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切实把发展成果转化为百姓实惠

2013年05月31日 07:57

 

改善民生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党和政府工作的目的,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事实证明,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才能筑牢党的生命根基。大港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认真领会党的十八和市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客观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和面临的任务,深入总结多年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经验,更加深刻认识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必须把民生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重,立足自身实际,努力办好惠民的大事实事,让城乡居民感到生活有保障、安全有依靠、权益受保护。自2010年以来,大港每年将80%以上的财政资金用于民生领域,仅管委会用于教育、文化、计生、社保、医疗、就业等的财政支出累计达10.85亿元,有效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强民之本

——认真解决普通百姓就业问题

就业关系老百姓生存与发展,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直接而重大影响,是当前社会热点难点中突出问题之一。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是发展、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越是深化,就越要注重发挥政府的调节服务功能,努力拓展就业渠道,切实解决百姓关切的问题。近三年来,大港工委、管委会始终坚持把安排就业作为每年二十项民心工程之首,大力推进,狠抓落实,2012年实现新增就业23087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9%。目前,全地区共有从业人员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依托大企业深挖就业岗位。与各驻津央企、轻纺经济区建立完善的就业联盟,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项目对于地区劳动力的吸纳作用,结合区域不同类型企业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大中专毕业生招聘专场”等专项就业服务活动。2012年共举办招聘会48场,进场单位14735家次,进场人数2.8万余人次,达成就业意向14656人,已初步形成开发“三保”、发展“三托”、推行“三大服务”的就业模式。

大力实施再就业援助政策。在全市率先设立促进就业专项资金,累计扶持创办各类就业载体58家,积极争取市级各项扶持资金。2012年举办各类公益性免费招聘专场301场,成功推荐就业1.2万人;为6737人发放了《再就业优惠证》,成功组织千余名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参加SYB创业培训,为855人办理贴息小额担保贷款,扶持他们走上创业之路。

搭建大学生就业帮扶平台。建立完善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援助机制,提供专项政策扶持;对确属就业困难的大学生,则纳入就业援助体系。采取当“顾问”、扮“红娘”等措施,2012年先后举办多场针对大学生就业的大型公益招聘会,共有200余家用人单位进场招聘,提供涉及金融、营销、客服、餐饮、机械、电子、化工等40多个行业,帮助300多名大学生达成就业意向。

妥善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为适应农村城市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2011年出台了《大港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关于鼓励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等八项政策。坚持把加快推进“三区联动”建设作为促进农民就业的坚实平台,努力做大做强相关劳动产业,三年来两级工业园区实现就业人数达2.6万人,农业园区建设吸纳农业劳动力超过6000人;在小城镇内规划出可供市场开发出让的土地,预留产业发展空间,建设商铺和超市,通过租让方式为农民提供直接就业渠道。

帮助残疾人提高谋生技能。充分尊重残疾人自强自立的心理需求,举办家政服务技能进修班,进行职业操守、家居保洁、家餐烹制、熨烫衣物、照料孕产妇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培训,学业结束后进行实际操作考试,合格者予以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协调相关单位帮助其就业。并且,开展规范的职业适应评估、职业心理辅导、职业介绍登记等服务。截止到2011年底,具备就业能力的3505名残疾人中已有3423名实现了就业,就业率高达98%以上。

扶持农村妇女更好地创业。建立巾帼示范基地和巾帼培训基地,组织开展农村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和创业就业培训。两年共培训农村妇女2.5万人次,其中,仅2012年就培训1.2万人次。协调有关金融部门,帮助解决设施农业、养殖业等项目实施中遇到的资金困难,在进行个人诚信、创业项目等审核基础上,两年内帮助238名妇女获得625万元的贷款,其中,仅2012年就为147名妇女发放小额贷款361万元。不仅如此,还特别针对单亲困难母亲家庭,建立起4个创业就业基地,为她们发放创业循环金38万元,解决就业人员400名。 

 

固民之基

——着力提升教育卫生文化水平

教育卫生事业关系国计民生,涉及百姓切身利益,极具社会敏感性。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精神享受在人们现实生活中越来越不可或缺,文化惠民已成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大港工委、管委会坚持为群众谋利益、让百姓得实惠的方针,把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事业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真正做到了亲民有真感情、爱民有真举措、惠民有真成效。

人民满意教育取得新进展。把教育事业作为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坚持做到政府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使在校学生人均预算内的教育事业费、公用经费逐年增长。从2008年年底开始,投资5.8亿元,对区域58所义务教育学校进行设施改造和设备更新,提前半年全部通过天津市义务教育现代化达标验收。2012年,按照国家教育现代化标准设计要求,投资7亿元,在生活区和四个镇街建设总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的17所中小学、幼儿园校(舍),有效解决了新建小区和镇街中心生活区教育资源紧张的问题。“十一五”以来,全地区共有18名教师获全国课堂大赛一等奖,288名教师在天津市“双优课”竞赛和全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中获奖。大力推进南北城区教育融合,挖掘区域教育整体优势,建立管委会领导下教育工作会议制度,将驻区大企业所在地义务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并纳入管委会管理范畴,开展地企之间教育管理、评估、培训、科研等交流与合作,形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发展共同体与伙伴关系。

人民健康水平有了新提升。着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强力推进广大妇女儿童身心健康保障工作。2012年,全地区医疗保险参保达到20万人,顺利通过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考核验收,天津市妇女儿童健康行动计划终期验收全部达标,重大传染疾病发病率处于全市较低水平,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60%的标准,城乡65岁以上老人健康管理人数达3.13万人,改造提升了接种门诊15家、接种点7个,完成大肠癌筛查和适龄儿童窝沟封闭治疗2666人次,为老年人新建食堂和日间照料服务中心14个,投资369.8万元对43个村卫生室进行达标改造,投资2亿元改扩建大港油田地区三所医院并即将竣工。计划于今年底竣工的占地面积9.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的大港油田总医院迁建工程,建成后编制床位达800张以上,可提供年门诊量56万人次。

人民文化生活迈上新台阶。在发展群众文化事业上舍得“让地盘”,坚持优势地段不搞商业街而建文化广场,居民区不搞商场店铺而建活动中心。建成星罗棋布、大大小小、遍及城乡的文化广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10分钟广场文化圈”模式。南北长461米、东西宽213米、占地98193平方米的世纪广场,每晚吸引数千人扭秧歌、吹拉弹唱和健身。投资3亿元的大剧院投用以来,共举办大型音乐会、书画摄影展等活动300余场,观众累计超过30万人。连续16年成功举办以“传统颂”、“党旗颂”、“清风颂”、“和谐颂”为主题的群众文化活动。戏曲、书画、歌舞、民间艺术遍布城乡,现有协会17个、分会117个、会员逾8000名,业余文艺队伍400余支。大港相继获得了“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示范区”等荣誉,连续三次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城区”称号。

 

 

维民之权

——切实保障各类群体正当利益

保障生存权、发展权,是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人类社会一般特征。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要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就是要为全社会成员努力创造更具保障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正能量。党的十七大以来,大港工委、管委会紧紧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一总目标,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抓手,把改善人民群众生存生活条件作为核心要求,立足本地实际,采取切实措施,扎实做好各项民生保障工作,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

各种保险事业全面推进。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保持在96%以上,覆盖城乡的劳动保障服务机构达157个、工作人员450名。城乡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0340人,有9432人享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统筹单位1983户,参保16.8万人;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3727人,已有1225人享受到养老保险待遇。并且,纳入工伤保险统筹单位2289户,参保14.48万人;纳入生育保险统筹单位2006户,参保15.23万人;纳入农民工综合险统筹单位200户,参保1万人;纳入失业保险统筹单位1893户,参保15.14万人。另外,有17903名六十岁以上城乡居民老年人享受了生活费,2012年地区财政为5207名大港户籍八十岁高龄老年人发放高龄补助553万元。

救困援助行动卓有成效。本着“不让一家一户过不去”的精神,多措并举,强力推动,确保困难群众生活有着落和温暖过冬、温馨过节。2012年,将价值45.2万元的棉被、羽绒服、电热毯、冬季取暖用煤等御寒物资于入冬前及时发放到840户困难群众中,为困难群众发放过冬过节时令性补助金472.5万元,安排资金803万元对城乡低保、特困、五保困难群众实施救助,完成了4924人次城乡困难群众参加城乡医疗保险工作,建成1300套保障性住房,先后对526户因大病或意外等原因造成生活临时陷入困境的家庭发放救助金75.5万元,向5166户因暴风雨受灾群众发放救灾款380万元,投入20万元对71名困难群众实施医疗救助,拿出12.8万元帮助困难学生就学。据统计,全年共筹资1920.3万元,实施救助达56826人次。

托养惠残服务力度加大。2012年,全面开展全国“阳光家园”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了中残联的考核验收,成为天津市首批申请创建工作的地区之一。委托五个家政服务公司为803名重度残疾人开展居家托养服务,建立完善区域内11个日间照料站,为南北两个生活区及周边25名重度残疾人提供寄宿托养服务。2012年,为139户双(多)残低保户审核发放生活补贴24.6万元,为928户、1074名低保和城镇特困残疾人申领生活救助金111.39万元,为符合条件的434名残疾人申请养老保险缴费补贴,为1440名重度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给予个人缴费部分全额补贴,为877名残疾人进行免费体检,为377名接受高等教育以下的残疾学生和残困家庭中的健全子女发放助学金17.6万元,投资12.2万元为149户残疾人家庭安装了无障碍设施。

和谐劳动关系稳步构建。坚持属地管理、条块结合、责权一致的原则,建立完善“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平台,突出管委会、镇街、村居在劳动保障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明确各自在劳动保障服务中的职责和权限,强化镇街和村居在劳动保障工作中的基础地位。完善劳动监察网络,加强对企业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情况的监控,动态掌握企业用工状态,2012年共清理拖欠工资4073.77万元,督促用人单位为1643人补签劳动合同。坚持先调后裁的柔性化解原则,劳动争议调解成功率明显提高,劳动争议仲裁、信访和法院受理案件明显下降。为不断提高劳动保障服务水平,2012年总共对500多名镇(街)、村(居)劳动保障工作人员进行先后6期的政策和业务培训,督促学法律政策、知经办程序。

 

 

解民之忧

——大力推进现代宜居城市建设

生活环境关系老百姓生活质量,是居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宜居城市的必然要求。一直以来,大港工委、管委会坚持以人民需求和期盼为指向,以建设“美丽大港”为目标,以迎接国家级卫生城市复审为契机,标本兼治,多措并举,不断加大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力度,城市环境优美度、居民生活舒适度、街道路面洁净度都显著提升。

大力推进“国家园林城区”建设。将一片荒地建成了具有城市“绿肺”功能的湿地公园,以支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自2007年4月起,在城区南环路以南建成东西长5000米、南北宽620米、总占地面积310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达220万平方米的湿地公园,在石化工业区和生活区之间形成一道绿色屏障和亮丽风景线,有效吸收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产生氧气、调节城市气候,大大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目前,城区外围绿带环抱,城区内绿阴蔽日,构成了具有自然生态效应的绿色生态网络,园林绿化覆盖面积超过2200万平方米。

努力改善交通购物安全条件。在位于李港铁路大港城区段铁路外迁后的原道线上,建成全长3.16公里、路面宽22米、双向六车道、两侧人行道宽各4米的滨海大道。该项目的投入使用,使本地区道路交通体系更加畅达高效,也极大便利了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2012年新建改造乡村公路26.9公里,整修多个老旧小区,投资2470万元改造提升10个农贸市场,依法管理市容市貌,一些多年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为确保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大港油田正常生产,今年初迅速启动计划投资1359.47万元、2013年二十项民心工程之一的远景二泵站重建工程,预计今年主汛期到来之前竣工投入使用。

精心打造居民休闲娱乐场所。一是启动占地面积约为7.7公顷的大港公园改造工程,为周边市民运动、休闲、娱乐、游憩创造自然空间。该工程突出入口景观、儿童游乐、安静休息、动物观赏、文化娱乐等五大功能,计划于今年“五一”前后竣工并向游人开放。二是启动位于大港南城区、占地面积约14.7万平方米的大港中心公园建设项目,园内建有近3万平方米的广场,可同时供2万人活动。该工程充分利用周边区域经过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通过地势调整收集雨水以用于草木灌溉和水系循环,将有效改善南城区生态环境质量。

着力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建设被列为天津市新增20项重大服务业项目之一、首个现代化国际城市综合体“港东新天地”工程。该工程集大型百货商店、连锁超市、风情商业街、国际数码影院、时尚美食广场五大业态于一体,2015年全面投入使用后,将成为大港地区最大的一站式体验购物中心,人们可以近距离享受到高端百货、麦当劳汽车快餐以及3D巨幕影院带来的高品质生活。坐落于大港油田地区、总投资达2.45亿元的幸福广场项目,占地面积4.78公顷,总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拥有3000多平方米的大型家电卖场、3000多平方米的儿童室内主题乐园、400个地上车位,为居民购物、休闲、餐饮、娱乐提供了便利。

 

 

干民之盼

——努力寻求民生工作再突破

做好民生工作,关键是教育引导干部切实转变作风。2012年7月26日,大港地区遭遇60多年未见的特大暴雨。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大港工委、管委会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立即紧急动员部署,主要领导亲临一线指挥,5000多名机关干部、社区党员等组成10多支抗洪抢险队奔赴灾情站点,排水护堤,转移群众,未发生一例人员伤亡事件,把人民财产损失降到最低,赢得了城乡居民群众的交口称赞。今年年初,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开展“促发展、惠民生、上水平”活动部署,工委和管委会组织200名党政机关干部,成立15个服务工作组,每位局级领导分别确定3-4个联系点,深入企业、项目单位和基层组织开展帮扶活动。

2013年,大港工委、管委会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市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天津市进一步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动员大会工作部署与要求,以开展务实为民清廉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为契机,以“促发展、惠民生、上水平”活动为重要抓手,积极引导广大干部体察民情、关注民生,按照更加贴近群众需求、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实施条件更加成熟的基本思路,进一步健全民生保障体系、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不断优化人居环境、提高生态宜居水平、让农民更多收益和增强群众安全感。

一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转变育人方式,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完成大港十中、港西新城小学等10所中小学、幼儿园校舍建设任务,启动高中阶段校现代化达标建设工程;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优质发展义务教育,推进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稳步发展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鼓励区域高等院校开展“手拉手”活动,扩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教育督导和教师培训基础功能,培养更多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名教师、名校长;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全面提升竞技体育水平,高标准协助办好第六届东亚运动会羽毛球赛事组织工作。

二是坚持“政府领导、部门联动,创业项目依托,政策综合扶持,典型带动引路”的思路,构建多元化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经济发展与就业协调推进、良性互动。继续深入对接周边功能区,对接驻地央企和大企业,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通过扶持自主创业、鼓励自谋职业,不断扩大就业规模;充分发挥镇街、村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站)的作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定期深入镇街举行就业招聘会,使更多农村转移劳动力实现就业;实施精细化就业援助,确保全年新增城镇就业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三是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推进三级医院创建工作,加强社区医疗服务站建设,提升镇街卫生院整体水平,促进医学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发展。扎实推进疾病预防控制,强化卫生监督执法,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管理,不断增强医疗卫生应急能力;落实《天津市妇女儿童2013年—2020年健康促进计划》,开展大肠癌筛查等民心项目,让群众享受更加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优化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稳定低生育水平。

四是把握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健全城乡一体、服务均等、管理精细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提升城镇职工五项保险综合参保率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做好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注重帮扶困难母亲;关爱失能老人和空巢老人,切实发挥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加快建设滨海新区大港国办老年养护院,建成一批社区老年人食堂和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给地区老年人送去更多温暖;完善助残服务政策,做好残疾人托养服务,扎实做好全国“阳光家园”示范区验收工作;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积极推进慈善帮扶救助活动。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31/7158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