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云南精神与俭约精神

2013年05月19日 08:02

 

  “俭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老子自然哲学实践架构的“三宝”,即“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第六十七章),“俭”是其中之一。老子的“俭”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俭省节约而不浪费,属物质层面;二是指素朴简易而不劳神,属精神层面。两者的结合,即为俭德。老子进一步阐述了“俭”的功能,认为“俭,故能广……舍俭且广……死矣”(《老子》第六十七章)。东汉郎顗说:“救奢必于俭约,拯薄无若敦厚。”北宋司马光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训俭示康》)。南宋罗大经曾说:“奢则妄取苟求……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曾国藩家训则更贴近生活,他说:“家之兴在于和睦、孝道、勤俭,居屋莫太宏丽。”中国共产党历来倡导俭约之风,俭约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毛泽东早在建国前就指出“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周恩来一生“自奉俭约”,邓小平更是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穷,底子薄,必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重要指示,把勤俭节约提到了关系国家兴亡的高度。当前,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贯彻中央精神,大兴俭约之风,把俭约精神与云南精神融合在一起,对于推进桥头堡战略,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红土高原的大气磅礴和连绵群山,熔铸了云南4600万各族人民简单质朴的“俭约”性格和文化精神风貌,归纳起来,就是以“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品质”为核心内涵的“云南精神”。在某种意义上,云南精神就是一种俭约精神,是一种体现云南各族人民风骨与灵魂的俭约精神。云南精神是云南各族人民千百年来在世世代代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积淀,不断优化,继承延续下来的,是所有云南人共同承载的精神品质、心理品质、思维品质、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千百年来,云南精神不断激励云南各族群众艰苦奋斗,埋头苦干,创造了今天的繁荣,并继续追求更加幸福的未来。云南精神就是一种“高远、开放、包容、坚定、担当、务实”的俭约,或者说是一种高原情怀的俭约和大山品质的俭约。

 高原情怀与俭约

 “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对于身处高原的云南各族人民来说,既是立身处世的情感依托,也是前行的价值取向,更是成就未来的执著追求。

 高远意味着高瞻远瞩、视野宽阔、志存高远、气魄宏大,是大气;开放意味着敞开胸怀、打开大门、走向全球、拥抱世界,是大量;包容意味着心胸博大、雅量豁然、海纳百川、容纳万物,是大度。正所谓“俭,故能广”(《老子》第六十七章),换言之,实行俭约,就能够通向宽大和广袤,如果舍弃俭约,最终只有死路一条。老子所指的宽大和广袤,其实指的是国家强大,社会富裕厚实,朋友遍天下,欣欣向荣的气派景象。

在推动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新时期,激扬高原情怀,内化为高原人的强大精神动力,不仅是塑造云南精神品格的时代呼唤,而且是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的内在要求。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大气魄、大视野和大肚量。何来“大”?答案是“俭,故能广”。

 “俭”是一种朴素的方式,世界上最朴素的方式莫过于“无形”,“无形”乃真正的大气,正所谓大象无形,大方无隅,大音希声。这正是一种站得高,望得远,气定神闲,成竹在胸的境界,也是一种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当代的云南各族人民正是以这种俭约的大情怀,孕育出了大气象,吹响了全面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号角,谋划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新思路。  

 

 

作为一种精神,“俭约”是云南各族人民身体里流淌的血液,是其性格的一部分。换言之,俭约不仅体现为节俭和不浪费财物这种有形的物质性的外在表现,而且更深层次地体现为素朴简易,气定神闲的无形的内在精神追求。我们需要让这种精神生生不息,在高原大情怀中绽放异彩。

  大山品质与俭约

  云南多山,群山延绵,崇山峻岭,大山赋予了云南各族人民生存发展所需要的自然资源,也赋予了云南各族人民特殊的精神品质,即“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品质。这种品质就是“信念坚定,像大山一样执着;扎实苦干,像大山一样根基牢固傲然耸立;不断进取,像大山一样攀高不止、生生不息;勇于担当,像大山一样不逃避电闪雷鸣,历经风霜雪雨而巍然”。大山的这些可贵品质经过长期的开掘过滤积淀,已深深融入云南各族人民的血液里,成为支撑和推动云南各族人民一路前行的精神动力。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山简朴,无雕饰,线条简单,却浑厚坚实,内敛含蓄,突出大地,直指苍穹,并且承载万千生灵,生生不息。这正是俭约幻化出来的仰之弥高的力量,让人矢志不渝地向往和追求。

 云南各族人民在大山中生产生活,“靠山吃山”,深受大山熏陶濡染,形成了刚毅坚卓,奋发图强,追求进取,厚实和顺,容载万物,扎实苦干,粗犷淳朴的大山俭约品质。之所以“坚定”,因为节俭,欲望就少,欲望少就不会被外物役使,不受外物牵制,淡泊明志,刚锋永在,于是顶天立地,坚定不移,即所谓“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大山有俭约的厚实,“其体厚, 能载万物”(《周易大传今注》),因此有承载万物的“担当”,厚德是大山之道的体现。“务实”则明显是一种俭约的淳朴品质了,是不露锋芒,埋头苦干的品质,就是实事求是,是“道法自然”的简朴。

 山的儿女,承载着山的情怀,形成山的品质,这正是建设美丽云南的强大感召力、凝聚力和驱动力,我们需要汇每个人心里的涓涓细流,使之成为浩荡洪流,推动云南各族人民意气风发地开拓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大力倡导俭约,弘扬云南精神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太宗抑奢侈、宏俭约,“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贞观政要·俭约第十八》)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更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党的政治本色。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始终坚持了“勤俭建国”的方针,秉持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刻诠释了俭约的基本内涵和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重要指示,表明了我们党狠刹奢侈浪费歪风、倡导文明新风的鲜明态度和坚强决心。我们必须将党性教育、思想教育、实践教育、体验教育结合起来,把俭约化为全省各族人民的生动实践,让俭约观念深入人心,内化为自觉行动。把倡导俭约精神,大兴俭约之风与弘扬云南精神结合起来,通过创建俭约机关、俭约单位、俭约企业、俭约家庭、俭约个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党的优良作风,着力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旋律,不断推进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19/71467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