现,比如十九世纪中期的俄罗斯,工业化已经起步,却依然通过划分“农民身份”与“非农民身份”限制了农民进城,一批农民就通过工业化形成了整个村庄的乡镇企业与大量的家族制“农民企业家”。

然而乡镇企业一般来说有两大问题:第一是太小,形不成规模经营,这导致其成本高;其二,没有遵循现代企业管理,比如行政干预太重。所以农民进城的口子一旦放开,城市中形成的规模企业就明显比乡镇企业有优势。所以到了90年代后期,乡镇企业已经风光不再,农民纷纷脱离乡镇企业进城打工。而华西村的企业在90年代已经形成规模经营,而且吴氏家族在企业经营方面一贯开明,这使得华西村并没有在乡镇企业的没落潮中倒下,反而在“能人”的带领下建成了现代企业。

回顾华西村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别人搞公社时,华西村搞地下工厂;别人搞包产到户时,华西村发展乡镇企业;别人搞乡镇企业时,华西村建成了现代企业。每一步,都是摆脱旧体制束缚、迈向市场经济的过程。

享计划经济优惠

1999年,华西村要上市,但不顺利(在中国上市是很难的),吴仁宝给总理写封信,就批准了,此轮上市共筹资2.9亿元。村民说,“我们外出办事,我们提华西、外面人就提老书记(吴仁宝)的名字,事情马上顺利多了”。

作为先进典型,华西村享受各方面的照顾不足为奇。近年来钢铁产业规划向重组打造大企业转型,不少小钢铁厂成为调控“刀下之鬼”,但规模不大的华西钢铁屹立不倒。在唐山市滦南县,华西北钢这个至今既没有建设规划手续,也没有环保手续的污染企业,经历了国家相关部门数次淘汰后,仍奇迹般的存活至今。华西村以村办之企业,染指历来国家垄断的烟草制造业。以“华西村”三字命名的香烟,由淮阴卷烟厂生产、华西村宝昌化纤公司总经销,再由江阴市烟草专卖局专卖。华西村党委副书记、财务经理杨红玉透露,去年仅此一项的销售额达4.7亿元,华西村不需投入一分钱,从中可分享大约2000万元的纯利润。

华西村资产归谁

华西村的所有企业,都隶属于江苏华西集团公司,该公司大约90%的股份是集体股。

集体也是由单个的人组成的,也就是由华西中心村的2000多村民组成的。但是这些村民各自能享有这90%集体股中的多少比例,不得而知,最重要的是,他们并不能随意处置自己的那一份。

集体股的处置权归吴氏家族

一般企业的股东,享有参与决策、享受分红、交易股权的权利。但是华西村的普通村民并没有这三项权利。集团公司重要事务——包括经营管理、资金使用、如何分红等由吴氏家族掌控。村民虽然年底可以享受分红,但分红的大部分被强制提走用于再参股。村民想卖出自己的股权更是不可能。如果把处置权作为产权的核心的话,那么普通村民显然不完全享有华西村资产的产权。这从吴仁宝的一些话里也可以看出来。

吴仁宝曾在2003年说,自己要控股51%,但后来从华西集团总会计提供的账目看,集体股仍是90%。不管最后这个股份是如何变化的,单说吴仁宝自己就可以决定把集体股划出多少归己来看,其对集体股就有绝对的处置权。吴仁宝曾经说,“如果我吴仁宝搞个体,华西这些财富就是我一家的了”。这大概说明,吴仁宝心里确实把华西村的资产看成是他的,只是他不要放自己兜里,而是放到集体账目大家一起花,但是哪天他想往自己兜里放一部分,也是可以的。

 

华西村人真实生活如何

中心村的人,才具有华西特色

华西村现在有6万多人,中心村只有2000多人,其他人口由外围村人口和外来人口组成。所谓外围村,是指华西村从2001年开始兼并的20多个村子。

外围村的人没有华西集团的股权,他们像外来工一样只是受雇于村办企业;华西村也给他们修了别墅,但是需要自己花钱买;他们也享受一些福利,当然要弱于中心村村民。

最大的问题是财务不自由

中心村村民最大的问题是财务不自由。他们必须在村办企业上班,甚至没有节假日,但是工资只有1000多元。收入的大头是奖金和分红,但是这两项收入的大部分被提走用于再参股。他们住的别墅也要租赁,虽然住上了但是欠着租赁费,分红的一部分自动被用于还款。华西村普通村民到底每年可以得到多少现金收入,没有统计数据,只有一些个案。有媒体报道华西村一个家庭年收入至少达百万,但也有媒体报道,属于中上水平的贡庆丰家只能实收9.7万元现金。

这些村民拥有者华西集团的股权,但是不能将其变现,这是他们最大的问题。而如果他们离开华西村或者不在村办企业上班,则会被剥夺房子、股份等几乎一切。

被束缚,但不愿或“不敢”失去保护

除了财务上的束缚,华西中心村的村民要接受各种村规的束缚,比如要少养狗多养猫。记者普遍反映在华西中心村不容易采访,白天有村委宣传科专人陪同,晚上又采访不到人。

在多重束缚下,中心村的村民也几乎没有脱离这个集体或者反抗的。这也许是因为他们不在意这些束缚;也许是因为这个集体带给他们的保护要超过束缚,他们担心束缚一旦被打破,那么各种福利与荣耀也会随之而去;也许是因为他们“不敢”,就曾有外围村的村民因为散布华西村和吴仁宝的坏话被拘留。

华西村是否值得效仿

华西村确是奇迹,但奇迹也意味着难以效仿

据统计,公社摘牌后,在1985年全国近95万个行政村中,99%以上的农民选择了退出生产型公社,但今天仍有约7000个村被认为保留了生产型公社。

一般而言,其一,生产型公社对人的束缚多,有违人的天性,所以这种公社解体是趋势,保留是偶然;其二,生产型公社在市场经济中不容易成功。

而华西村能保持集体凝聚力,把集体延续至今,已经是小概率的事情。能以村集体经营的方式取得巨大成功,更是只有华西村一家,这的确是奇迹。

这种奇迹,实际上是各种机缘巧合促成的,比如出了吴仁宝这样一位罕见的“能人”。所以问题不在于要不要效仿华西村,而在于能不能效仿——只有可以成为常态的模式才能效仿,奇迹是难以效仿的。

集体主义可以追求,但不必全指望华西村模式

现在一些保守派,希望以华西村为例,说明集体主义的好处(或者说明公有制的好处,或者说明共产主义可以实现)。但并不只有华西村这样的模式才叫集体主义。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的核心就是“自由人联合体”,自由人联合体实行公有制。虽然我们没法准确的描述自由人联合体,但顾名思义,一些有共同诉求的人自由的组合在一起,肯定比强制把人们撮合到一起(比如以前的农村公社)或不许人们自由的组合在一起(比如拒绝农会),更接近自由人联合体的范畴。有共同诉求的人自由的组合在一起,这不就是集体吗,而他们的组合不就体现了集体主义吗?这些集体可以以赚钱为目的,也可以只为信仰(比如美国的艾米什教派公社根本就不追求效率,但其成员为信仰而自愿甘于清贫,就在花花世界中保持了自身的凝聚力)。

 

人民网:华西村财富靠政策荫蔽获优质资源

伴随吴仁宝驾鹤西去,被打上深刻“吴氏”烙印的华西村模式,是将跟随个体逝去而落幕,还是紧随时代变革去律动?或许诚如吴仁宝自己生前坦诚的那样:“当一个村庄的名字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紧密相连的时候,它所承载的,已不单纯是个体命运的沉浮,而是整个时代的生动缩影。”…【更多

华西村新掌门吴协恩:华西模式完全可以复制

中国最出名的“村官”走了。

吴仁宝的继任者会有哪些不同的发展理念?“后吴仁宝时代”的华西村将如何继续前行?十八大召开前夕,十八大代表、华西村现任党委书记、吴仁宝之子吴协恩,就相关问题曾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的专访。吴协恩说,自己与父亲不同,更喜欢做资本运营…【更多

【启示与思考】

华西村成名甚早,50年来作为农村“样板”屹立不倒。但是,华西这个典型,任何时候都不曾被复制过。前赴华西取经的团队历来络绎不绝,人们各取经验,惟独“模式”搬不走。

一个村走了50多年的典型之路,承载的典型意义不断转型,所谓典型,也早已成了一件外衣。华西所走之路,无疑是充满冒险精神,同时也抢抓了机遇,最终赢取了政治优势,获得了政治资源,很好地服务了经济发展。华西在中国农村现实、理想、政治情势之间,走出了一条快速致富的道路。

不得不承认华西今天的成就可称之为是奇迹,但华西发展模式不可复制,因为机遇不可再现,吴仁宝不可多得。很大程度上,正是吴仁宝的个人决断力影响了华西的命运。今天,很多人依然讨论华西是不是“集体经济”的典范。这个问题真假难辨,其实也并不重要。在这背后,真实的力量,体现为吴仁宝这种能人的随机应变:知道中国农村现实,了解国家政治动向,找得准政治定位,敢闯、敢试。

回顾华西村,并非视其为中国农村发展的缩影。华西事实上已不能算作一个村,它的发展也超出了农村经验,回答不了当前农村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目前,一些人急于将华西村树为集体经济的典范,应该说是意识形态的考量超过了对农村真实发展路径的思考。诚然,华西村在经济上是成功的,但当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了农村的巨大生产力,也是不争的事实,两者不存在互相否定的关系。

如果富裕是衡量农村发展的唯一标准,华西村确有过人之处。但我们必须承认,发展应该有更广阔的内涵。现在富裕的农村不只有华西村一个个例,有靠买地富起来的,有靠资源富起来的,也有靠办企业富起来的,每个省甚至每个县,都不缺乏这样的典型。然而中国农村的整体发展,依然不容乐观。

聚各种资源打造一两个样板,并不难做到,但除了作为政绩符号,并不具备一般借鉴意义。我们认为,农村发展的关键,不在于寻找模式,而在于思考农业、农村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关系,在体制上寻找再次解放农村生产力的突破口,让农民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财产,自由寻找发展的机会,这也是“中国梦”的本质。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www.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15/7141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