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培育环京津地区新增长极的产业选择

2013年05月17日 09:38

 

省委书记周本顺在省委八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讲话中指出,我们一定要抓住京津辐射外溢和渤海湾成为开放重点的双重机遇,借势京津、置身沿海,快速培育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培育环京津地区新的发展增长极,对河北来讲,既是发挥环京津优势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京津冀合作进入新阶段

京津经济辐射外溢的重要标志是首都经济圈规划的制定,它表明首都北京的发展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迫切需要与周边地区进一步深化经济合作。作为首都和直辖市的北京,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迅猛发展,近来由于受辖区内资源环境的限制,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拐点。修订后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新北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不去做全国经济中心;第一次将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协调发展纳入视野,强调北京在推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战略调整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从而成为统筹区域发展的一大突破。对于河北来说,借势京津发展是盼望已久的事情。京津冀经济一体化,不仅是北京和天津提高层次的需要,也是河北加快发展的机遇。京津冀之间深化合作不是“零和游戏”,而是寻求共赢。正在制定的《首都经济圈规划》出台之后,必将为这一区域特别是河北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都市经济圈是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空间经济组织形态,通常以一、两个大城市为核心,与具有经济社会一体化倾向的相邻地区共同组成圈层式经济体系,并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我省作为首都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承德、张家口等环京津区域,一定要抓住这一大好机遇,主动与京津对接,实现跨越式发展,培育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值得注意的是,我省环京津地区是京津的“大郊区”、“后花园”,但又分布着若干集中连片的贫困区。这种状况决定了我省环京津地区既要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减少与京津的落差,又要构筑生态的护城河。也就是说,我省环京津地区既要打造京津的绿色屏障,又要加快经济发展,实现绿色崛起。实现绿色崛起,如何选择产业就成为一个需要全面考虑、慎重决策的重大问题。

从经济角度看,我省环京津的最大优势是环抱一个大市场,河北与京津之间既能够相互提供生产要素,也能够相互提供直接用于消费的产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完善的今天,我省借势京津应当以政府为主导,但政府主导的目的恰恰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我们应深入研究京津需要我省的哪些要素与产品,我省又需要京津的哪些要素与产品,特别是如何能使供需双方达成一致,从而找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供求均衡点。只有这样,我省才能把环京津的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

 

环京津地区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培育环京津地区新的增长极,需要从实际出发,在产业选择上重点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应优先发展现代农业,为北京这个大市场提供绿色安全食品。

与京津接壤的各县市,应注重创新经营方式,根据京津这个大市场的需求,按照现代农业模式,重点发展绿色蔬菜、养殖、花卉、苗木等生态高效农业。例如,我省毗邻北京的滦平县紧紧围绕首都这个大市场,发挥自身的区位、资源等优势,大力培育引进肉鸡、生态有机猪、北京鸭养殖加工和有机蔬菜生产等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农业龙头企业,以现代农业大力提升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他紧邻京津的各县市都应围绕京津这个大市场做足现代农业这篇大文章。环京津地区发展现代农业,既可以满足京津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也有利于保护环京津地区的生态环境,还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第二,应以旅游业为切入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京津冀地域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历史角度看,在燕赵大地上形成的燕赵文化应当是京津冀共同的文化传统。北京成为京城之后,逐渐形成了京都文化,但京都文化不可能离开畿辅之地而独立存在,这正如位于北京的故宫文化和位于我省的避暑山庄文化一样,血脉相连,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可以把旅游产业作为推进区域文化产业一体化的切入点,这样不仅难度小,而且见效快。我省环京津地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以历史文物而论,我省共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930处,居全国第二位;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8处,居全国第三位;还有长城、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清东陵和清西陵等三项世界文化遗产。我省环京津地区发展旅游业应重点开发京津市场,并积极推动三方的合作。京津冀由于文脉相通、山川相连,原本就属于一个自然旅游区域;三地或交叉或怀抱,对发展旅游产业非常有利。这个区域客源市场大,资源类型多,可进入性强。因此,三地旅游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强规划协调,统筹利用旅游资源,扩大三省市区域交叉旅游规模,以旅游为载体增强对区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发展旅游业与发展传统工业相比,既有利于提升我省环京津地区的经济水平,又能够减轻京畿重地的生态环境压力。

第三,应大力发展物流业,积极推进京津冀物流一体化。

京津冀在地理位置上互相交错,且河北又环绕北京、天津两市。随着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对三方物流一体化的需求也会越来越迫切。特别是首都经济圈的加快建设,必然对我省物流产业的发展带来难得机遇。我省环京津地区应把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之一来培育和发展;同时三省市政府也应统筹协调,加快推进京津冀区域统一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打破省市之间行政分割的局面,实现空运、海运、铁路运输、公路运输、管道运输统一管理。交通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物流体系的基础。我省具有发展物流产业的明显交通优势,铁路货物周转量、公路货物周转量与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均居全国前列,海运条件也十分便利。为满足物流业加快发展的需要,我省还应当进一步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更高层次上与北京、天津对接。

 

第四,应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而且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并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综合效益。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绿色产业。我省环京津地区借助独特的区位优势,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通过增量快速带动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减少与京津发展水平的落差,对于实现京津冀协调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环京津地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某些领域已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例如,保定、廊坊、张家口、承德各市在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中,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相关产业聚集区和基地已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在新材料方面和电子信息产业领域,我省环京津地区也已具备较好的基础。因此,这一地区应立足现有基础,力争在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等领域加快发展,同时力争在生物制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领域也有所突破。

我省环京津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具有的土地、交通和人力资源优势,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引导企业特别是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借助区位优势积极引进外部智力,在打开局面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省环京津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应注重吸引北京的高端要素。北京作为首都,在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我省环京津地区引进北京的人才和技术,既可以共同对某个急需解决的科技课题进行共同投入、共同开发、共同利用,也可以利用毗邻首都的区位优势,作为中试基地加强与首都的科技协作。我省与北京之间开展科学技术方面的合作,可建立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政府支持、按市场经济规则运作的基础上,重点开展科技条件资源整合,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联手建设京冀科技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促使两地科研条件资源通过信息高速路穿越地域融为一体,根据市场需求分工开发高精尖产品,促进我省环京津地区高科技产业加快发展。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17/7142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