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让失踪儿童早日回家—美国如何应对儿童拐带难题

2013年05月28日 13:50

 

今年5月25日,国际失踪儿童日迎来第30个年头。34年前的5月25日,家住纽约的埃坦•帕茨第一次征得父母同意独自出门上学,但从此永久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此案震惊全美,小埃坦也成为美国最知名的失踪儿童,与之后一系列失踪儿童一起,极大提升了美国公众对失踪儿童问题的关注。美国全国失踪和受剥削儿童保护中心失踪儿童部执行主任罗伯特•洛厄里在专访中说,正是小埃坦们的悲剧让人们痛定思痛,促成了这个机构的建立。

民间力量引重视

洛厄里告诉记者,美国失踪未成年人规模庞大,但由非家庭成员实施绑架的危险案例占比不到1%。执法部门每年接到大约80万件未成年人失踪报告,相当于每天2185例,但失踪原因多种多样。大部分是主动或受诱惑离家出走;每年超过20万名未成年人由家庭成员拐带走,其中不少案例都是在父母离异的情况下,没有争取到监护权的一方自行带走孩子;每年5.8万起失踪儿童案涉及非家庭成员的拐带,其中旨在杀死孩子、索要赎金等常规意义上的绑架案每年约有100至115起,占整体失踪未成年人案比例不到1%。

(图片: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全国失踪和受剥削儿童保护中心”内悬挂的容貌成长模拟画像 Age Progression技术演示图片)

然而,这些失踪儿童家属发现,执法部门对此类案件应对能力太弱,地方和联邦执法部门之间欠缺协调,也没有一个专门机构应对失踪儿童问题。在民间呼吁和推动下,国会先后于1982年和1984年通过了《失踪儿童法案》和《失踪儿童援助法案》。美国全国失踪和受剥削儿童保护中心就是依法建立起来的独立机构,成为全美失踪未成年人信息的汇总中心,开设24小时免费寻人热线,并与美国联邦到地方各级执法部门紧密合作寻人。

自成立至今,该中心已协助执法部门处理19.5万件未成年人失踪案例,成功找回18.3万名失踪未成年人,寻回比例从1990年62%大幅提升至如今的98%。洛厄里说,如果没有公众帮助,日常搜救工作根本无法有效推进。例如,小埃坦失踪后,美国民间发起了“牛奶盒寻人”行动,他可爱的笑容曾被印上牛奶盒送到千家万户。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全美1800家独立经营的牛奶厂中多达700家曾参与这种“牛奶盒寻人”行动。随着搜救体系不断完善,美国民众对失踪儿童更加留意,对可疑行为警惕性更强,而且信息及时发布也给绑架行径造成很大压力。

 

两大警报系统查失踪

在民众参与的搜寻过程中,两个警报系统扮演了重要角色。

其一是“安伯警报”,为纪念1996年失踪的9岁女孩安伯•哈格曼而命名,警方有关失踪儿童的信息主要通过各类电台、电视台播报,通过短信、电子邮件、交通状况电子指示牌、连锁超市广告牌等播发,近年来也与谷歌、脸谱网络公司达成合作。警报信息通常包括被拐带未成年人和嫌疑人的姓名和外貌描述,有时也有嫌疑人所驾车辆的牌照信息。自1997年至2012年,这个系统已直接帮助找回602名失踪未成年人。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法国、爱尔兰、马来西亚、荷兰、英国也已纷纷建立起同类系统。

(图片:美“全国失踪和受剥削儿童保护中心”借助专业软件和设备完成容貌成长模拟画像,协助找寻失踪儿童。)

其二,由美国和加拿大合作展开的“亚当代码”失踪儿童警报系统,为纪念亚当•沃尔什而命名,最早于1994年在沃尔玛超市启用,如今已有大批百货公司、零售店铺、购物中心、超市、游乐园、医院、博物馆加入。当有访客报告孩子失踪后,店方必须立即获取对孩子的详细描述信息,同时将建筑物所有出口封闭并实施监控。如果10分钟内不能找到孩子,必须立即通知执法部门。

洛厄里说,美国遭绑架且遇害的未成年人中76%是在绑架发生两到三个小时内遇害,因此及时、高效的干预尤为关键。

防范儿童失踪,美国民众还有不少其他参与形式。比如,该中心就设有“25分钟”计划,鼓励家长利用短短25分钟时间告诉孩子们如何正确防范拐带,从而将“全国失踪儿童日”的意义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中心的“拍照片带他们回家”计划,使企业和机构可以协助推送失踪儿童图像资料,普通民众可以将失踪儿童信息条置于自己网页上、预订接收失踪儿童信息更新等。

 

儿童防拐重在“防”

儿童防拐,“预防针”要早打。面对犯罪分子层出不穷的作案手段,做好以下几点是关键:

一,带不能行走的孩子出门,应把孩子抱在胸前,最好用专门的婴儿背带将孩子绑在身上;孩子能够自行走路时,家长更要小心看护,尤其在人群拥挤的地方,切忌孩子离开视线范围;

二,家长不要把孩子交给任何陌生人看管,尤其在火车站、汽车站等场所,谨防人贩子乘机做案;

三,从小训练孩子牢记家庭住址、家长姓名和电话号码,或学校地址、老师电话等信息,教会孩子独自拨打电话;教育孩子如果在商场、超市等公共场所与父母走失,不要惊慌哭泣,不要轻信陌生的“好心人”;教孩子辨识警察、军人、保安等“穿制服”人员的外观标识和特征,养成向他们求助、求救的意识;

四,给孩子佩戴一些有特征或能反映身份信息的物品,教育孩子一旦被陌生人强行带走要留下线索;通过讲述拐卖儿童事例或防拐防骗故事,教育孩子提高警觉,牢记防骗常识;学校也应开展常态化防拐骗教育,通过模拟场景让孩子掌握尽可能多的防拐骗方法。(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www.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28/71606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