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破解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要素瓶颈

2013年05月18日 09:36

 

 

近年来,伴随全国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辽宁省县域经济的倍增发展,海城县域经济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12年,海城在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第16位,在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排名第14位,入选县域中国经济十大领军城市。

通过近些年的发展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引领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关键是要破解土地、资金、人力和政策等发展瓶颈,这也是各地非常关心和亟须研究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关于土地要素瓶颈破解问题

近年来,土地空间问题始终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最核心的要素瓶颈。海城和其它地区一样,也面临耕地保护严格、建设规模受控制、用地需求旺盛的形势。应该说,在目前的土地政策下,完全靠争取用地指标上项目的时代已经过去。为此,我们只能眼睛向内、挖掘潜力,靠自身突破,破解土地瓶颈问题。

坚持规划先行。近年来,我们坚持城乡统筹、产城融合的理念,以制定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为牵引,以调整土地利用规划为重点,推进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的匹配协调和相互衔接,为城市开发建设、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保障。

深入推进土地增减挂钩。土地增减挂钩是我们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理念,借助城市开发建设优势,解决农村建设投入和用地指标的一条有效途径。实施增减挂钩有两个方式:一是对废弃砖厂进行拆旧复垦,二是以村屯作为拆旧复垦地块,目前主要以村屯为重点。

加大“三类地”开发利用。“三类地”主要指低效地、废弃地和未利用地。我们把解决土地问题的重点放在“三类地”上,主要源于五个方面:一是政策有支持。二是指标有余头。由于“三类地”开发利用难度大,指标容易争取。三是利用有资源。我市东部矿区“三类地”非常多,可利用空间很大。四是规划好调整。五是耕地可节约。

全面盘活闲置土地。对全市闲置土地进行了全面调查,按照国土资源部的政策规定,采取收回、收购、督促开工及“腾笼换鸟”等方式,提升闲置土地的使用效率。

推进实施“地票制”。通过建立农村土地交易中心,将城镇规划区外闲置废弃、小面积、零散的集体建设用地、国有建设用地等,进行土地整理复耕复垦,形成“地票”,利用农村土地交易中心平台进行公开挂牌交易。

 

关于拆迁难题破解问题

没有拆迁就没有空间,没有空间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民生(拆迁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土地和房屋征收)。解决空间问题就得拆迁,这是大家共同面对的问题。海城经过多年的实践,拆迁难题得到了有效破解。这主要源于以下四个方面:

以人为本,制定政策。补偿安置政策是否合情合理、是否维护多数老百姓的利益,是解决拆迁难的核心。工作中我们坚持做到:一是补偿政策好。我市的动拆迁补偿政策优于省内其它地区,对住房实行以旧换新,不找结构差价。二是回迁标准高。回迁楼实行开发商代建制,市政府对建设质量标准做出明确规定,严格验收。三是激励政策好。注重政策激励,调动群众参与,让拆迁变成老百姓自己的事。

公开透明,执行政策。整个拆迁操作流程和各家各户的补偿安置情况是否公开、公平、公正,是保证拆迁工作顺利推进的重中之重。一是不暗箱操作。坚持“三公开”制度:补偿政策公开,拆迁核量公开,补偿结果公开。二是不突破政策。在不突破政策底线的情况下,因类施策。三是强化工作监督。一方面,由市监察局牵头,对征拆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另一方面,由市审计局牵头,将征拆工作的事后审计,变为全程跟踪审计。同时,让拆迁区域的检察室和纪检干部共同对征拆程序进行监督和确认签字,通过多道关口确保征拆工作在阳光下、在监督下进行。

评估先行,有效保障。拆迁过程中,我们注重推行稳定性评估和合法性评估。稳定性评估主要是市政府规委会确定拆迁区域、地块后,由群众诉求工作部进入拆迁地块了解情况,进行稳定评估。合法性评估是保障拆迁、强迁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拆迁过程中,注重拆迁程序的合法性评估,由市土地和房屋征收局以及各镇区的纪检、检察等部门对拆迁区域内拆迁工作每道程序特别是“三公开”等进行检查、监督、评估,确保按照政策规定程序操作。

统筹协调,整合力量。拆迁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必须运用综合手段,合力推进拆迁。市委主要是掌握拆迁工作大的方向,从稳定、维护群众利益和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建设等全局高度,对拆迁工作进行总体的把关定向。政府方面主要是及时协调和解决征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市政府建立了征拆工作会议制度,吸纳征收、法院、国土等市直部门和各镇区,定期召开会议解决和调度各镇区征拆工作中的难点、重点问题。

 

关于资金(金融)瓶颈破解问题

县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我们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想干的事情很多,但能够花的钱十分有限,这就使资金(金融)问题成为困扰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共性瓶颈。为有效破解这一难题,我们重点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通过招商引资牵动,用投资者的钱解决征地、拆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整理资金不足问题。坚持以打造开放型经济为前提,围绕工业园区项目、房地产开发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开放平台,借助投资者的资金优势。一是借钱实施项目征地。二是借钱实施拆迁。三是借钱实施土地整理。

通过政府推动,用财政的钱引导、促进银行信贷投放。一是搭建政银对接平台。一方面,通过建立政银对接平台,用财政资金与银行放贷挂钩,调动银行增加对本地区发展的信贷投放。另一方面,帮助各银行积极向上级行争取信贷支持。二是搭建政府担保融资平台。一方面,采取政府独资、参股、控股的方式,搭建政府担保平台。另一方面,搭建政府融资平台,目前我市本级政府拥有城建投资公司、金财土地房屋投资公司、土地储备交易中心三个融资平台。三是搭建金融创新平台。一方面,注重了解银行金融创新产品和信贷投资方向,主动承接和搭建金融创新平台。另一方面,针对金融部门设定的“重点支持国家、省级开发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及重点产业发展”的贷款准入门槛,积极搭建金融创新平台。

通过强化政策引导规范,搭建企业融资平台,创新融资服务环境。一是完善企业证照。通过联席会议现场办公,帮助企业完善产权证照手续,解决企业土地房产手续不完善等遗留问题,使企业达到银行抵押贷款标准,进一步扩大融资能力。二是强化政策扶持,支持企业发展。三是鼓励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四是帮助企业规范融资条件。依托市金融办组建市政府融资咨询服务中心,聘请从事金融和财会工作的专业人才,为企业提供金融咨询服务。五是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

 

关于干部资源配置问题

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我们感到:抓县域经济,除了把握县域发展的宏观思路和政策之外,更重要的是围绕改革发展需要,坚持德才兼备标准,突出三个“注重”,不断优化干部资源配置。

注重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特别是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总体布局,建立干部培养、成长和选用的正确渠道,合理配置干部资源,为干部成长搭建平台。一是关键岗位用有能力的干部。二是特殊岗位用拔尖的干部。三是适合的岗位用合适的干部。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岗相适的干部选任机制。

注重坚持在基层一线、攻坚克难、关键时期和狠抓落实中破格选用干部,谁有能力,就让谁到重点岗位工作,谁在重点岗位成绩突出,就破格提拔使用。树立了让有能力的干部有位置,让干好的干部有前途的正确导向,形成了市委用什么样的干部,我们的干部就向什么方向努力的良好局面。

注重立足县域工作大系统,在全市推行了差别化考核评价体系,真正让所有干部都有展示的舞台。在具体操作上,针对不同镇区特点,以共性考核为前提,综合考虑区域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因素,突出经济、拆迁、农业、生态等个性重点工作,实行区域发展差别化考核,使不同岗位、不同镇区、不同发展水平的干部能够站在同一个考核平台上来展示。在考核结果运用上,坚持与干部提拔使用相结合,对工作量大、贡献大、变化大,排名在前单位的干部多提拔,多重用,使每个干部都有出彩的机会和平台、都有发展的希望和奔头,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18/7142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