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大学生
2013年05月23日 07:59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为我国的大学教育指明了方向。目前,摆在我国高等教育面前的一个重要难题是大学录取率的升高并没有带来高就业率,反而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因此,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而就业率的提高就需要进行教育改革,使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一、社会新增的白领岗位与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不相符合。我国每年的高校毕业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状况,2009年达到了611万,此后每年递增20万以上,到今年已达到了700万。与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的情况相反,社会新增加的白领工作岗位比较有限,这就使得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可以说,这种情况的出现不是我国独有的现象。日本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大学教育大众化后,就曾经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情况大大好转。但是,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得大学生就业的职业结构随之变化。传统职业专业与技术性职业、事务性职业就业率减少了9%,销售职业的比率则增加了20%,甚至达到了全部就业的20%。大学生在政府机关和大企业就业的“好的雇用机会”出现十分激烈的竞争,这就使得高等教育系统的排序性或等级性结构逐年强化。这种现象与我国目前的状况十分相似。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难是大学生毕业生的供给与市场的需求出现结构性的失衡,而不是数量失调。
二、培养应用科技型大学生是满足社会需求的关键。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错位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满足社会需求就必须增加大学对社会需求的“敏感性”,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大学生。我国大学实际分为研究型大学和非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社会精英人才,为我国科技创新服务,非研究型大学,则应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同时不断地为经济社会发展解决技术难题与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社会对人才呈现出多元化的
需求,而应用科技型人才的需求则是社会需求的主体。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也需要不断的调整。应用科技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在讲求效率的今天,许多用人单位都不愿意大学生来实习,不愿意为培养人才而降低自身的效率。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这些用人单位允许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高校也应该主动与用人单位加强沟通,互相明确人才培养的意见,自觉修改自身的人才培养体系。只有这样,供需双方才会实现平衡,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有人才支撑。
三、狠抓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要培养应用科技型大学生就必须根除传统思维习惯和固有办学模式的影响,着重于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狠抓教学改革,纠正大学生自身的定位偏差和人才的培养模式,解决学生“眼高手低”的问题,积极、高效地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使之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
首先,要创新观念,解决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定位,使学生预期社会角色从研究型人才向应用科技型人才的转变,强调学生实践、运用能力培养,引导学生个人未来期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一致。其次,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调整学科专业的设置,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强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联度、协调度,逐步建立起结构合理、规模适当、效益显著、质量优良的学科专业体系。再次,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使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加强实验、实训和实习,增强学生各种应用技术能力,缩短与社会需求的差距。最后,编写应用科技型教材,培养双师型、双语型教师,使教师、教材适应于应用科技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要加强应用科技型人才培养的科研,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应用科技型人才培养道路。
(作者单位:黑龙江东方学院)
责任编辑:葛立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23/7149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