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共建幸福美好新甘肃

2013年05月25日 15:36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和本质所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今年初,习总书记在考察我省时作出了要把甘肃建设成为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的重要指示。贯彻习总书记重要指示,我省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须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激励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谱写中国梦的甘肃美好篇章。

一、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扎实迈出小康建设新步伐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为确保宏伟目标的如期实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等措施。围绕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生态绿色持续发展的幸福美好新甘肃战略目标。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须科学把握党的十八大主题,通过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识,切实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坚定地高举中国特色伟大旗帜上来,统一到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指导地位上来,统一到新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宏伟目标上来,使党的十八大精神体现在全省各项工作之中,真正成为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行动指南。须科学把握形势任务,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转化政策和机遇,努力走出一条内陆边远地区开放开发和艰苦贫困地区后发跨越的新路子。须科学把握发展规律,辩证认识和正确处理各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积极推进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制机制创新,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奋力开创转型跨越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就是注重人的发展与价值的体现,注重人的发展与价值的体现,须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一个人只有锐意进取、真抓实干,才能得到发展和体现人生价值。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须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着力在真抓实干上下功夫,牢牢扭住为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这个中心不动摇,把“3341”项目工程建设与干部作风建设有机融合,通过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知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着力在鼓舞干劲上下功夫,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度,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凝聚、导向和激励作用,着力解决诚信缺失、公德失范等突出问题,推动道德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着力在为民富民上下功夫,把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作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全面构筑道德建设新高地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集社会共识、推动社会前进的重大作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闪耀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彰显更加伟大的精神力量。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强烈精神铸就高度自觉,高度自觉铸就高度自信。将强烈自信精神与高度自觉意识统一起来,是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全省人民要以科学的精神,自信的精神,负责的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而奋斗。坚持用中国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大力弘扬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精神,铸就中华民族精神长城,使之内化为指导人们不断前进的强大正能量,不断增强全省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引导人们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做贡献。坚持用道德力量激励广大群众,以高尚精神引领社会生活,用典型人物鼓舞人民奋斗,引导更多的群众,带动更多的人倡导道德回归,扬荣抑耻,弘扬文明新风,形成崇德向善的主流价值取向。坚持用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舆论引领风尚营造氛围,形成有利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民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

四、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同频共建幸福美好新甘肃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学雷锋活动等是我们动员和组织群众参与思想、道德、文化、环境建设的有效途径。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须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上加大力度,把创建文明城市贯穿到日常工作中,通过建设优美环境,打造优良秩序,提供优质服务等实际行动,切实提升城市整体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在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上加大力度,建设农村“学、教”新阵地、培养农村“四有”新农民、发展农村文化新产业、打造生态文明新乡村、建设农村服务新社区、营造农村和谐发展新环境。在创建文明单位活动上加大力度,把学雷锋、志愿服务、道德讲堂建设、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等纳入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测评体系,从员工责任、经济责任、诚信责任、社区责任、环境责任等方面进行考评,引导文明单位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五、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平台,不断开创文化大省建设新局面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战略部署和国务院对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批复,全面把握“一带三区十三板块”总体思路,坚持文化建设正确方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文化市场更加繁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抓住制度建设这一关键,建立完善文化分级分类管理、资源开发审批、全面经常的督察“三项制度”,把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发展体现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全过程。坚持打牢文化事业这一基础,围绕“1551”文化事业发展体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现代文化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供给服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五大体系;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西新工程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引领方向、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突出文化产业这一重点,以打造“6551”文化产业体系为纽带,大力发展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复合型、非公有型、外向型、高科技型六类文化产业;大力提升出版发行和印刷、广电影视和网络传输、演艺娱乐、文化旅游、民间民俗工艺品加工五类优势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产业带动经济转型发展、推动现代文化创新的文化大省。 

(作者系甘肃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25/71547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