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时政评论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不能丢

2013年05月26日 21:25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三大优良传统之一。作为我们党的好传统、好作风,在新的形势下不仅丢不得,而且必须进一步发扬光大。更要真正从思想上认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重要性,敢于向一切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思想和行为“亮剑”。

为了搞好即将在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这个总要求形象生动,易懂易记,实际上就是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贯彻整风精神,通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集中解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保证我们党的肌体更纯洁更健康,从而更好地担负起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三大优良传统之一。今天,究竟还需要不需要继承发扬这个传统,批评和自我批评在现实中还能不能有治病救人的疗效?为了增强答案的针对性和说服力,不妨先来听听那些因违法犯罪而身陷囹圄者的悔悟之声:“假如当初自己身边少一些抬轿子的,少一些吹鼓手,多一些批评声、敲打声,或许自己就不会落到今天这一步了。”“过去听人讲‘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觉得不过是人人皆知的老俗话,到今天才认识到这句话是金玉良言,是千百代人经验教训的结晶,是不可磨灭的真理。”……一句句发自肺腑出的悔恨,从反面告诉我们,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我们党的好传统、好作风,在新的形势下不仅丢不得,而且必须进一步发扬光大。

人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受来自各方面的影响、感染,要想冰清玉洁、一尘不染,什么缺点也没有,什么错误也不犯,是不现实的。有了缺点错误,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加以改正,是唯一正确而聪明的选择。对此,毛泽东同志曾打过一个生动的比喻:“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打扫和洗涤的办法,就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许多老同志都会记得,在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党的生活会开得有声有色的动人情景:同志之间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既热情又尖锐,既不讲情面又让人感到推心置腹,即使争得面红耳赤也心无芥蒂,大家照样亲亲热热,充分享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革命战友的关爱。陈毅元帅“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的诗句,就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正是在批评和自我批评过程中,革命队伍内部形成了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令人至今怀念的局面。

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声音越来越难以听到了呢?首要的一个原因,是不少党员干部对自己降低了标准,放松了要求,对那些与党的性质、党的作风格格不入的消极腐败现象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古人讲: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身上却存在着大量反其道而行之的现象。有的人“见贤”,不是心生崇敬,努力学习,而是半信半疑,武断地认定先进典型“多半都是夸大的,吹成的”;也有人认为“先进典型好是好,就是学不了,谁学谁吃亏”。因此对先进榜样敬而远之,照旧自甘落后,我行我素。更值得警觉的是,干部队伍中还有一些人在自身修养方面不是注意积累“正能量”,而是吸收“负能量”,具体表现就是对那些“不贤”的人和事,见到后不仅不“自省”“自查”,反而是竞相效尤。其表现为:一是听到“不贤”的人和事就信以为真,认为 “现在社会风气不好,都是这个样”,用不着大惊小怪。二是专门和问题多、问题严重的人比,比来比去,觉得“自己那点事儿”根本算不了啥。三是把种种“不贤”的人和事,视为“识时务,有本事”,不以为丑,反以为美,心生羡慕,佩服不已。四是信奉阿Q“和尚动得,我也动得”的逻辑,有了机会与条件时,自己也不落人后,把捞上一把,分一杯羹视为理所当然 。有人把上述心理和行为概括为三句话:“见到别人又捞又贪时,不必生气;自己捞不上贪不到时,不必泄气;等到自己能捞能贪时,不必客气。”无数事实证明,某些干部正是因为不懂得洁身自爱,不分辨美丑善恶,甘愿与坏人坏事沆瀣一气、同流合污,结果就心甘情愿地放弃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沿着由怨到羡、由看到干、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的违法乱纪道路,一步步滑向了不可救药的深渊,留下了无数令人扼腕的沉痛教训。

 

其次一个原因,是由于以前在“左”的错误影响下,在党的组织生活中,批评往往成了整人的“棍子”,自我批评则被用作授人以柄的“口供”,结果造成有些同志至今心存余悸。虽然“文化大革命”的噩梦早就离我们远去,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内正常民主生活不断得到健康发展,但是,受各种消极因素影响,在许多地方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风气还是很难形成。正像习近平同志指出的:“现在有一种倾向,好像批评是了不得的事情,批评谁就得罪谁,出现批评的人不敢批评,被批评的人也不愿被批评等现象。有的与其说是批评与自我批评。还不如说是表扬与自我表扬。”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这种现象,现实中可以列出许多具体表现。譬如,有的怕开展批评弄僵关系,彼此不好相处,因而奉行“多栽花,少栽刺,和平相处莫惹事”的好人主义;有的自身不干净,害怕“拔出萝卜带出泥”,所以就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来个官官相护,人人平安;有的即使迫于形势不得不做些批评或自我批评,也是质量差,格调低,避重就轻,隔靴搔痒,如把以权谋私说成“有时对自己要求不严”,把失职渎职说成“有时责任心不强”,把作风霸道说成“有时发扬民主不够”,把损害群众利益说成“工作考虑不够全面”……如此蜻蜓点水、轻描淡写,怎么能触及灵魂,解决问题?怎么能把立党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怎么能做到扎根群众、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因此,今天要使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健康深入地进行下去,就必须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切实地而不是空洞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针对问题痛下针砭。惟其如此,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才能富有生机和活力,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从而成为团结群众、凝聚力量的坚强纽带和核心。

法国作家雨果说:“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种失败,自己揭下面具却是一种胜利。”这句话用来说明在党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自觉性,也是非常贴切的。古人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无论批评还是自我批评,都贵在真诚,贵在拿出实际行动加以整改。今天,能否解决党员和党组织中存在的种种脱离群众的突出问题,是衡量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质量高低、成效大小的根本标志。检验批评自我批评开展得如何,必须看自己身上的灰尘洗干净了没有,大小小的病症治好了没有。现在有些人把批评自我批评当成应付群众、保护自己的“挡箭牌”,为了在党内生活或述职活动中顺利“过关”,费尽心机在“包装”“表演”上下工夫,而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问题,却并不认真解决,还说这叫“检讨一阵子,舒服一辈子”。这种不老实的做法,实际上是愚弄群众、错上加错,是很危险的。党的十八大通过的新党章在党员义务规定中再次明确强调:“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我们只有按照这个要求,真正从思想上认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重要性,敢于向一切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思想和行为“亮剑”,并制定能够迅速落实的整改的措施,以实际行动拿出整改的效果,才能真正达到与广大群众建立血肉联系、让群众路线在工作中扎根的目标,从而不但保全自己的名节和政治生命,而且真正成为群众信任和拥护的好党员、好干部,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创造属于自己的出彩的人生。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www.71.cn,违者必究。)

宣讲家评论自3月1日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宣讲家评论团队邮箱:xj71pl@163.com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26/7157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