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 北极保护与开发主张获国际认同
2013年05月19日 23:01
5月15日,在瑞典北部城市基律纳召开的北极理事会第八次部长级会议上,中国和其他5个国家成为该组织正式观察员国。这表明北极在国际上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
瑞典外交大臣卡尔•比尔特宣布了北极理事会这一决定,并表示,北极理事会欢迎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意大利成为正式观察员国。他说,“这加强了北极理事会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扩容旨在更好保护北极
北极理事会5月15日在瑞典北部城市基律纳召开第八次部长级会议。在本次会议上,中国、印度、意大利、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6国成为该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分析人士认为,正式观察员国的扩容将有助于强化该理事会的国际协作职能,提升理事会在国际社会的地位。
谈及授予这些国家正式观察员国身份,北极理事会成员国外长表示,正式观察员国扩容一方面有利于扩大北极理事会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能通过新加入的正式观察员国遵守理事会宗旨和目标,更好地保护北极地区。
(图片:5月15日,北极理事会第八次部长级会议在瑞典基律纳召开。)
主持本次会议的瑞典外交大臣比尔特对媒体说,吸纳新的观察员国将强化北极理事会的地位,它们的加盟是国际社会对北极理事会广泛接受的明证。
丹麦外交大臣瑟芬达尔说:“这显示出(北极理事会的)开放态度,反映出一个事实,即北极地区以外的不少国家同样享有开发这一地区的合法利益。”
美国国务卿克里也表示,他对加强北极理事会各成员国“保护和维持”北极环境的国际合作机制表示强烈支持。他指出,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和环境影响突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独自解决这一问题。世界各国须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对北极环境带来的影响。
“今天很多发言代表都谈到了国际合作,中国愿在科学研究、环境保护等各方面作出贡献,北极理事会选择中国是明智和正确的选择”,中国代表团团长、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高风如是说。
正式地位保障中国正常活动
中国2006年提交申请,通过7年努力终于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此前,中国已获得特别观察员国身份,但必须获得北极理事会成员国邀请才能参会;正式观察员国虽没有在理事会的表决权,但自动享有参与理事会的权利,同时拥有发言权,项目提议权,还可以参加北极理事会下设工作组。
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意味着中国北极活动及其相关主张获得了理事会成员国的一致理解和认可。
(图片:新奥勒松的极地风光。)
中国前驻挪威大使唐国强预料,随着“正式观察员国”地位的获得,中国将增强与环北极国家在科学研究、航线开辟及资源勘探开发方面的合作。
长期以来,中国的北极活动集中于科学研究。作为近北极国家,中国的气候、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等深受北极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
2012年7月2日至9月27日,中国北极科考队开展了对北极地区的第五次综合科学考察,实施了中国首次跨越北冰洋的科学考察,成功首航北极东北航道和高纬航道,完成冰岛访问交流任务。
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也是作为国家南北极环境专项中的首次北极调查。中国前四次北极科考分别于1999、2003、2008和2010年组织。
北极蕴藏资源航道机遇
随着北极冰层的融化,开采该地区蕴含的丰富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已成为可能。2009年5月28日,《科学》杂志上刊登了一份由美国地质调查局和丹麦地质调查局联合完成的北极地区油气资源报告。根据报告中公布的最新研究成果,北冰洋水面下所蕴含的石油资源可能是之前人类所知的两倍。
(图片:2010年9月3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卫星拍摄北极海冰状况图。)
研究人员称,北冰洋原油储量可能高达1600亿桶,是之前估计的大约两倍。按照目前的石油消耗量,这些石油可供全球共同使用5年。在全球所有的未探明原油储量中,北冰洋的原油储备占到13%;而其天然气储量则更加可观,占全球未探明储量的近三分之一。
北极冰层融化也使缩短运输航线成为可能。所谓的“北极航线”曾只是一个愿望,然而在渐渐延长的夏季,航线的可行性正变得越来越大,北极航线可以让船只穿越北极从亚洲到达欧洲,这与传统的穿越印度洋、苏伊士运河和地中海的航线相比,航行时间大大缩短。
以中国至冰岛为例,北极航线将比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航线缩短航程4000公里以上,与北大西洋-巴拿马运河-北太平洋航线相比,航程亦大幅缩短。
2010年,只有四艘船使用了北极航线,总共载有11.1万吨货物;2012年,有46艘船使用了这条航线,共载重126万吨。
短期仍难实现商业开发
实际上,真要开发厚厚冰层覆盖下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可能最少也要等到几十年以后。
首先,北极地区独特、严酷的自然环境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是油气田商业化勘探和开发的巨大障碍。其次,人类目前对北极资源的研究和勘探仍处于很初级的阶段。同时,人类对于极地环境下进行资源生产所积累的经验并不多,要真正进行开发,企业在设计生产前必须进行长期、可靠的数据积累,以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极端情况进行预测和防范,从而保证人员安全、降低生产费用、同时提高应对恶劣环境的能力。再次,极地油气开采将面临的高昂生产成本也是短期内一般企业不敢轻易涉足的原因之一。
另外,针对北极资源的开发,来自全世界的重重争议和环保压力也不容小觑。环保人士谴责,钻井在水中造成工业水平的噪音,污染空气和周围水域,威胁到鲸鱼和海象等大量濒危动物的种群生存。也有人担心,任何钻探都可能导致石油泄漏,而散布在北极破碎的海冰中的石油不可能清理干净。(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www.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19/71471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