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时政评论

“艰苦奋斗吃亏论”要不得

2013年05月22日 13:26

 

自觉抵制享乐主义腐蚀,以艰苦奋斗为荣、以艰苦奋斗为乐,相对于物质上的“吃亏”,收获的是一种思想境界的净化和升华。我们党的事业,正是因为有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吃亏”,才得到了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

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校校长刘云山在中央党校新学员开学典礼上作讲话,在强调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时,明确提出了“反对享乐主义”这个常讲常新的话题。

有反对就要有提倡。反对享乐主义,需要提倡什么?这个大家都清楚,就是要提倡艰苦奋斗。然而在眼下,一谈起艰苦奋斗这个话题,总会听到这样一些说法:别人追求生活档次、讲“活得潇洒”,我们却在讲艰苦,是不是有点“傻冒”?别人尽情享受生活、追求舒适,我们却在讲吃苦受累,是不是有点亏待自己?近几年,艰苦奋斗在一些人那里遭遇冷落,除去现实社会因素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这种“吃亏”思想的冲击和影响。

艰苦奋斗吃亏吗?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刘少奇同志1940年在建党19周年之际写下的一段话:“那些埋头苦干的党员,那些艰苦工作,不怕困难,不怕危险的党员,那些一心一意为了党与人类解放而坚决斗争的党员,那些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党员,是我们的好党员。虽然在某些个人享受上,他们暂时吃一点亏,然而他们是,或者最后是,为我们大家及群众所信任,所尊敬的。也就是说,他们是最值得的。”今天引用这段话旨在说明,我们讲艰苦奋斗并不讳言吃亏,但对此应有辩证的认识。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精神支柱。你要当共产党人、做革命战士,就不能怕吃苦、怕吃亏、搞享乐主义。怕吃苦、怕吃亏,就不配做共产党人、革命战士。方志敏烈士曾在狱中写道:“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稀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稀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稀罕舒适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窠似的住所!……”我们党的事业,正是因为有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吃亏”,才得到了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

毋庸讳言,艰苦奋斗在物质享受上确实要吃些亏。比如,对酒绿灯红的远离,对安逸享受的舍弃,对物欲诱惑的抵御等等。尽管在物质层面会受一些损失,但在精神追求层面上,艰苦奋斗却得到了丰厚的补偿。艰苦奋斗重在奋斗,表现为精神上的振奋,学习上的刻苦,生活上的勤俭节约,工作中的吃苦耐劳,它所锻造出的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意志品质,无疑是会让人受益终身的。如果再从利益角度分析,艰苦奋斗亏的是眼前利益,受益的却是增长才干、成就事业的长远利益。长远利益源于眼前吃亏、寓于眼前吃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等古语,说的都是这个道理。一言以蔽之,这种吃亏是值得的,因为从根本上讲,艰苦奋斗不吃亏,从长远来看,艰苦奋斗同样不吃亏。我们看待这个问题,应该把境界提高一些,把眼光放远一些,把艰苦奋斗看作成事之基、创业之本,是托起“中国梦”伟业的基本要求,自觉甘于艰苦、乐于奋斗。

 

认为讲艰苦奋斗“吃亏”,从表面看,似乎是个不能正确认识艰苦奋斗的问题。但从思想深层上分析,却不止于此。首先这是一种心浮的表现。面对浮躁喧嚣的大千世界,有的人眼花缭乱,心猿意马,失去了“主心骨”,以致随波逐流,盲目攀比。其次,它是一种心衰的反映。面对种种诱惑,有的人进取意识淡化,革命意志衰退,自我要求放松,耐不住寂寞,受不了艰苦,思想滑向庸俗。心浮、心衰的进一步结果便是心贪———自律意识松懈,腐败情结暗生,贪图安逸享受,羡慕奢侈浮华。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一些人视讲排场、比享乐为“会生活”、“有能力”,而视勤俭节约为“不入流”、“没本事”,以至于有人从中得出“艰苦奋斗吃亏”的错误看法,由此就滋生出以“不吃白不吃,你吃我也吃”为借口的大吃大喝,滋生出以“你搞我也搞,大家都在搞”为托辞的挥霍浪费,甚至滋生出以“不腐败白不腐败”为理由的腐败行为。从这个意义上看,认为讲艰苦奋斗“吃亏”,对于个人而言是一种“精神病态”,对党风廉政建设乃至整个国家的前途命运来说,则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和隐患。这就需要我们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抓住错误思想苗头“下猛药”,“未有形而除之”,去除这种艰苦奋斗“吃亏”论调的消极影响。

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艰苦奋斗要讲60年至70年。我们反对享乐主义也要讲它六七十年,即使六七十年以后,享乐主义也不能提倡。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作为万物之灵,“灵”就灵在有精神,有追求,有创造力和人格力量。自觉抵制享乐主义腐蚀,以艰苦奋斗为荣、以艰苦奋斗为乐,相对于物质上的“吃亏”,收获的是一种思想境界的净化和升华,一种精神财富的增加和积累,随之而来的,必然会是在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精神激励下的人人为实现中国梦争做贡献的生动局面。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www.71.cn,违者必究。)

宣讲家评论自3月1日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宣讲家评论团队邮箱:xj71pl@163.com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22/71509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