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谁偷走了中国人的寿命

2013年06月10日 22:34

 

【百姓心声案例】

编者按:过去20年,中国人均寿命增长了5岁,但这个成绩却有点寒碜,不止少于以色列、韩国等起点较高的国家,还少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比如巴西、埃及、印度等,这与GDP的巨大成就不相称。我们不必对此过度解读,甚至误以为印度的人均寿命超过中国,可是确实有必要反思,究竟从经济增长中收获了什么?如果不能带来更好的生活和更好的健康状况,拼命挣钱还有意义吗?那么,事实究竟如何?请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事件发展】

联合国所提供的数据表明,从1990年到2008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提高了5.1岁,达到73.1岁,但有些经济发展比中国慢的国家,人均寿命增长却明显比中国高,这些国家包括巴西、埃及、埃塞俄比亚、印度、印尼,还有一直遭受联合国制裁的伊朗。和那些起点更高的欧洲国家、澳大利亚、以色列相比,中国人均寿命增幅依旧落后。报道指出,中国这些年经济大步前进,健康却少有提高。经济增长固然可以解决许多社会问题,可发展不能保证给每个人带来更好的生活和更好的健康状况。

简言之,财富不等于健康。每个看到这篇报道的中国人,都应该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拼命挣钱到底为了什么?

或许,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为了生存,即便是习惯了在星巴克喝咖啡、每年到世界各地旅游的中产阶级,也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压力。

人均寿命增长如此缓慢,这并不正常

如下图所示,近20年来,我国的人均寿命增长缓慢,无论是相对高寿的发达国家,还是相对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在增长率方面都不如人意,而且增长率还有放缓的趋势。

此外,有一个明显的异常,俄罗斯的人均寿命负增长,研究指出,这与酗酒有关。

如何理解“人均寿命”的奥秘

关于寿命,有三个常用的词:人均寿命、人均预期寿命和人均健康寿命。

其实,“人均寿命”与“人均预期寿命”是一回事,是英语“life expectancy”的不同翻译而已。客观来讲,“人均预期寿命”更贴近原义,“人均寿命”反而可能引起误解。

比如说,前几年盛传,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只有58岁,比全国人口平均寿命低十几岁,这就犯了常识性错误,统计的是某个时段、某个领域去世的知识分子的平均年龄,而不是整个领域的“预期”寿命。

在实际计算时,可以统计同一年各年龄人口的死亡率水平,然后计算出各年龄人口的平均生存人数,由此推算出这一年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一个完整的人均寿命表,不仅仅只是给出一个数字,还包括每个年龄段人口的预期寿命,这个“预期寿命”并非两者简单相减,有一套复杂的算法,而且需要区别男女。

 

至于“人均健康寿命”,这里的“健康”是指身体机能大体正常,这决定了生命的质量。据统计,中国人均健康年龄为62.5岁,相对于人均寿命73岁,也就是说,每个人要忍受10年病痛的折磨。

人均寿命是随着“现代化”而稳步提高的,最能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水平。

随着科技和医疗卫生条件的进步,全球平均寿命一直有增加的趋势。根据《大英百科全书》公布的数据,新石器时代人类平均寿命仅为20岁,古典时期(包括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增加到28岁;英国人的平均寿命在20世纪早期为30至45岁,目前是79.01岁。

平均寿命与经济发展存在密切关联,中国的情况就是一个例子。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71.40岁。2009年,中国的平均寿命是73.05岁,其中男性为71.3岁,女性是74.8岁;在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产前检查覆盖率、安全饮用水的普及性等重要指标方面,都达到较高水平。考虑到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特点和正在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国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平均寿命与经济关系的另一个典型例子,是过去100多年中平均寿命的变化。20世纪是人类发生深刻变化的世纪,在这100年中人类将载人飞船送上了天,网络、现代交通工具,第一次让各大洲的便捷联系成为可能,天花等多种恐怖的传染病绝迹。

寿命与经济发展不完全成正比

美国本土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未受战火摧残,人口平均寿命和经济一起“平步青云”。美国《老年人口统计学与经济学》杂志曾在2006年给出了20世纪美国平均寿命的变化曲线:1900年美国人的平均寿命只有47.5岁,1930年时达到60岁,1960年时达到70岁,1990年突破75岁,2000年是77.5岁,比1900年增长了63.2%。世卫组织的数据显示,2009年美国人的平均寿命达78.2岁。有分析表明,这一数据还将继续增长。

平均寿命反映出一个国家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寿命长短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医疗条件和饮食被公认为是影响寿命的主因。通过美国平均寿命历年来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到美国社会的诸多问题。过去20年里,美国平均寿命在全球的排名大幅下降,2009年美国平均寿命在8大工业国中排倒数第二,与全球头号经济、军事强国的地位明显不一致。英国《卫报》分析称,美国医保费用高昂,医保覆盖面不够大,以及高热量、偏爱肉食的不良饮食结构,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

虽然寿命增加与经济发展不完全成正比,但增速如此缓慢不太正常

上世纪60—70年代,是日本“腾飞”之时,这20年,日本人均寿命从67岁增加到76岁。

这20年,也是韩国经济起飞之时,韩国人均寿命从54岁增加到66岁,再经过20年后达到76岁。

反观中国,1960—1970的10年间,人均寿命从36岁增长到62岁,并于1975年达到65岁,这是一个现代国家应有的水平。但是此后直到1990年,人均寿命仅增加到68岁,再过了近20年,才达到73岁。

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成就了“中国奇迹”,经济的增长不亚于当年日韩,但并没有像他们一样促进人均寿命快速增加,个中原因不得不察。

影响寿命的一些因素

医疗保障制度是否健全

在人类历史上,对寿命影响最大的三大杀手是战乱、饥荒和疾病。在一个稳定发展的社会里,可以排除战乱因素,只要有基本的人道精神,也不会食不果腹,剩下的就只有疾病了。

随着药物与医疗技术的进步,只要是享有基本的医疗保障的国民,都不会因为非重大疾病而去世。

以古巴为例,它的综合国力与美国岂止是云泥之别,但是人均寿命居然略高于美国,这应该与其公费医疗制度有关。

而在中国人的死因中,80%属于慢性病,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迫切要求进行有效防控。2007年医疗卫生绿皮书《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NO.3》披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我国慢性病人数为1.6亿人,相当于每10人中有1.3人患有医生明确诊断的慢性病。

绿皮书同时披露,城乡居民平均一次住院费用相当于一个居民一年的总收入,换言之,住一次医院就要花掉一年的收入。医疗费用过高已经成为制约居民利用门诊与住院卫生服务的主要原因。

 

慢性病成城乡居民主要死因

绿皮书披露,中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已由1991年的73.8%上升到2000年的80.9%,数量将近600万人。城市和农村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高达85.3%和79.5%。10年中,支气管肺癌、肝癌、乳腺癌、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以及交通伤害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肺癌等6种慢性病占了总死亡的35.76%。

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高血压患者1.6亿人。1991年至2002年,我国患病人数增加了7000多万人。高血压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头号杀手。

截至2002年,我国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农村18岁以上居民患糖尿病率分别达到6.1%、3.7%和1.8%。与1996年相比,大城市人群患病率上升40%。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糖尿病将给中国居民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全国有近3亿人超重和肥胖,其中18岁以上成年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1992年至2002年的10年间,我国居民超重和肥胖患病人数增加了1亿人,其中18岁以上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上升40.7%和97.2%。同时,超重、肥胖已成为城市儿童、青少年突出的健康问题。

生存环境是否健康

比如说环境污染。我国80%的人死于慢性病,而有的资料声称,75%的慢性病与环境污染有关,也就是说,60%的人死于环境污染。这个数字很吓人,但符合很多人的感受。中国科学院提交的一项关于我国环境与健康的研究报告显示,75%的慢性病与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污染有关,预计到2010年,我国癌症的死亡人数可从2003年的155万人增加到200万人左右。

宋健院士说,目前,全国总的环境状况和人民生产生活环境质量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尚有很大差距。2003年,全国排放的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超过环境容量的62%,二氧化硫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的81%。全国河流普遍受到污染,城市空气仍处于较重污染水平,受监测的340个城市中有27%属于严重污染。全国固体废气物的排放量呈快速增加趋势,相应的排减、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工作进展缓慢,很多地方人民还喝不上干净的水,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吃不到安全的食品。

宋健指出,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在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必须摒弃那种对自然界只讲索取和征服、不讲建设和保护的陈旧思想,树立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让人民能享受到适宜的生活,保持健康的体魄。

食品安全也是一个让人绝望的问题,除了自嘲“生化实验”,没有什么好办法回避。

生活习惯是否健康

有的专家声称,抽烟者寿命会缩短15—20年。此外,长期食用高盐、高油食品也容易致病。

工作方面,在绩效的压力下,久坐、熬夜,作息与饮食没规律,容易导致慢性疾病。

一些“特殊国情”也能引发职业病,据说公务员脂肪肝发病率过半,跑业务的就不得而知了。

此外,还应关注负面情绪的影响。无论“成功人士”还是loser,当青春的理想被丛林法则击碎,难免要承受空壳化之后的悲凉,这却是危险的,“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莫过于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

 

【启示与思考】

身体毕竟是自己的,改变能改变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你受益终生。笔者为你介绍已得到业界认可的健康长寿的四大秘诀:

1、合理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杂粮

民以食为天,每个人都离不开吃。据科学统计数据显示,一个人一生中,要往肚子里塞进大约25200斤粮食!8500斤肉!10000斤蔬菜水果!2000多斤各类零食!100多斤调味品!统统塞进胃里后,怕噎着,还得至少喝进去50000斤各种液体。吃,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是如此的重要,按照现代营养学的观点:膳食科学合理,主要摄入大量蔬菜水果,并以粗粮谷物为主食,食谱杂而广。

2、科学的运动:劳动一生,运动一生

传统的冲绳人几乎都是农夫和渔夫,每天做大量的户外劳动,耕种农作物、出海打鱼,不经意间就做了大量的运动,就算活到80岁他们仍然坚持下地干活。身处地中海的西米人除了要出海打鱼外,每天还要在387级石阶上上下几个来回。亚平宁半岛上的凯姆波帝迈勒人则是通过收割农作物和伐木等运动保证自己获得足够的运动量,在凯姆波帝迈勒经常有80岁的老人还参加野外的狩猎。位于喀喇昆仑山脉的罕沙人最流行传动的马球运动,这项运动可以让人全身都得到锻炼,是他们流传千年的传统,也是他们获取健康的武器。位于中国广西的巴马四面环绕大山,这里的人每天要翻山越岭去耕作庄稼,每天劳作至少8个小时,能够保证充足的有氧运动。

3、平和的心态:乐观的生活态度及充满爱心

2010年美国科学家公布了一项长达三年的科学研究结果,他们对700名100岁以上的健康寿星的研究解开了他们长寿的秘密:性格开朗,很少发愁,基本不发火,一辈子心平气和。可见,长寿之道不分中外。今年84岁高龄的国医大师陆广莘满头乌发,从相貌上看也就50岁左右,他总结自己的养生秘诀时说:“我就是个没心没肺的人,什么事情都不往心里去。”世界五大长寿村的人无一例外的具有良好乐观的心态、生活中充满爱心、遇事不往心里去是他们的生活哲学!

冲绳人喜欢低压力慢半拍的生活方式,紧密的社团关系能保证他们在一个温暖关爱的氛围中生活。西米人非常注重家庭生活,庞大的家族亲密联系,善于表达情感和释放情绪是他们最大的特点,幸福的家庭和低压力的生活让他们心情愉悦。凯姆波帝迈勒人平静而低压力的生活很少被打破,他们不会因人因事来改变自己喜欢的生活节奏。活在当下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罕沙人的生活信条,无忧无虑是他们的生活状态。身处中国民歌之乡的巴马人,喜欢在旷野中唱山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的生活不匆忙也不紧张,闲暇时喜欢打麻将、下棋、练书法,还经常全家聚在一起举行大合唱。这些都是他们生活中的习惯,这些习惯帮助他们释放精神压力,保持头脑灵活,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心情的愉悦,是促进他们健康长寿的关键!

4、优越的自然环境:负氧离子含量高,抗氧化能力强

科学家研究后得出结论: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以使人的寿命增加10—20年。葱郁的草木、良好的气候、清新的空气、充足的氧气、无污染的水源、向阳通风的居所等都是长寿的因素。考察全球长寿之乡,无一不是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存在,无论是隐于大山的巴马、罕沙和凯姆波帝迈勒,还是身处海边的冲绳和西米,自然环境都保持了原生态,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每立方空气中负氧离子的含量很高,被誉为"天然氧吧"。再观长寿老人们的居所,人野相近,心远地偏,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让人与居所相忘于自然,实现居所与山水的和谐共生,生命在如此的浸润中更加鲜活持久。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过,人应当诗意地安居。如今,“诗意的栖居”已经是人类的一种居住向往,在青山绿水之间,在没有污染的阳光和空气之中,没有世俗的束缚与羁绊,将生命融于自然,保持着生命最初自由自在的形态,这是追求长寿人生的极致。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610/7147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