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如何正确理解“中国式民主”

2013年05月22日 08:02

 

世界上究竟有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民主模式?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应该选择何种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体现在哪里?下一步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路径是什么?本期《时代问答》探讨“中国式民主”。

【访谈嘉宾】林尚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复旦大学教授、副校长。

主持人:很多人都有疑问,究竟什么是民主,有没有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民主模式?

林尚立:民主最基本的含义就是人民统治,最基本的追求就是人民当家做主。人民当家做主的实现方式,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重要的是人民能不能在国家当中有发言权,人民有没有能力来决定自己的事务,人民能不能享受国家发展所带来的福利,等等。

主持人: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有一句话,说“民主是最不坏的一种制度”,您怎么看这句话?

林尚立:这句话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跟现有的其他制度相比,民主当然是一个好的制度。但是民主制度是不是能够解决所有问题?不见得,这是其一。第二,民主制度是不是今天只有一种模式?不见得,它还应该有更好的发展,民主制度本身也没有达到自身最完善的地步,所以它是最不坏的制度,却不是绝对完善的制度。

主持人:民主是中国人百年以来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的目标,究竟怎么来实现民主,实现什么样的民主?

林尚立:中国到底应该怎样来建立这个民主?首先要解决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国家如何独立。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这样一个大国聚合为一个整体。第三个要解决的是如何用这种民主共和体制,使中国从传统的农业国变成现代化国家。第四个要解决的是如何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因此,中国的民主共和实际上要解决四个基本问题:独立、国家统一、国家现代化、人民成为真正的国家主人。这四个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的民主建设不能按照西方的自由主义的民主建设来进行,它一定要契合到中国现实发展的需求当中。对西方来说,它的自由民主是基于社会本身的发展而形成的。它先后出现的是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纯粹的财产私有,然后去构建自由主义民主这样一种新的政治形式。可中国不是,中国是外来力量冲击以后,在传统帝国解体的基础上迈向现代国家。中国的民主所要解决的问题跟西方民主解决的问题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使得中国民主的发展不可能跟西方的民主发展是一样的模式、一样的路径、一样的逻辑。

 

主持人:有人说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是严重滞后。

林尚立:这个说法我一向不太赞同。首先,政治体制改革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为了让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让整个社会有活力,让整个社会能够进步和发展。如果政治体制改革是完全滞后的,中国这三十多年的发展就不可能。中国政治变革,不是简单的外表体制性变革,更重要在外表体制性变革背后所带来的整个政治权利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最初的政治体制变革,就强调政党把权力还给国家,中央把权力下放到地方,政府把权力还给百姓,社会有更多的自主权。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这三十多年权力结构所发生的变化是天翻地覆的。

第二,政治体制是个多层面的东西,它涉及到政党层面、国家层面、政府层面、社会层面。从这四个层面来看,中国政治体制变化是很多的。比如说政党层面,依法治国算不算政治体制变革?算的。以人为本,算不算政治体制变革?算的。因为以人为本决定了整个政治逻辑发生变化。从国家层面,可以看到人大的作用在发挥,我们今天强调民主协商,也是政治体制变化。从政府层面,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政府的全口径预算的监督、政府的决策行为变化等,还有中央跟地方关系的调整、分税制的建立,也算政治体制改革。从社会层面就更多了。我们承认社会组织,社会组织能够参与到经济社会中来。

但这是否就意味着今天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就很完善了?那不见得。今天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还有很多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方,这就是人们觉得滞后的一个方面。这其中蕴含着一个很强的社会的心理,就是人们希望中国有更快的发展,希望中国的政治更加清明、更加民主、更加良善,这是社会积极的表现。

(本文摘编于江苏卫视频道每周二播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大型系列访谈栏目《时代问答》原脚本)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22/7151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