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案例】山西煤矿整合 不得不走的路

2013年05月24日 13:57

 

【基层执政案例】

编者按:私挖滥采漠视劳工,勾结官员矿难频仍,学历不高一夜暴富,斗鸡走狗声色犬马……这都是公认的煤老板头上的帽子,不光彩的帽子。所以让煤老板隐退,理由是充足的,群众是支持的。 但是,且不说煤老板的形象塑造中,捕风捉影的成分不在少数,即便他们真有那么不光彩,取代他们的又是什么呢——国有垄断企业,这是更好的选择吗?让我们共同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事件介绍】

山西兼并重组2000余座煤矿 将不再有煤老板

“估计你现在见到的是最后一批煤老板。”2009年8月19日,山西省宁武县几位煤老板在当地一家饭店的包房接受CBN记者采访,几杯“杏花村”汾酒下肚之后,席间一位张姓煤老板突然变得激动起来,言语中带有一种悲壮。

张老板的矿位于山西省宁武县城附近,年产规模30万吨,此次是潞安集团整合的对象,“毛主席时代我就是矿长,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干了四十多年了。”

这天下午,潞安集团下属潞宁煤业在这里召开煤炭整合会议,主要是对当地要进行整合的煤矿进行评估。

2009年上半年,山西省GDP负增长4.4%,其背后的主因是煤焦领域的大面积整合。

2009年4月,山西省政府确定,到2010年年底前,山西全省2000余座煤矿被兼并重组,涉及产能超过2.2亿吨。

而此次清理的对象,显然是占当地矿井总数八成以上的小煤矿。这也意味着,煤老板在山西将成为历史。

煤老板的算盘

“现在整合是政府的决策,我们也没什么可说的。”一位宋姓煤老板对于媒体仍然表现得很警惕。

对于政策,这些煤老板们心里很清楚,“省里定的政策,谁也改变不了,来这里只是希望能多要几块钱。”张老板喃喃地说。

按照山西省政府此次改革设计,到2010年底,全省共有2012座煤矿要被兼并重组,其中,由五大集团兼并重组的煤矿共1161座,地方兼并重组为693座。到2010年底,参与兼并重组的2000座矿井仅保留479座。

“原来的想法要天真一些。”张老板告诉CBN记者,他最初的想法是将他的30万吨矿作价入股潞宁煤业,后来经人提醒,“还是卖掉算了,以免麻烦。”

煤老板所说的麻烦,主要原因基于两点:这次整合者都是国有大矿,“连头头都见不到,只能跟下面人谈,也不知道他们心里的想法。”

上述同时参加潞宁煤业整合的宋老板对CBN记者说:“身份不对等,没有安全感。而且,就算作价入股,一个小煤矿在国有大集团里,股份少得可怜,根本就没有发言权。”

按照政府要求,所有单井规模在90吨/年以下的小煤矿,将全部整合至山西省五大煤矿集团及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和山西煤炭进出口公司等七大集团之下。

2008年9月28日,政府下文规定,兼并重组的主体企业应向被兼并者退还资源价款,并溢价50%或100%作为补偿。

“我交了1000万吨的价款是1700万元,按规定就只给2550万元,增值的850万,根本无法弥补在井下搞采改的几千万乃至上亿的投入。”孝义一位煤老板说,“给我5年时间政策不变,我肯定敢搞,可惜在这5年里政策变了三回。”

对于煤老板的想法,国有大矿的负责人表示理解和同情。“毕竟投入了那么多,而且如果是2007年以后投资的,接连遇到了矿难整顿和奥运会,那肯定这次是亏本甩卖。但话又说回来,国有资本不可能为政策去埋单。”同煤集团一位负责人在接受CBN采访时表示。

其实,煤老板心里也很明白,“现在能拿多少算多少吧,晚了估计想拿都没人给了,政策已经下来了,谁也改变不了。”一位姓宋的矿长感叹道。

 

山西GDP阵痛

宁武县政府的一位官员告诉CBN记者,自当地小煤矿停产整顿以来,“现在县里的财政确实很困难,很多单位已经发不出工资了。”按照宁武的计划,22个煤矿中有5个最后被组合成一个县属的地方煤炭集团,“用以保障县里的利益”。

而大同市煤炭工业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09年上半年大同地方煤矿生产原煤283万吨,同比下降了近60%。2009年1至5月,全市财政总收入同比下降14.63%,上半年同比下降6.28%。煤炭对当地财政的贡献高达70%至80%。

与此同时,山西上半年全省GDP同比下降4.4%。一季度,更是出现了8%的负增长。

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长潘云分析认为,山西省目前正在调整产业结构,进行资源整合,煤炭企业的重组、关闭等是该省经济大幅下滑的重要原因。

2009年一季度,山西煤炭产量首次被内蒙古自治区超过,让出了保持多年的“煤老大”位置。目前山西仅有1/4的煤炭生产企业正常生产,为内蒙古的煤炭外销腾出了空间,此外长期困扰内蒙古的铁路运输瓶颈也得到缓解,上半年自治区运出煤炭1.6亿吨,同比增加4231万吨。

因此,国家发改委也预期内蒙古自治区2009年产量将超过山西省,成为全国煤炭产量第一的地区。

山西GDP的失速,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省经济结构的过度单一所造成的经济风险。

“过去山西的轻工业发展还算不错,海棠牌洗衣机、春笋牌电视机在国内也小有名气,可惜都在后期的发展中衰落了。”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吴小惠说。

据山西方面的公开统计数据,煤焦收入每年占到山西GDP的70%左右。重工业增加值占据了工业总额的95%。而在重工业中,其结构又过度集中于煤炭、电力、焦化、冶金等重化工行业。

“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四大传统产业同属于上游产业,同质性高,属于典型的一损俱损,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集体跳水就不足为怪了。”潘云说。

热钱冲击波

CBN记者在山西调查时发现,一些煤炭大鳄也正在退出煤焦领域。

位于古交市的山西金业煤焦化集团老板张新民将旗下多个煤企转让给了同煤集团。在胡润公布的富豪榜上,张新民家族位居山西能源富豪首位。CBN记者曾正面求证山西省国资委时,山西省国资委表示,目前正在进行评估。不过一位地方煤监局的负责人向CBN记者透露,应该评估的价格在40多亿元左右。孝义最大的煤老板山西金晖集团董事长李生贵也将旗下的焦化公司转让给了山西焦煤集团。

几千个矿被整合之后,将形成一股巨大的资金力量,让业界也为此充满了忧虑。

“这些资金大概有几百上千亿,汇集到任何一个行业,都将是一场灾难。”忻州市煤监局的一位官员在接受 CBN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山西省政府2009、2010两年重点调控的投资项目或许会让这些煤老板找到一些新的出路。

2009年7月,山西省政府正式印发《关于促进民间资本进入我省鼓励类投资领域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第一条就明确提出要开放投资领域,2009年至2010年,政府重点调控的6500亿元投资项目将向民间开放,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公路、铁路、桥梁、城建、环保等基础设施领域和城市公交、燃气等市政公用设施领域,并在土地供应、财政扶持、税费优惠等九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鼓励。

既然资金已经退出了煤焦领域,肯定要找一个容纳的行业。其实,在此之前,在吕梁、朔州、临汾、长治等地,一批关了矿的煤老板已经进入了养殖业、旅游业。

“政府比较担心的是这笔资金进入房地产领域。”山西社科院的一位专家对CBN记者表示。

于是,山西出台政策,可以通过转让特许经营权或合作经营等多种方式,推行PPP(公私合作)、BT(建设—移交)、BOT(建设—经营—转让)、TOT(移交—经营—移交)等投资运营形式,引导民间资本全面进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

“但这些领域民间资本没有主导权,胆小多疑的煤老板是否会进入这些领域,还得继续观望。”上述专家认为。

 

该隐退的不是煤老板,而是煤老板方式

“山西煤老板”,你在网上搜索时,以下一些词汇会高频率地弹到你的眼前:挥金如土,悍马,“二奶”,买群楼,大字不识,暴富,原罪……

显然,这是一个让当代中国人心态复杂的群体。而现在,这一群体据说即将隐退。山西省实施的我国规模最大的煤炭企业重组方案即将步入收官阶段,山西煤炭企业数量将从现在的2200个减少到100个左右,小煤矿将被彻底终结,煤老板退出历史舞台已成定局。

“煤老板退出历史舞台已成定局”的判断稍显轻率。很明显,过去咱们称之为“煤老板”的人,即使有一些转到其他行业,但多数不过是在重组中变身为大大小小的股东而已,人还是那些人,标签换了一下,怎么就叫“退出历史舞台”?

“煤老板退出历史舞台”,宣告者仿佛欣喜若狂,这同样让人疑惑。“老板”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光鲜的一个词汇,“煤”不过是物态化的生产资料,合在一起就让人不舒服了吗?和许多利用其他生产资料赚取利润的人一样,“煤老板”并非天然就是一个贬义词,用一句流行的话,“煤老板”这个群体没有原罪。

那么,和“煤老板”有关的东西中,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产生强烈的拒斥心理?在我们看来,并非“煤老板”这个词,也不是“煤老板”这个群体,而是这个群体创造出的特有的“煤老板方式”。

“煤老板方式”有哪些特征?煤老板的炫耀式消费容易引起财富分配机制的联想,也许可以算一个,但其对社会的作用有限,又非强制性,即使列入“煤老板方式”,也不是最重要的。

“煤老板方式”对社会影响最大,而公众又无法规避这种影响的,当属下列三项:对安全的漠视;对资源毁灭性的掠夺;“独富其身”的发展路径。应该隐退的不是“煤老板”,而是这种“煤老板方式”。这次煤炭企业重组,如果能让“煤老板方式”从此退出历史舞台,那的确是值得欢呼的事情。而恰恰是在这一点上,我们充满期待,同时也抱有隐忧。

企业重组,变小为大,改私为公,能否使矿难的发生率降低?鉴于大型国有煤矿的矿难并不罕见之事实,我们很难认为,企业变大、改制了,对生命安全就理所当然地更加重视,就有了一套保障矿工安全的完善机制。

不可再生的资源在暴利面前,显得那么脆弱。“在我之后,哪怕洪水滔天”,这种心态催生了“煤老板”对资源的毁灭性掠夺。资本的这种心态不奇怪,关键在于社会要有约束的力量。重组以后的企业和原来的煤老板相比,是否会稍稍节制对利润的渴望?社会约束的力量能否经此诞生并发生作用?这些问题恐怕不能淹没在 “煤老板退出历史舞台”的欢呼声中。

煤老板的暴富并不表示,他身边的人群一定会从这种暴富中获益,一个事实是,即使是其炫耀式消费,拉动的也往往不是当地的内需。民众身在资源丰富的地方,自己难以分享,最后却还要承担资源一旦枯竭所带来的各种痛苦,“煤老板”时代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后煤老板”时代会不会有所突破?

“煤老板”退隐了,如果“煤老板方式”依然活跃,我们所羡称的“产业升级”、“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只能是说说而已了。

说不清的“煤炭富豪”

煤炭价格的走势从1997年开始一路下跌,直到2001年才触底反弹。期间煤炭企业处境艰难,一度出现了给钱就卖、坑口严重积压、整个行业持续亏损的现象。煤炭行业的员工人均工资收入仅比农民高出一点,位列所有行业的倒数第二;煤炭工人的人身安全相当缺乏保障。

煤炭企业受国家政策与生产经营条件的制约,长期处于能源“金字塔”的底层,大量利润空间与优惠政策向下游行业转移,造成了众多煤炭企业生产经营的长期低迷。

业内有言道:“黑脸”(指煤炭行业)挖煤、“白脸”(指电力行业)赚钱。说的就是由于电力行业对煤炭实行压价,我国煤价一直偏低的不公平现象。

20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煤炭市场供不应求。当时,为了确保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国家制定了“大中小一起搞”的产业政策,降低了产业进入门槛。在中西部地区,一些乡镇的小型煤矿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在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乡镇煤矿也带来了突出的问题,多数矿井井型过小,开采技术落后,不具备起码的安全生产条件,资源回收率低,百万吨死亡率高。

虽然经过1998年以来的整顿关闭,从全国范围来看小煤矿从高峰期的8万多个降到目前的2.5万个,但数量仍占我国煤矿总数的90%以上。

而来自山西省的消息显示,随着煤炭需求加大,煤价飙升,一度绝迹的“黑口子”现象在山西一些煤炭主产区正愈演愈烈。“只要有面子,就能开口子”,在灵石、汾西、交口三县接壤处吕梁山麓的一些乡、村,“煤老鼠”们以地势之便,少则投资3万至5万元开“小口”,大则十万、数十万元开“中口”,甚至投入百万元开“不黑不白”(证照不全)的“大口”,个别资源面临枯竭的国有煤矿还有“一证多井”的新口子,采矿秩序十分混乱。这些非法矿井,以原始的手段,在不具备安全生产的条件下,大肆偷采、破坏国家煤炭资源。

一群煤炭富豪也由此产生。山西省高平市的一份资料显示,占该市人口万分之三的煤矿老板人均年收入在500万元左右,其存款总额占全市总额的30%,而当地低收入人群的人均年收入仅区区500元。而近来媒体上也频频披露山西富豪的新闻:“在北京楼市,如建国门外SOHU现代城、世纪城、清水湾等中高档房地产小区,有很多靠开小煤窑发了财的山西人开着豪华车前来购房,出手阔绰,动辄百万元甚至几百万元”,“山西人在北京购房的规模已仅次于温州购房集团”。由于采煤引起的当地环境恶化,“大量发了煤炭财的本地人都不打算在本地置业发展”,而是斥巨资在外地置业,“举家迁往京、津、沪。”

 

这些新的乡镇煤矿中,普遍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三低一多”,即产业集中度低、技术装备水平低、经营管理水平低及引发的社会矛盾多。然而,无论是业内人士,还是地方官员普遍的反映是,这些小煤矿背后盘根错节,利益复杂,当前煤价上扬,一些市县的地方保护主义更加严重,要使其彻底停产关闭,很难。

一些大型煤炭集团和一些地方在探索一种“大矿兼并小矿”的模式。通过实力雄厚的矿业集团兼并收购小煤矿,提升产业集中度,以根治小煤矿安全隐患。

煤炭行业人士称这种兼并为“大鱼吃小鱼”,但是这条看似能让煤矿安全得到根本改观的路子,却面临重重障碍和阻挠。首先,当前煤炭市场形势好,地方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不愿意出让小煤矿。此外,由于历史原因,小煤矿产权问题棘手,利益分配复杂,更增加了收购的难度。很多小煤矿名义上是乡镇、村办的企业,其实都属于个人控股。

据披露,煤炭富豪们与官场大都有着或明或暗的“鱼水关系”。这些暴富的煤炭富豪们,不少都是因非法采煤而暴富的。而非法的煤矿生产大多缺乏足够的安全保障,大小矿难时有发生,时时都面临着被关停和被查封的可能。为了能够及时得到“上面”的准确情报,以便“未雨绸缪”和“防患于未然”,这些富豪们便自然而然地向官场渗透,通过送礼行贿等手段,拉拢地方领导干部,甚至让领导干部们入股分红,与官员们结成利益共同体。

煤炭资源是国家的,煤炭开发理应使大多数人受益,但现实并非如此。在绝大多数小煤矿以及所有私开矿中,多年来获益的只是极少数人,大多数人成为无序滥采之后的受害者。

2009年山西省遥感中心公布了由于过度的煤炭开采造成了山西386.38亿元的经济损失,占全省20年GDP总和的3.11%。而据推算,山西煤炭富人每年带出去的资金应该在“100个亿”左右,相当于山西省全年GDP的5%。

送走煤老板,小心“煤老虎”

山西实施我国规模最大煤炭企业重组,该省煤炭企业数量将从现在的2200个减少到100个左右。

2009年8月30日中新社报道,山西省煤炭工业厅日前出台了《关于加快兼并重组整合煤矿改造建设工作的安排意见》,对兼并重组中的煤矿改造项目及审批验收等工作予以明确。

简化审批加速整合的规定,一方面反映了工作进度,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决心。

从煤矿重组新闻传出的那天起,公众的关注焦点,就一直没有离开过煤老板。对于煤老板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公众的兴奋已经超出了事件本身,升级到了对于原罪的追问。热烈的追问,是激情的显现,但激情之下,一些本质的东西却容易被忽略。

从某种意义上说,山西这次转型的契机,来自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去年下半年以来,需求萎缩,价格下降,企业经营困难,使得经济转型成为一种必须。但这次由于“市场倒逼”而产生的良机,却是以GDP大幅下降为代价的。过了这个增长的饥饿期,必将是一场饕餮大餐。但我们不知道,将要用于补充饥饿的会是什么,不会是涨价吧?

在我们所经历的许多次国进民退中,涨价是必然的结果。这种结果不仅是煤企数量锐减造成的,同时也来自一种固有的观念。最常见的误解是,既然宪法规定自然资源归国家所有,那么就应该由代表国家利益的国企来占用和使用,从而视国企垄断和国企独占为当然。

这种观念上的误解,将是鼓励竞争、维持市场公平的劲敌。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节约资源,提高效率。但政策主导下的竞争,往往是垄断的开始。

作为抑制矿难的一种手段,我们乐观山西煤企重组成功,乐见“以大吃小”吃得了咽得下,但回归国有化的改革,必须回答的问题是,此前的煤炭市场乱象丛生从何而来?私营煤矿的见利忘义漠视生命,难道就是与生俱来的宿命?“在我之后,哪怕洪水滔天”的心态,曾经催生了煤老板对资源的毁灭性掠夺。但重组以后的企业,是否会节制对利润的渴望,还需要社会力量的强力约束。

不仅如此,国有化回归之后的企业管理问题怎么解决,也是特别重要的。会不会有大锅饭倾向,能不能人浮于事……一旦这些问题出现,不但不能很好地控制价格,也会为矿难多发敞开缺口。到那时,一个气势汹汹的、危害更大的“煤老虎”,将忽然“崛起”。

据称,美国最大、也是全球最大的煤炭企业皮博迪能源(Peabody Energy),就是私营企业。那么,为什么美国的煤矿可以在私人手中发展壮大,而我们的煤矿却在私人手中走向末路?

当此山西煤企重组时,如果我们的目光只是盯着煤老板的利欲不放,将是得不偿失的。我们需要审视的,是市场环境问题,是制度层面和监管层面的问题,是那种致命的、潜移默化的“煤老板方式”的改变问题。

重组只是一个新的开始,能否带来新的面貌,尚且值得期待。

 

【启示与思考】

山西此次煤矿整合,尽管会造成资源领域的“国进民退”,但最终将是利大于弊。

首先,客观上有利于减少矿难。山西除产煤老板外,也盛产矿难,而矿难频发,与众多煤老板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当然不是说国有大煤矿就不会发生矿难,但客观而言,国有大煤矿因为相对规范的管理和比小煤窑更多的安全投入,发生矿难的概率要少一些。事实上,山西众多小煤窑很少没有发生矿难的。

其次,它也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山西是煤炭大省,但也是污染大省。小煤窑因过于追求利润以及经济实力有限,而在治污上的投入一般不如国有大煤矿。另外,山西的煤炭质量相对较高,但很多小煤窑,由于设备简陋,技术手段低下,开采过程中浪费严重,造成环境的严重破坏。

再次,它还有利于减少腐败。山西众多的小煤窑,很多都有官员入股,在每一起矿难的背后,几乎都能发生官员的影子。而在监管过程中,官商勾结的现象也相当严重。可以说,山西矿难频发,与此大有关系。如果将这些小煤窑合并到国有煤矿,能大大减少这里面的腐败,毕竟官员入股国有煤矿的几率要比小煤窑小得多。

此外,山西作为一个产业比较单一的省份,过于倚重煤炭能源产业,当外部经济发生波动时,无疑会受到较大影响。金融危机发生后,山西经济增速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就已暴露出这种产业结构的致命缺陷。

尽管在山西的资源领域推行“国进民退”式的结构调整是必要的,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调整要避免损及民营资本的权益,特别是不能借着“整合”的名义,对民营资本进行过度剥夺。提及这一点,是因为在政府意志推动的整合中,民营资本的力量还没达到可以和政府进行对等博弈的程度,这使得整合过程极易损害民资的利益。正如报道中一些煤老板所说,小煤矿的资源被划分给国有煤炭集团,虽然要经过评估,但小煤矿毫无话语权,“不整合就只有停产待毙”。特别是一些在前两年投资煤矿的民营资本,很多成本都还没收回,如何来保证他们的利益不至于因此受到过大损害,如何在整合中构建一个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的双赢格局,需要政府用心考虑和权衡。

山西煤炭企业的大规模整合也为其他资源大省的转型提供了一种借鉴和思路。我国有很多资源型城市,因资源而兴,也因资源而废,在资源枯竭后,城市陷入了发展的瓶颈之中。它们的转型之路是经济结构调整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就山西而言,一些专家提出,应该提高原有产业集中度,对原有产业做强做大;再依托能源优势发展后续产业,同时大力培育非煤新兴产业。这一思路笔者认为是切合实际的。山西进行的煤炭企业整合就是在提高能源产业的集中度。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对小煤矿不是简单的一关了事,而是在它们退出原有产业后,政府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让它们进入生产性服务业,则更好。另外,针对山西资源型产业之间具有容易耦合特点,也可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www.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24/7156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