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时政评论

农民为何不愿转为城镇户籍?

2013年05月24日 22:21

 

由于农村户籍上附着了较多的经济利益,城镇户籍相对于农村户籍的比较优势已经不明显,所以我国城镇化增长率已呈现出下降趋势。要引导、鼓励农民合理有序向城镇流动,加快城镇化速度,提高城镇化质量,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能够给进城落户的人提供教育、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配套服务。

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在即。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官员向媒体透露:农民工的市民化是当前推动城镇化的首要任务,中央拟全面取消小城镇落户限制,对小城镇来说,除了就业、居住外,不再设社保年限。同时提出建立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在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间分担成本,个人需承担社保和住房的私人成本。

尽管各级政府在城镇化问题上频频发力,可近期一项针对农民工的大型调查显示,我国八成农民工不愿放弃承包地转为非农户口。其中“80前”农民工有80%不愿转,“80后”有75%不愿转。在愿意转户籍的人中,愿意交回承包地转为非农业户口的比例仅有1/2。

物质决定意识,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大多数农民不愿转户籍实属正常。

农民想要在城镇定居并逐步融入城镇,一个基本条件是“住有所居”,如果住房价格远超过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民肯定会对进城定居有畏惧心理。近年来,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即城市一些现有居民都无力支付城市居住成本,最后被迫离开城市,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农民是一个理性的群体,拥有农民户籍就可以免费或者以极低的价格获得宅基地,进而可以自己建房,居住的舒适度要远优于在城镇买房。所以尽管一些地方政府对自愿放弃农村户籍的农民给予补偿,可是农民对此很少领情。

在农村拥有耕地,可以以相对安全并且极低的成本解决吃饭问题。目前耕作的机械化程度已经很高,农民每年只需要从事几十天甚至十几天的农业劳动就可以获得口粮,并且自己种的粮食和蔬菜吃起来放心,农闲时间可以进城务工挣钱,实在不行,回家也有口饭吃。但是,城镇居民如果没有工作,在当今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往往是吃饭都成问题。并且无论富裕还是贫困的城镇居民,都几乎没有条件自己种植蔬菜等作物。

总的来说,由于农村户籍上附着了较多的经济利益,城镇户籍相对于农村户籍的比较优势已经不明显,所以我国城镇化增长率已呈现出下降趋势。可是,综观发达国家的经验,城镇化毫无疑问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的发展亦将如此。并且,中国“三农”问题解决的关键,也不在农村内部,而在农村之外,即“三农”问题最终要通过城镇化得到解决。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如:农业规模化经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食品安全,可是农民出于对现在食品安全的考虑不愿落户城市,而是选择在农村每家每户单独种植,这又极不利于食品安全。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促进甚至变相强迫农民放弃农村户籍的政策,但这些政策大多是很短视的,因为其目的主要在于让放弃农村户籍的农民购买城镇的商品房,进而促进当地的GDP,可是对于这些农民能否真正融入城镇则没有或很少在政策上予以考虑。要想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在三个方面上下功夫:放开户籍让农民有可能进城,农民愿意进城,对农民进城后的耕地进行妥当的处置。

要引导、鼓励农民合理有序向城镇流动,加快城镇化速度,提高城镇化质量,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能够给进城落户的人提供教育、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配套服务。这就需要中央政府从长远利益出发拿出一个系统的方案,特别是重构住房和社会保障制度。目前,一些城市放低了外来人口和本地农民进城的门槛,取消了“先有住房,再转户口”的限制,还允许农民带着土地进城,并增加了亲属投靠落户等人性化举措,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从法理上讲,不论城市户口,还是农村户口,不论身份为何,都是这个国家的主人,都有自由迁徙的自由。我们希望,“城门”越开越宽,“进城”不再是件难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www.71.cn,违者必究。)

宣讲家评论自3月1日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宣讲家评论团队邮箱:xj71pl@163.com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24/7156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