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专题评论 正道沧桑系列评论
《正道沧桑》观后感—从欧文转型看“实干兴邦”
2013年05月19日 21:46
观《孤岛沉没》篇有感
“实干”才是一切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物质财富是人类安身立命、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家庭幸福、百业昌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的基本标志。“天上不会掉馅儿饼”,通过“实干”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增强社会的物质实力,是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民族自立自强的根本大道。
这是令人无比感念,同时又心生无限敬意的一幕——
1858年,87岁高龄的欧文在英国利物浦召开的全国科学促进代表大会上讲演。不料刚讲了几句,便支持不住,旋即昏迷不醒,经抢救无效于当年11月17日与世长辞。
北京卫视正在热播的电视系列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引起越来越多关注,持续引发人们对许多现实问题的深层思考。第五集《孤岛沉没》秉承前几集风格,以简要线条勾勒历史,展示了罗伯特•欧文为实现理想王国而千金散尽,最终倒在讲台上的感人历程。
观看这一集,有个疑问一直萦绕于怀:在众多空想社会主义者中,欧文是最不缺乏“实干精神”的一位,为什么最终还是难免失败的宿命呢?
对《孤岛沉没》一集反复回味,结合前几集的观感,笔者对罗伯特•欧文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谜团也逐渐随之解开。
作为全欧闻名的企业家、慈善家和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之一,欧文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已经走出单纯的理论构想,而在行动中对这一构想进行实践性检验。他在美国创建一个新和谐公社,为全世界进入美好的理想社会树起一面旗帜,这该是多大的气魄啊!
遗憾的是,1828年,几乎耗尽欧文全部资产的新和谐公社土崩瓦解,这座仅仅存在了3年的孤岛,在风雨飘摇中沉没了。
然而,让人提气、给人鼓励的是,失败并没有动摇欧文的决心和信心。1829年,这位年近六旬的老翁回到英国,在工人中继续宣传自己的主张,并成为英国工人运动的领导者。
从美国新和谐公社实验者到英国工人运动领导者,欧文成功实现了自身转型。这一转型令人振奋。在他逝世后,马克思曾经动情地撰文说:欧文“一经踏上革命的道路,即使遇到失败,也总是能从中汲取新的力量,而且在历史的洪流中漂游得愈久,就变得愈坚决。”
他的成功转型和最终失败,促使我们对国人眼下热议的“实干兴邦”有一番更具针对性的理解。
能不能实干,考验着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和对理想的忠诚度。英国著名诗人、艺术家威廉•布莱克有句名言:“有欲望而无行动等于把婴儿扼杀在摇篮中。”雄心勃勃的欧文带着4个儿子和一批信徒,登上横跨大西洋的航船,是因为他心中有一个梦——联合劳动、联合消费、联合保有财产和特权均。为了实现这一个梦,他放弃了自己在英国苏格兰中南部一家生活条件好、生产效率高、利润丰厚的模范企业。
当今中国,当实干家不容易,不仅因为“说”远比“干”省事省心,而且因为实干同样意味着更多牺牲和付出。理想作为这种牺牲和付出的价值支撑,需要从内心深处唤起深刻认同,愿意为这个理想去做任何事情,当一个义无反顾的追梦人。邓小平同志说过:“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历史经验启示我们,在实现中国梦这个伟大征程中,绝不能笼而统之地倡导实干,而应该结合行业、部门、地域等具体实际,下大力气有效解决一些倾向性问题,比如有人不愿实干,有人不会实干,有人不敢实干,有人不能实干,有人不真实干等。
实干,要有正确的战略指导。一旦方向错了,越努力失败越惨重。欧文最终失败,不在于他没有行动,更不能归咎于他有“实干精神”,而在于他的总体构想只是一厢情愿,不符合历史规律,没有从根本上推翻私有制。有了实干精神而梦破,的确让人惋惜。人类在空想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赴后继艰辛跋涉了300年,留下的是一曲曲动人心魄的空想悲歌。
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100年”的既定目标,必将成为我们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两座里程碑。迈向这两座里程碑,就要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总布局上协调统筹、同步推进。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每当革命斗争和建设成就辉煌的时候,一定是实干的时候;相反,每当事业受挫的时候,必定是脱离实际、缺少实干精神的时候。我们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实干的结果。中国梦是清晰的,道路是正确的,在正确道路、清晰目标下行动,胜利是必然的,辉煌是可期的。为这样一个梦而实干,幸福而充实,历史也必将为我们每个人的努力记下浓重一笔。
实干,有多方面的具体体现。欧文发表《致拉纳克郡报告》,系统阐述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这是他实心实意的动机;在美国创建新和谐公社,这是他切切实实的办法;实验失败后回到英国,在工人中继续宣传自己的主张,这是他老老实实的态度。
当今时代,“实干”所体现的实心实意地干、老老实实地干、实实在在地干,就是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言而有信、有诺必践。“实干”包括多个环节,同样需要有欧文身上所体现的那种实心实意的动机、老老实实的态度、切切实实的办法、埋头苦干的过程和实实在在的结果。道理很简单:“实干”才是一切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物质财富是人类安身立命、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家庭幸福、百业昌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的基本标志。“天上不会掉馅儿饼”,通过“实干”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增强社会的物质实力,是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民族自立自强的根本大道。
实干,还要有一种浓厚的社会氛围。欧文在美国创建的新和谐公社的失败,总体而言,是因为它不符合历史规律;具体分析,还在于除一部分欧文的忠实信徒抱着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外,大部分人都抱着不同的目的而来,其中不乏投机家和冒险家。欧文因工作原因暂时离开美国后,各种矛盾和问题立刻暴露出来,公社随之陷入一片混乱,结果人心涣散,残局难收。
今天我们倡导实干,也要警惕那种把“实干”当成一种自我标榜,当成一种自我粉饰,甚至成为沽名钓誉、捞取政治资本的手段。只有真正把“实干”作为塑造健康人格、培育“中国精神”的园地,“实干”才能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加快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精神财富。对于个人来说,“实干”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立德励志、享受人生的根本途径,是“立德、立信、立言”之本。对于社会来说,“实干”是引导观念、涵养精神、弘扬文化、凝心聚力的根本途径。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www.71.cn,违者必究。)
宣讲家评论自3月1日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宣讲家评论团队邮箱:xj71pl@163.com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19/7148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