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专题评论 正道沧桑系列评论
《正道沧桑》观后感—“我一生所做的事,就是拉第二小提琴”
2013年05月22日 14:14
许多人提议把马克思主义改称为马克思恩格斯主义。对此,恩格斯谦虚地说:“我一生所做的是我被指定做的事,就是拉第二小提琴,而且我想我做得还不错。我高兴我有像马克思这样出色的第一小提琴手。当现在突然要我在理论问题上代替马克思的地位并且去拉第一小提琴时,就不免要出漏洞,这一点没有人比我自己更强烈地感觉到。而且只有在时局变得更动荡一些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感受到失去马克思是失去了什么。”
1883年3月14日下午,恩格斯像往常一样去看望马克思,不幸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一直重病在身的马克思,坐在安乐椅上静静地永远睡去了。这是《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之《暮年壮怀》篇一开头带给我们的一个短片。
举行过葬礼之后,接下来最大的问题,就是马克思已完稿的《资本论》第二、三卷怎么办?在第二个短片里,我们看到马克思凌乱的手稿,字迹难以辨认,到处都是缩写,好几种文字同时出现,有的部分是一些笔记、梗概、札记,有的是只供研究者本人利用的简短草稿,要把这些手稿整理出版,难度极大。令人欣慰的是,恩格斯义无反顾地挑起了这副重担,这一年,他已63岁,进入人生暮年。
从此,恩格斯一面指导欧洲各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一面进行马克思的手稿整理工作。其间,由于积劳成疾,他几次身患重病,但仍坚持废寝忘食地工作,对一些残缺不全的手稿作了大量的修饰和润色,进行了许多的补充说明和附注插语。3年之后,《资本论》第二卷出版。10年之后,《资本论》第三卷出版。如果没有恩格斯的整理、加工和创作,这两卷巨著的出版是难以想象的。恩格斯在致马克思的女儿的信中说:“不管怎样,我要把整理卡尔的书的工作坚持下去。这部书将成为他的纪念碑。”列宁后来说,恩格斯在整理《资本论》的时候,无意中也把自己的名字不可磨灭地铭刻在上面了。
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友谊还远不止这些,在他们长达40年的交往中,他们一起讨论,一起开会,一起著述,一起办报刊,一起批判错误思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举世无双的联盟,也是肝胆相照的朋友。
为了在经济上帮助马克思,恩格斯不得不去干那“该死的商务”,到曼彻斯特证券交易所里服“苦役”。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恩格斯每个月,有时甚至是每个星期,都有一张张一英镑、二英镑、五英镑或十英镑的汇票从曼彻斯特寄往伦敦,支撑了没有收入来源的马克思的生活和理论研究。后来,他把公司合伙股权卖出以后,每年赠给马克思350英镑,大大缓解了马克思的生活压力,使他得以比较从容地从事理论研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恩格斯的无私支援,马克思的生活都无法维持,更难以进行长期而艰巨的理论研究。
恩格斯还无私地把自己的理论成果也署在了马克思的名下。1852年8月,《纽约每日论坛报》邀请马克思担任该报评论员,而他的英语当时还不熟练,恩格斯就帮他写稿,之后,由马克思署名的文章在该报陆续发表,在尔后的九年内,以马克思的名义在这家报纸上发表的论文中,有120篇是由恩格斯撰写的。
列宁对恩格斯与马克思的崇高友谊发出了由衷的赞叹:“他对在世时的马克思无限热爱,对死后的马克思无限敬仰。这位严峻的战士和严正的思想家,具有一颗深情挚爱的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从马克思逝世到恩格斯逝世的10年里,恩格斯以一个斗士的姿态,壮怀激烈,激励发奋,做了大量的重要工作。平心而论,仅他以极大的毅力主持完成马克思的遗稿出版,使得“工人阶级的圣经”照耀世界,就足以彪炳史册了。他还不顾年老体衰,“像少年人一样投入战斗”,付出极大的热忱和精力来指导和领导无产阶级的斗争,使第二国际力量空前强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参加第二国际的社会主义政党有30多个,党员356万多人,各国的工会会员1000万人以上,合作社社员700万人以上。恩格斯对第二国际发展的卓越功勋,使他的暮年变得格外辉煌!。
正因为如此,恩格斯威望日高,影响日隆,许多人提议把马克思主义改称为马克思恩格斯主义。对此,恩格斯谦虚地说:“我一生所做的是我被指定做的事,就是拉第二小提琴,而且我想我做得还不错。我高兴我有像马克思这样出色的第一小提琴手。当现在突然要我在理论问题上代替马克思的地位并且去拉第一小提琴时,就不免要出漏洞,这一点没有人比我自己更强烈地感觉到。而且只有在时局变得更动荡一些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感受到失去马克思是失去了什么。”言为心声,这让我们进一步领略了恩格斯的无私品德,高风亮节。
“发已千茎白,心犹一片丹”。暮年,只是时间的概念,并不一定必然意味着退化、无为、停滞、坐吃等死,照样可以轰轰烈烈,有声有色,就像恩格斯这样,老当益壮,永葆青春,“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伟大的共产主义运动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接力赛,需要一代代人为之拼搏奋斗,我们今天正在努力实现的中国梦,是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她谱写成惊艳绝世的华彩章节,有待于我们每个人的共同拼搏,青年人奋发有为,中年人自强不息,老年人暮年壮怀,则必会众志成城,大业可为。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www.71.cn,违者必究。)
宣讲家评论自3月1日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宣讲家评论团队邮箱:xj71pl@163.com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22/71512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