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立足时代背景发展现状 认真贯彻落实发展思路
2013年05月25日 09:48
每一个国家发展战略、地区发展思路的提出,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体现了与时代背景密切联系的精神内涵,并折射出发展现状,自治区确定的“8337”发展思路也不例外。
为此,要将“8337”发展思路贯彻落实好,必须在明确时代背景、把握我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行。
一、“8337”发展思路提出的必然性与背景
(一)顺应发展潮流的选择
时间的指针指向新世纪,在经历了金融危机、欧共体债务危机的洗礼后,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在此背景下,为了挽救危机频发、低迷困顿、濒临绝境的本国经济,已基本完成工业化任务的西方主要发达经济体提出了“再工业化”的发展思路,这一思路的核心内容就是以技术跨越实现产业升级、产业跨越,推进经济结构优化组合,重振实体经济,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实际上,在危机四伏、低迷不振的全球经济形势下,这也是各国、各地区提高抗风险能力的必由之路。
在“8337”发展思路中,无论是八个发展定位,还是“三个着力”,无论是“三个更加注重”,还是“七项重点工作”,都与收入结构调整、生产力布局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关,都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从这个角度看,“8337”发展思路是体现历史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
(二)符合发展阶段性特点的选择
我区之所以要确定“8337”发展思路,还与当前内蒙古发展的区情实际与阶段性特征有着密切关系。
尽管我区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但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却至今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尽管我区生态建设已见实效,但一个事实是:我们仅仅由整体恶化阶段进入到了好转与恶化相持阶段。
尽管我区拥有30多个驰名商标,但这些商标大多来自效益不突出的轻工行业。
尽管我区能源、冶金建材、农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全区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整体工业化进程中产业低端化、粗放型特征明显。
尽管我区有着占全国近1/5的边境线,但全区外贸依存度只有4个多百分点。
也正是由于这样的阶段性发展现状与特征,“8337”发展思路才提出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提出更加注重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提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出深化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
(三)体现中央对内蒙古一贯要求的选择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历任中央领导均对内蒙古发展寄予厚望。从邓小平关于内蒙古“走进前列”的期望,到江泽民关于内蒙古“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要求,从江泽民提出“使内蒙古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到胡锦涛强调“切实保护好内蒙古这块辽阔草原”,无不说明:中央对内蒙古发展寄予厚望。
也正因为如此,国务院21号文件明确我区的四个战略定位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团结繁荣文明稳定的民族自治区。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区确定了“8337”发展思路,这是体现中央对内蒙古一贯要求的选择。
(四)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选择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我区的“七五”、“八五”、“九五”规划中,先后确定了“兴牧富民”、“兴边富民”、“重点发展基础工业”、“重点抓工业”等发展思路。
进入“十五”后,我区提出了以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防线为基础,以三化互动为重要突破口,建设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和绿色产业开发区、能源原材料产业开发区、稀土科研和生产出口开发区,实现“山川秀美、兴区富民、边疆稳定”的目标。
进入“十一五”后,我区作出了以做大做强能源、冶金等六大产业为抓手,推进产业多元与产业集群化发展等重大战略部署。
“十二五”以来,我区提出“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和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等思路。
因此,“8337”发展思路是对以往发展理念与思路的继承延续,又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思路。比如“能源输出基地”之前加上“清洁”,“向北开放的桥头堡”之后加上“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民生改善”之前加上“更加注重”等,就强调了发展的质量与发展的可持续性,这是内蒙古经济总量突破1.6万亿元后,为了在西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自治区做出的顺应时代要求的选择。
结论一目了然:从“8337”发展思路总体看,它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而又与时俱进的发展思路。
二、贯彻落实好发展思路,重点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紧扣“五个基地”建设,多在创新发展上下功夫
建成“五个基地”,这是事关自治区发展走势的重要定位。但无论是哪一个基地建设,都与创新发展相关。没有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就无法实现产业延伸;没有产业延伸,就无法形成完备的产业链条;没有完备的产业链条,就无法实现产业升级;没有产业升级,就无法生产出经济效益高、环境污染少、竞争能力强的产品,也无法转变发展方式,更无法实现“8337”发展思路中提出的“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但由于创新能力弱,我区目前的产业低端化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因此,在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中,以创新驱动为主动力的产业延伸、产业升级应该成为重点。
(二)紧扣 “三个着力”,在调整产业结构与项目投资结构上下功夫
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
从我区目前的大产业结构看,近两年由于危机影响,加之大的市场环境不景气,我区二产增速在下降,三产比重在下降,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工业的内部结构看,能源、冶金等相对低端的产业比重占到了工业经济比重的2/3以上,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化工等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只有10几个百分点。
从先行工业化国家与地区数百年的工业化进程看,当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后,第三产业的比重在逐年上升,基本完成工业化任务后,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最高,而我区第三产业比重由2005年至2012年下降了近6个百分点。
为此,在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中,要紧扣其中提出的“三个着力”,在“着力调整产业结构”的上做足文章。因为,从当下自治区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看,无论是着力壮大县域经济,还是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工业投资结构调整已是自治区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紧扣“三个更加注重”,在开拓居民增收渠道上下功夫
世界银行与世贸组织发布的报告称,人均生产总值突破9200美元的新兴市场国家与地区,属中等收入地区,我区当前正处于这一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
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人均GDP迈入1万美元门槛的我区,由于土地、劳动力等投入要素低成本优势的逐步丧失,在产业低端市场已经丧失了与低收入地区竞争的优势,而在高端产业市场又无法与相对富裕的东南沿海甚至是中原地区竞争,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10年前我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4745元,去年已扩大到15539元。如果长此下去,就会陷入中等收入群体无法扩大、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增长与消费增长长期回落或停滞不前的“中等收入陷阱”。
显然,在当前,有一种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内蒙古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速已多年滞后于经济增速,收入水平多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所以,依据“8337”发展思路,在更加注重民生改善过程中,开拓居民增收渠道是自治区发展的又一重头戏。因为,没有收入水平的提高,就没有消费能力的提高,扩大内需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在西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更是无法实现。
(四)紧扣“七项重点工作”,立足我区城镇化水平不高、社会保障水平不高的实际,多在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上下功夫
从城镇化水平看,尽管我区目前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7.7%,但这其中包括了100多万林区、垦区和棚户区人口,这些人中的许多人都没有城镇社保待遇,加之住房条件简陋,收入不稳定,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他们还决非真正意义上的“城里人”,我区城镇化水平不高已是不争的事实。
据专业机构测算,如果社会保障能力提高到一定水平,服务业发展能够跟进,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吸纳1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城,进而带动1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和1万亿元的投资需求。因此,提高我区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提高自治区城镇化水平的关键。因为,没有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人们就无法消除生存的后顾之忧和消费的后顾之忧;没有服务业的大发展,就无法以产业集聚促进城镇人口集聚,以人为主体、以城镇化为纽带的内蒙古现代化进程更是无法推进。
明确时代背景,立足现状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这是一个在“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中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正如“8337”发展思路源于实践,又将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其内涵一样。
责任编辑:葛立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25/7156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