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聚集环境正能量打好开放攻坚战

2013年05月18日 09:36

 

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志欣

■观点

一、抓项目必须有那么一股“精气神”。“慢”了不行,一“慢”项目就会飞走;“懒”了不行,一“懒”项目就会溜走;“软”了不行,一“软”项目就会被别人拉走。

二、这战略、那战略,只有开放强省才是主战略;这强省、那强省,只有靠开放才能强省;这样解放思想、那样解放思想,不树立开放思维就不能真正解放思想。

三、城市是开放的载体,城市品位是最好的投资环境。如果你这个城市品位不凡,能给客商留下“没来时想不到,来之后不想走,走了忘不掉”的印象,客商肯定愿意在你这个城市投资,因此,一个宜居宜商宜业、品位不凡的城市,必将成为近悦远来、客商云集的风水宝地。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全力打造经济发展的“升级版”,抓改革促开放风生水起,调结构转方式竞相发力,聚要素上项目如火如荼。打造经济发展“升级版”的路径在哪里?我认为,根本出路在于:靠解放思想激发动力、靠改革开放释放红利、靠创新驱动增添活力、靠科学发展统揽全局,特别是要针对我省在软硬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突破在开放思维、市场思维、科技思维、法治思维方面的思想藩篱和体制机制障碍。

 

根治软环境顽症的几点思考

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根治“玻璃门”、“马拉松”、“冷横硬”、“失诚信”等有损河北投资软环境的“痼疾”,光靠说“深恶痛绝”和“恨之入骨”之类的狠话、硬话不解决问题,靠一般性声讨和大声疾呼也不解决问题,必须从解放思想入手,从政治生态和体制机制层面来考量,找准病根、对症下药。

摒弃“官本位”。“官本位”是滋生腐败的温床、是阻碍改革开放的毒瘤、是制约投资环境的天敌。在环境建设中,官员群体占据主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因为官员是政策的制定者,而政策又与投资环境的好坏息息相关,政策处处为投资者着想,投资者经营自然得心应手,否则就会成为发展的掣肘,影响投资者的信心。显而易见,“官本位”从小处说事关投资环境,从大处讲与中央“八项规定”格格不入。摒弃“官本位”,就要树立“投资者是上帝、引资者是功臣、公务员是公仆、损害企业利益者是罪人”的理念,真正把“本位”让给投资者、让给企业家。

打破“潜规则”。客商到一个地方投资,肯定要权衡经营成本和投资风险。而在各种“潜规则”盛行的地方,公平竞争的环境必然会遭到破坏,企业的各种经营成本和投资风险必然会加大——— 有谁会愿意到这种地方来投资?“潜规则”的盛行,既有思想观念和作风方面的问题,也有讲“人脉”、重“人治”的环境影响因素。打破“潜规则”,关键是要让各种“明规则”真正硬起来,打造一个公平、公正、透明、规范的法治环境。

整饬“浮躁症”。加快发展必须动真招、用真功,少“忽悠”、多实干,少争论、多行动。温州之所以能够创造一个又一个全国第一、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就在于他们能够坚持“实干兴市”,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在别人争论温州中出名,在温州自己不争论中发展”。相较之下,目前我们的工作不缺思路,不缺政策,不缺宏图大略,缺的是专心谋事、踏实干事,缺的是深耕细作、深度对接,缺的是像锤子钉钉子一样,一锤一锤往下砸的实干;缺的是像蚂蟥叮人一样,非叮出血来不可的执着。

提振“精气神”。受地理政治和地缘文化因素影响,长期以来河北人比较“恋家”——— 不出家门,活动半径小,信息闭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思想保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愿吃苦、不敢冒险的习惯。抓项目必须有那么一股“精气神”。足不出户引不来项目,不紧不慢抓不来项目:“慢”了不行,一“慢”项目就会飞走;“懒”了不行,一“懒”项目就会溜走;“软”了不行,一“软”项目就会被别人拉走。必须坚持一招不让抓落实、一丝不苟重细节、一路绿灯搞服务、一抓到底看结果。必须营造“以实力论英雄、以项目论输赢、以环境论优劣、以效能论得失”的社会氛围,让招商引资是真本事、项目落地是硬功夫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导向,使“上级围着基层转、机关围着企业转、一切围着项目转”成为一种约束、一种制度。

 

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几点建议

建议之一:把开放战略提升到主导战略、先导战略甚至首位战略

实践昭示我们,开放的速度决定发展的速度,开放的空间决定发展的空间,开放的水平决定发展的水平。而我省与先进地区的最大差距莫过于开放上的差距,而开放上的主要差距,则集中在战略定位上的差距和思维方式上的差距。

因此,我们应有这样一种共识:这战略、那战略,只有开放强省才是主战略;这强省、那强省,只有靠开放才能强省;这样解放思想、那样解放思想,不树立开放思维就不能真正解放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把对外开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举措,作为经济工作的重头戏、主旋律,在顶层设计上毫不含糊地把它摆到先导战略、主导战略,甚至首位战略的位置,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强省战略,做到在扩大开放上领导重视高站位、上下联动全方位、措施有力抓到位、长期坚持不移位。

建议之二:下大力构筑充满活力富有竞争力的河北开放新高地

依托沿海、沿江、沿边或大都市构筑富有竞争力的开放高地,是各地加快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抢占新一轮竞争制高点、增创开放新优势的不二选择。“沿渤海、环首都”是河北独有的区位优势。显然,河北开放的高地在沿海地区、在环首都地区。

打造开放新高地,从环渤海地区看,既需要用开放的思维、国际的视野做好战略谋划、顶层设计,更需要全省上下与秦唐沧三市戮力同心、攻坚克难,把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决策部署和省委书记周本顺在秦唐沧调研时的讲话精神落到实处,经过不懈努力,把沿海地区打造成全省投资环境最优、发展活力最足、经济外向度最高、国际竞争力最强的开放隆起带。从环首都地区看,应牢牢把握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编制全面启动和首都新机场开工兴建的历史机遇,认真研究和整体规划环首都地区的发展定位、产业布局、城镇布局、园区布局、生态布局,找准合作对接的契合点和错位发展的共振点,营造体制梯度差、政策梯度差、服务梯度差和综合环境梯 度 差的新优势,由接受首都辐射的“首选地”变为现实的“必选地”,由不加选择的“被动承接”变为互利共赢的“主动对接”,打造功能互补、产业联动、区域协同、共赢发展的“都市型”开放高地。

 

建议之三:全力打造以城市、园区、县域为基础的开放型支撑体系

做强做大园区,必须按照规划引领错位发展、强化招商聚集发展、严格准入集约发展、创新驱动率先发展、动态管理规范发展的原则,把全省开发区打造成招商引资主阵地、项目建设主战场、对外开放主平台。城市是开放的载体,城市品位是最好的投资环境。如果你这个城市品位不凡,能给客商留下“没来时想不到,来之后不想走,走了忘不掉”的印象,客商肯定愿意在你这个城市投资,因此,一个宜居宜商宜业、品位不凡的城市,必将成为近悦远来、客商云集的风水宝地。县域是开放的基础。县多县小是我们的基本省情,县域经济薄弱是我省的一个“短板”。打好县域经济翻身仗,根本出路在开放。如果把县域开放搞上去,每个县都能引来几个有一定规模的好项目,培育几个县域经济的“小巨人”,县域经济就能腾飞。

建议之四:强势推动与央企民企外企“三支军团”的深度对接、长远合作

应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借鉴福建、四川等地开展深度推进与央企、民企、外企“三维对接”的做法,研究制定和完善细化“央企入冀”、“民企入冀”、“外企入冀”三个专项行动计划,使之常态化、专业化、精细化。所谓常态化,就是从建机制入手,开展以定点、定向、定目标、定任务、定责任为重点的不间断联络、持续性跟进、常年性对接。所谓专业化,就是谋划一批产业集群度高、资源利用率高、财税贡献率高、社会就业率高和市场前景好的项目,锁定目标产业和目标企业,组织专业化的招商团队,展开以培育产业集群为目标的产业链招商。所谓精细化,就是为有意到河北投资的央企、民企、外企量身定制个性化、标准化、订单式的服务方案,为即将落户的企业提供全程代办服务。

建议之五:打造新一轮投资环境的“升级版”

哪里环境好资金就往哪里跑,项目就会往哪里放,人才就会往哪里流。在招商引资强手如林、竞争愈演愈烈的新形势下,谁能最后胜出,靠的是软硬环境,在硬环境愈益趋同的情况下,软环境上升为“第一制胜法宝”。打造“升级版”的投资环境,必须在继续改善硬环境“九通一平”(供水、供电、供热、供气、排水、污水处理、道路、互联网、通讯、土地平整)的同时,把功夫下在营造新“九通一平”的软环境上,努力实现信息通、市场通、法规通、物流通、资金通、人才通、科技通、文明通、服务通,打造具有集聚力的新开放平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18/7142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