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重要言论 重要评论
我们的钱为啥不禁花
2013年05月25日 10:36收入水平在提高,积攒的财富反而缩水了;工作越来越忙碌,财富差距反而扩大了;理财渠道越来越多,个人收益反而下降了。面对上涨的物价和居高的房价,广大中低收入者感到手头的钱不禁花,家里的开支与消费的底气难成正比。财富焦虑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5月24日《人民日报》)
“钱不禁花”的感觉,表达的是民众对财富拥有和支配的焦虑感。事实上,与过去相比,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比如过去喝稀饭的时候,吃肉是奢侈,如今吃肉还要挑肥拣瘦,要看吃什么肉;比如过去娱乐、旅游、健身等并非生活必需消费,如今已经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开支,等等。这无疑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表现。
但人们似乎越来越不容易满足了,也感觉钱越来越不禁花,比如相同的东西,五年前卖10块钱,现在翻了几倍。而工资的增长并没有跟上物价上涨的速度“跑得过刘翔,跑不过CPI”成了公众普遍的感受。这些无疑反映了一些问题,释放出依次递进的三大民众愿望和民生信号。
一是物价太高。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预期一轮接一轮,让钱不顶钱用了。物价过高,高过人们的收入甚至承受能力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通货膨胀。比如今年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在北京调研物价,拿十块钱看能买到什么东西,结果显示,10元购买力仅等于3个苹果或者5个黄瓜。物价过高直接导致购买力下降,收入虽然比过去高了,但幸福感却没得到提升。
二是压力太大。除高物价、高房价让人们感觉难以承受之外,一些基本社会保障、社会生活需求等成本也让人感觉“压力山大”。比如教育的投入力度不够,致使上学贵,家庭培养一个孩子的经济成本大幅度上升;比如养老、医疗等保障不足,因病返贫的现象很突出等。在收入有限的情况下,社会保障跟不上,难免让人觉得“钱不禁花”。
三是幸福感何在,“出彩”的机会和希望离我们有多远?幸福感也好,“出彩”也好,其无疑都是精神层面的感受。精神文明是要建立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的,当人们在为着房子发愁,为着孩子的奶粉、尿布发愁的时候,又岂能奢谈幸福感和“出彩”机会?
消除公众的“钱不禁花”感受,消除人们的财富焦虑,需要从民生的角度着眼,从严格调控物价特别是房价入手,让通货膨胀的忧虑远去;需要从公民福利的角度着眼,从提升社会保险、保障入手,让人们受教育、养老、看病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和保障,没有后顾之忧;需要从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角度着眼,从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入手,切实提高民众特别是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责任编辑:葛立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25/71565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