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案例】“官场另类”铁腕 仇和为政有道

2013年05月20日 14:53

 

【基层执政案例】

编者按:被称为“官场另类”的仇和,一路走来无时无刻不处在争议的漩涡中,但又一路升迁:从中共宿迁市委书记,到江苏省副省长,到中共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再到云南省委副书记,其经历一直广受关注,诱发了许多争论,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让我们共同关注本期案例。

【事件介绍】

仇和,男,汉族,1957年1月生,江苏滨海县人,197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1月参加工作,大学文化,学士学位,助理研究员职称。现任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他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个性官员之一,他从政以来,多次施行和发布让人惊讶和意外的政治举措和命令。有人认为他为了政绩不顾人权,也有人认为他做事铁血果断,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发展,因此被舆论称做“最具争议的市委书记”。

“仇和新政”回顾

“河长湖长制”治污

仇和提出“河长制”治污,他本人任盘龙江河长,市长任新宝象河河长。

仇和宣布,在太湖治污中行之有效的“河长制”将被引入滇池治理,入湖河道流经区域的党政一把手要对辖区水质和截污目标负总责。如今,滇池流域主要入湖河道正式明确实行综合环境控制目标“河(段)长负责制”、对滇池沿岸一级保护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则实行“湖长责任制”。

铁腕改造城中村

仇和提出5年改建336个城中村。他一提出重建,立刻斩钉截铁,“从现在起,在滇池盆地29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冻结任何行政主体、行政部门审批宅基地,农村无序建设必须全部停止,土地证、房产证、产权证这‘三证’一律停发,谁发谁负责,谁发就追究谁”。

另外这次城中村改造政府不追求任何赢利,在设定政策时就很明确,涉及到城中村改造与重建的很多收费性项目都要免掉。让企业得利,要让村民拆一次,富一截。

公开领导工作电话

2月4日,昆明市委、市政府下发文,各县(市区)、各部门、各单位的一把手要在《昆明日报》、昆明电视台上公开亮相,并将姓名和联系方式一并公布,接受监督。

这样一来,昆明市委书记和市长的工作电话24小时全天候开放,24小时有人值班接听。仇和同时要求,市纪委对公开的电话进行抽查,遇到工作时间打不通的会进行问责。而市民也可以在多次无人接听电话后,直接拨打监督电话进行投诉。

1/3公务员去招商

“奖要奖得心动,罚要罚得心痛”,仇和把招商任务逐级分下去,要求“1/3公务员去招商”。全市成立了35个招商局,每个部门必须抽调3至5人进入招商局,然后他们被派往各地区招商。他要明确一把手在招商引资中的第一责任。昆明的各区各个单位都在签订责任书。招商的责任被一级一级地分下去,街道办事处也要承担分下来的招商任务。

教改医改市场化

“社会办医院,政府管医院”的“宿迁形式”在昆明上演。3月3日,一份《关于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出台。

《意见》要求在公共卫生服务领域,坚持政府主导,落实政府主办责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在常规医疗服务领域,实行‘管办分开’”,“社会办医院,政府管医院”,“鼓励社会投资,实行自主经营”,还鼓励各类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公立医院产权多元化改造、重组。

文件显示,“允许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园),包括公办幼儿园、公办高中学校,吸纳社会资金进行股份制改造,按民营机制运行,实行股份制形式的合作办学。学校所有权和办学管理权分离,试行“国有民办”;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经批准后,也可整体转制为民办学校。” 

启动干部问责办法

出台“五个倒逼”政策:以目标倒逼进度、以时间倒逼程序、以社会倒逼部门、以下级倒逼上级、以督察倒逼落实。

针对各领域改革的推进,仇和于3月1日推出《昆明市领导干部问责办法》,以此加强对改革措施的监督。全市各级机关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工作职责,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将依照《办法》问责。

问责程序分为启动、调查、决定、执行、申诉、复议复查6个阶段,问责主体根据领导的指示和批示,上级的通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的议案、提案、建议、批评、意见,以及新闻媒体的报道等,及时研究启动问责。

 

铁腕仇和激活春城之水

被称为“官场另类”的仇和,一路走来无时无刻不处在争议的漩涡中,但又一路升迁:从中共宿迁市委书记,到江苏省副省长,到中共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2011年12月3日,又升任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

素有“铁嘴学者”之称的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石鹏飞,2008年首次提出“仇和新政”的概念,后被学术界和媒体广泛采用。“仇和新政”包括了一整套重大改革措施:整顿吏治,打造班底;开展城市综合治理,滇池水系、交通拥堵、城市绿化得到全面整治;强力拆迁,推动城中村改造;招商引资,力促跨越式、压缩化、超常规发展……

像“鲶鱼”激活一潭春水

问一千个昆明人,一千个人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在所有“新政”中,仇和做得最好的,是“铁腕治吏”。2008年1月28日,仇和在昆明亮相,“一开口,一连串的排比句,口才惊人,气势磅礴,昆明哪见过这样的官员发言?马上就有人鼓掌。”但仇和说着说着,就让台下1000多名干部倒抽凉气了:“我仇和到昆明工作,人地两疏,和大家无亲无故;从未共事过,与大家无恨无怨;只身一人,无牵无挂;工作一定能无私无畏。”仇和说,大家“要拼了命地干”,谁不干、干不好,就面临“最严厉的问责制度”。一位处级干部告诉记者:“散会时,我们是又兴奋又忐忑,只觉得机关的舒服日子是到头了。”

1月31日,仇和主张面向全国公选后备干部,40名博士来到昆明挂职,“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让昆明本地官员再不敢懈怠;2月4日,仇和在《昆明日报》上公布各县(市区)、各部门、各单位“一把手”联系电话,包括他自己和市长张祖林的电话,一时“昆明纸贵”,全城抢购。仇和要求全市公务员24小时做到“办公电话、家庭电话和手机,三通必须有一通”,“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昆明官场的神经绷到了极点,在这种情况下,轰动全国的“瞌睡门”发生了,一位县投资促进局副局长因此辞职。

4年后,当记者问这位干部对仇和离任有何感想时,他沉默良久,叹口气:“这么说吧,以前像这样晚上11点钟被你吵醒,我肯定骂死你。现在,我都习惯了,11点还要看文件、看书、打电话安排明天的工作。”

仇和彻底搅动了昆明官场。有人打了个生动的比方:“昆明是一个温吞水、慢悠悠、与世无争的城市,官员作风当然就更加‘懒、庸、散’。仇和像一条快速游动的‘鲶鱼’,冲进昆明这个昏昏欲睡的沙丁鱼池里,放了几把火,吓得所有沙丁鱼醒过来,变了个活法。”

仇和喊开会,所有人跑步下楼、出门、上车,一个都不敢迟到;一位局长睡着了,没接到市委办公厅半夜打来的电话,第二天就受到仇和批评;一个下大雨的中午,仇和看到垃圾车里的垃圾顺着雨水往下流,就打电话给正在吃饭的环保局长,要求立刻解决;一天,仇和试拨110报警电话,好长时间无人接听,他马上坐出租车到报警中心,发现值班人员在睡觉,他当场命令,以后警察不许“坐班”,全部“上街”……

有的官员向记者诉说:“最苦的时候,我真是不想干了,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背后没少骂仇和是‘酷吏’。有门路的想方设法往省机关调,没门路的恨不得辞职。”但他们不得不承认,“仇和新政”效果惊人的好。老百姓办事,“衙门好进了,脸色好看了”;企业办事,“手续简化了,效率提高了”。

治污、治堵、治绿,有褒有贬

仇和第二项得到昆明各界一致肯定的工作,是滇池水系综合治理。

“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湖,昆明之所以成为‘春城’,就是因为有滇池这个天然的空调。”昆明滇池研究会秘书长李国春欣然承认他是仇和的“粉丝”:“滇池的污染,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就很严重了,为什么那么多年治理不好,仇和来了就见效?不是能不能的问题,是干不干的问题。”

滇池治理,牵涉到36条注入滇池的河流。36条河流,又牵涉到岸边数以百计的企业、数以百万计的老百姓。仇和亲自担任盘龙江的“河长”,市长任宝象河的“河长”,其他30多条河,也由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局长们分任“河长”。

仇和每个月至少巡一次河。下暴雨时,他一手打伞,一手拿着扩音器,招呼官员和专家一起下河检查。河道清淤时,他挽起裤腿,跳进臭气熏天的淤泥里,挥着铲子铲淤泥。如今,站在盘龙江边,已经闻不到臭味,也能看得到清水。

和治水相比,治堵则曲折得多,惹出的怨气也多。

昆明的交通拥堵已持续多年,仇和来了之后,问了一个问题:“二环1年能不能修好?”在场的官员吓了一大跳,他们原先汇报的是3年修完。仇和断然否决:“必须1年建成通车,长痛不如短痛。”

2008年10月,二环全面开工。昆明城东西南北任何一个方向,都是遍地挖坑、尘土满天、噪音轰鸣,所有道路都陷入令人绝望的拥堵中。“二环施工变成了一场心理战。仇和顶住了舆论和民意的压力,不但做到了1年完工,而且试通车时间还有所提前。二环修通后,交通拥堵大大缓解,所有怨气顿时消散,仇和赢得公信力和美誉度。”昆明一位资深媒体人士感叹道。

但畅通的日子只过了半年。2010年,仇和决定修地铁,并且6条地铁线同时开工。昆明一片哗然。支持者认为,“二环经验”证明了“长痛不如短痛”是对的,干脆一口气把地铁修完。反对者认为,这是典型的贪多图快,“连北京、上海都不能同时修6条地铁。别的不说,仅仅是地铁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培训就跟不上,将来安全运营如何保证?”

到昆明不久,植物学专业出身的仇和,得知昆明一直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居然12年都没成功。他觉得匪夷所思。以昆明的植物多样性条件,还不能成为园林城市?他一声令下,1年,还是1年,要种300万棵树,每条人行道都要有3行树,园林部门、城建部门的公务员,统统上街种树去。一位区园林局局长告诉记者:“我1年种的树,比过去16年都多。”

2010年,昆明主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53%,当年就圆了国家园林城市之梦。如今,走在树荫下,人们不得不承认:仇和做对了。

 

拆迁城中村备受争议

“仇和新政”中,最受争议的是城中村的改造。在昆明249平方公里的主城区,共有336个城中村,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近7万人。多年来,昆明官员私底下把城中村称为“天字号难题”。

仇和第一次走进城中村调研,就大吃一惊。“一场大火,这里就是火葬场;一次地震,这里就是坟场。绝不是危言耸听!”他舍弃整顿为主的方案,选择拆迁改造,铁了心要捅“马蜂窝”。2008年2月27日,在官渡区佴家湾村,他宣布启动城中村改造工程。

仇和承诺,为保证老百姓是城中村改造最大的受益者,政府不追求一点赢利,让企业微利,让村民拆一次富一截。最早改造的凤凰新村,如今成了现代化的SOHO俊园小区,村民成了居民,个个喜气洋洋。但有些开发商,借改造之名,向繁华地段的普通老旧小区扩大拆迁,激起居民反对。更严重的是,批评者认为,仇和的城中村改造,实际上把财力薄弱的昆明,绑架到了土地财政、举债经营的道路上来。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熊思远教授认为,仇和在城中村改造的问题上,确实显得有点操之过急。但无论如何,其出发点是为了让老百姓过平安的、有尊严的生活,“我认为这项‘新政’还是可以打70分的。”

政声人去后。昆明一位资深媒体人士告诉记者,中国评价一名官员,传统上不外乎勤政、明政、善政、廉政这几个词,仇和绝对担得起“勤政”和“明政”的美誉。“他白天到处跑,一线调研、现场办公。晚上回办公室开会、看文件。深夜回去,他还要看书,他这个人爱学习。每天只睡4个小时,真不知道他哪来的精力。你看他走路,市委门口几十级台阶,他几步就走上去了。记者跟他采访,得跑步前行。他才54岁,可眼袋那么深,头发全白了,是染黑的,这都是拼命工作累出来的。”

滇池研究会秘书长李国春也说:“政治清明,仇和当之无愧。用钱,他明明白白。县长、区长跟他汇报工作,休想跟他提一个钱字,你的项目,你自己去招商,不要指望市里批钱。用人,他明明白白,问责制度和公示制度,都是他一手搞起来的。政策,也是明明白白的,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

新政应靠制度稳定 仇和个性施政是个特例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仇和。在历次改革及无数民众的解读中,51岁的滨海人仇和演变成意义相互冲突的标签,被各类阵营争相引用。经过一次次剧烈的、注定无法相互说服的争论,仇和的形象被彻底符号化、复杂化。面对仇和以及毫不遮掩其雄心的政策举动,欢呼者展示了近似于被解放的激动,焦虑者则要承受个人所营造的犹疑、担忧乃至痛苦。同个仇和、差不多的政策,民众为什么欢呼?又因何焦虑不安?究竟是仇和式的执政落入了万花筒,还是包括社会心理在内的其他什么发生了分裂?

拥护者们的眼光是理想主义的,带有浓厚的戏剧化色彩,习惯于将仇和看作是清官或侠客一类的有力者。他不在乎官场文化,他断喝一声就将不尽职的官员拿下,他让官僚体验到改革的残酷一面,他让民众失去的只是枷锁。总之,仇和被当作是能够打乱旧秩序的政治强人。毋庸讳言,仇和施政的长期效果难以预料,但他的特立独行很快影响了一地一域的政治气候、经济格局、官场习气。民众对这些显见的“动荡”期待已久,恨只恨势单力薄无法实现,好在仇和为官代行正义,替他们圆了梦想。

仇和从不缺少拥戴者的激情和乐观。同时,他并不能消除另外一部分大众的疑虑。这部分民众对个人权威抱有警惕,对制度建设的优先性耿耿于怀。他们的反对立场实际上来源于持之以恒的政治焦虑症。按照这种舆论的理解,仇和以地方最高官员的个人智力,驱使整个行政系统服从某些强制性目标,可能无益于政府改良,或把政治焦点变得更狭窄。甚至会有一种危险,那就是将昆明变成只服膺于个人权威的次等级政府,从而背离政府改革的核心价值,忽略更紧迫的民生建设,以及遗忘改革的其他重要方向。

或许仇和想的并不复杂,或许赞叹他的人活得太沉重。无一例外的是,仇和都被他的拥护者和质疑者所利用,帮助阐释各自的吁求:要么是达成政治清平、小民现世安稳的冀望;要么是被引作靶子,“攻击”现实主义的种种病症,影射政治进步过程中的挫折和难题。抛开对仇和施政的各种情绪不谈,众声喧哗中,持不同意见的人其实都深陷在相同的境遇中,难以自拔,那就是:无论怎样臧否仇和的新政,无论施政的质量和效率如何,都映衬出他们作为旁观者的无力感。是的,问题在于他们仅仅是政治运作的旁观者,并已开始不满于这样的角色扮演。

作为体制内的行动者,仇和施政必估计现有基础,苛责太多难免有求全责备之感。以政治家担负的责任来说,仇和在政坛跋涉还需真正唤醒更多民众、更普遍的官员群体,触动更多广阔变革所需的因素,并让它们苏醒。

 

【网络声音】

万事如易:仇和刚到我们县做书记时,受到的非议比现在还要多。十年后,我们这里的官民都会感慨,如果当初没有仇书记的强势和厉行,就没有我们现在良好的发展态势。可以说,仇和同志对我们最大的贡献是观念上的冲击、思维方式的转变,官风、民风的改变。

新华网友:仇和的工作方法对昆明人和昆明市的官员来说是具有颠覆性的,他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却起到了改良和促进的革命性意义。

制度与主义:这是昆明之福,我们需要这样的官员,仇和的做法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愿这些不得已能少一些,相信今天的中国会给这样的官员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ATM专卖01:仇和的从政之路和他的独特定当被后人称道。中央将仇和调任西南是要给西部带去一股清新空气、一种新的思维、一派新的作风!西部的落后很重要的一点是人的观念落后,官员服务意识较弱,不狠抓怎么行?中国太需要仇和这样的官员了。

樱之语:仇和书记的豪言和行动很感动人,但现在的新观念不在于仇书记的到来能为昆明做什么,而是在于是能否在仇书记倡导主持下,建立一套符合法律规范的工作制度,有了这套制度,就不会因为谁在昆明做一把手而影响昆明发展的快慢。

小狐狸:我们需要的不是那些中庸的官员,现在缺少的就是像仇和这样“敢为天下先”的人,只有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大胆改革,中国才能尽快发展,尽快富强。

莫莫莉:对官风的整理老百姓是很欢迎的,但改革的内容、方向需要专家考证并反复的实践后再推广。改革不是游戏,不能想怎样改就怎样改,需要科学的指导,同时改革也需要人性化,思想的进步才是社会的真正进步。

新华网友:对仇和这样的官员大家给予的更多的是赞扬和支持,但是我们是不是能换个角度去思考一下:“法治”和“人治”究竟哪个对国家健康发展更有益处呢?因此,我们关注仇和现象的同时更应该去关心法制建设,用更好的管理体系去引导国家发展。

【启示与思考】

从江苏省副省长任上南下的仇和,依然充满激情、敢作敢为,其全力推进的改革举措,依然可能“引火烧身”。在中国的地方官员中,具有强烈个人特色的仇和,一直就被新闻界和学术界视作关注中国转型时期改革的一个符号。一方面,从仇和本人的“仕途路线”,可以看出,有争议的改革者非但能被大胆使用,且用人不疑;另一方面,从仇和的“改革路线”,似乎也可以了解一些地方新一轮思想解放的挑战与目标所在。

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的风雨兼程,今天的中国,改革非但不能松懈,且正在步入深水区;开放的步伐非但不能放慢,且需要在更高层次上推进;不仅仅要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步入小康,且需要满足公众日益强烈的民主政治建设要求。中央提出“四个文明”的建设目标,民众呼唤阳光政府,在这样的时代大潮下,宁可用敢干事、能干事的“争议”干部,也不用“宁肯不干事、也千万别出事”的“误事干部”,确是一种导向。

仇和执着新政的改革精神告诉国人,中国的希望在于慷慨正义之士不屈不挠的前赴后继,百姓希望仇和能成功,也盼望有更多的仇和,更希望中央能尽快出台新时代政体改革的方案,为仇和铺平新政之路。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www.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20/7149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