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写作 公文写作 常用公文 技巧经验
文风不正成顽症 官话套话成通病 “党八股”花样翻新
2013年05月28日 13:50
官员讲真话 文风自清新
核心提示:
习近平同志近日指出,当前在一些党政机关文件、一些领导干部讲话、一些理论文章中,文风上存在的问题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为长、空、假。他要求官员切实改进文风,提倡“短、实、新”。社会对此反响强烈。大家认为,改进文风的关键是领导要带头,要害则在改进作风上。
文风不正成顽症
文风是个老问题,也是目前社会热议的话题。大话、空话、套话、假话,严重影响领导干部的形象和党的执政形象。时至今日,当年毛泽东批判的“党八股”的八种表现不仅没有绝迹,而且时常乔装打扮、改头换面,品种繁多、五花八门,招摇过市、令人生厌。举例如下:
注水文章
作报告写文章,洋洋洒洒、云腾雾罩,本来一二千字就可以讲清楚的问题,硬是拉长到洋洋万言;五分钟就可以讲好的话,一定要短话长说拖它个把钟头,似乎不长就不足以显示水平。讲的写的尽是些老话、空话、套话、大话、废话,甚至假话,很少说新话、掏心窝子的话,言之无物,了无新意,缺少魅力,缺少风格,缺少说服力和感染力。
广告文章
做了一点事情,或者想要做一点事情,唯恐天下不知道,便诉诸笔端,用大型词汇,往大的范畴上扯,往极端处用语,什么新思路新举措新亮点啦,填空白创纪录啦,铺天盖地而来。没有经验也要侃出一二三,没有典型也要靠“生花妙笔”来硬造,把个别的写成普遍的,把偶然的写成必然的,把自发的写成有组织有领导的,把计划写成总结,把设想写成现实。更有甚者,为炫耀所谓“政绩”,不惜采用种种掩人耳目、瞒天过海的手法,欺骗领导,欺骗群众,欺骗自己,虚报数字,移花接木。
包装文章
现在某些人的为官之道,第一位的是要搞好政治宣传和包装。为此,就要频频使自己见诸于各种媒体,在公众面前打扮成很有思想很有能力的样子,以期引起领导注意、群众关注。于是乎,便有个别地区和部门的领导人,竟把自己几年中的讲话汇集成册出版发行,并发文要求下级把它同中央和上级文件结合起来一块学习。真是贻笑大方!
热点文章
打着创新观念、解放思想的旗号,忙于跟风刮风,望风而文,见热就炒,一哄而上,社会上有什么热点就写什么热点宣传什么热点,缺乏科学冷静的观察与思考。一个新东西出来,自己还没有完全弄明白,就照猫画虎。结果往往画虎不成反类犬,使舆论导向随风摇摆,甚或在某些政治原则、政治方向等大是大非问题上出现左右偏差。
克隆文章
仔细翻翻一些文章,千篇一律,基本上都是一个面孔,如果把名字盖住,很难判断出是张三、李四还是王二麻子的,是省里的、县里的还是乡里的。不是19世纪马克思如何说,上个世纪毛主席如何说,便是昨天的文件会议如何说,很少有今天自己如何说,己说与众说之比少到十分可怜的地步。结果,一大篇文章是一大堆正确的空话,一大堆东拼西凑起来的资料卡片,一场概念游戏。
关门文章
制定一项文件、规定,既不认真听取群众的声音,也不深入分析具体情况,闭门造车,除了说些空话错话外,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用来教育人,缺乏针对性、有效性;用来指导工作,只能是纸上谈兵。而这种从主观到主观的东西,又往往作为上级的“部署”去贯彻落实,严重脱离基层实际,甚至朝令夕改。
表态文章
上级开了会议,发了文件,作了部署,不是结合自身实际深入研究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而是忙于表态,赶紧开会,照搬照转,把上级文件换个发文机关一级一级地发下去,“通知的通知”,用会议落实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照葫芦画瓢,上级怎样讲,下边跟着喊,美其名曰“保持一致,行动要快”。无论什么重要的事情,似乎只要开了会发了文,就可以万事大吉、心安理得了,至于下面落实不落实、能不能落实则不闻不问。表面上看是只对上面负责,其实质是对上对下都没有负责。
经验文章
身在“新”中不知新,身在“变”中不知变,身在“险”中不知险,固守陈腐的观念、传统的习惯、往日的经验,老生常谈。不能站到改革开放新情况的角度来分析认识问题,抓不住新事物新矛盾的特殊性,把握不住事物的走向,思维的空间被围在狭小的天地里,只能看到眼皮底下那点事,缺乏深刻的洞察力和政治敏感性,不能言人之欲言、言人之不能言,提不出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措施,严重束缚人们的手脚。
过年文章
分析形势,上下内外一派大好,机遇良缘千载难逢;谈到问题,都是前进中的问题,不成问题的问题;展望未来,肯定更好,说的全是过年的话,“歌舞升平”,没有忧患意识。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大问题、某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总是含含糊糊,模棱两可,没有原则,不讲政治。当年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在与他们的论敌斗争中时时显露出来的愤怒激情和磅礴气势,在这里已荡然无存。
谄谀文章
无论写什么,都是在某某领导下、某某关怀下、某某帮助下,把沾边的领导和单位都挂上,一篇文章里硬塞进本花名册。写领导的一言一行,也总是“亲自”、“在百忙中”、“作重要指示”,媚相十足。、
加密文章
就是要在行文中加入一组组的“密码”数字或者字母。如某文中的“5678系统工程”,看来看去茫然无知,经作者破译终于豁然开朗:养5头牛6头猪7只羊8只兔。其高明之处就在于,不经作者独家权威解释,谁也看不懂猜不透。因为这“5678工程”也可能是栽56棵树种78棵葱,或其他别的什么,真是变化万千,奥妙无穷,乐在其中。
官气文章
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开口“必须”,闭口“不许”,左一个“要求”,右一个“禁止”,以“绝对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者”自居。在其眼里,读者简直成了一味捣蛋、需要耳提面命的顽童,缺乏对读者的起码尊重,缺乏现代政治文明所要求的最基本的民主平等意识。
暮气文章
语言缺乏色彩,词汇量少并且陈旧,单调枯燥,句式呆板老套,僵化生硬,味同嚼蜡,暮气沉沉,八股老调,没有新的语言,吸引不来读者。
官话套话成通病
河南许昌市曾提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标,排名靠后的单位要由领导在工作会上检讨。2009年12月27日,该市魏都区委副书记纪某在会上的检讨被市委书记毛万春批评为“空话连篇”,最终尴尬地走下发言台。
一些领导、干部视官话、套话为“护身符”,开口闭口都是“必须”、“坚决”、“一定要”、“着力解决”、“认真贯彻”、“坚决执行”等词汇,似乎不用这些词就不能表达他们的观点。
多年前,曾有网友撰文总结“空话连篇”的“万能公式”:会议没有不隆重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看望没有不亲切的;接见没有不亲自的,进展没有不顺利的;完成没有不圆满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
2009年3月,也曾有网友爆料开封消防支队与漯河消防支队的宣传稿件如出一辙,不同的是漯河政法委书记换成了开封市副市长,而开封市副市长的讲话中竟还有“构建和谐平安漯河”的字眼——“开封指导漯河工作”事件被称为“天下文章一大抄”的极致。
其实很简单的一个事情,几句话或许就能说清楚、讲明白,但有的人却可能说上几个小时、讲上大半天。言之有物也就罢了,但他那里还要充斥着“在上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下”之类的一二三四。结果台上讲得空洞无物,台下听得意兴阑珊,以至于会场上鼾声四起。
领导带头改文风
从5月16日起,人民日报政治版与人民网就“改进文风”问题推出联合调查,下设“主要原因”、“最大问题”和“改进关键”三个调查大项供网友投票。调查结果公开后,众多网友热烈响应、踊跃参与,截至5月19日23时,三项调查投票参与人次总数超过1.5万,网友在投票中表达的观点,值得思考(见下图)。
在“你认为文风不正主要原因是什么”的调查中,选择“腹中无物,只有照搬照抄”和“追求平稳,回避真话实话”的占据了主流,都超过了1/3,分别达到39.6%和35.5%。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友对“不良文风”成因的主流看法,即一方面没有深入实际,对一线工作缺乏把握;另一方面关注仕途平稳,说一些“正确的废话”,对一些现实情况却视而不见。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腹中无物”、“追求平稳”与“作风不实”,认为干部因为“思想僵硬,缺少创新思考”才造成文风问题的仅占调查总数的7.8%。可以说调查的主流意见认为,不良文风更主要的是加强学习、改进作风的问题。网友“乐艾”认为,一些干部讲话为什么放着很多具体问题不谈,却热衷于围绕形式兜圈子?文风问题形成的政绩评价机制原因必须得到重视。
第二项调查“不良文风最大问题是什么”关注不良文风的后果。网友投票相对集中,认为导致“败坏风气,干部心口不一”的超过半数,达到56.1%。这反映出多数网友并不把“文风”视作单纯孤立的问题,如任其发展必将造成对党风、政风的危害。
此外,认为将造成“脱离群众,损害党的威信”的占到21.6%,认为“形式主义,影响工作实效”的占14.5%,认为“浪费时间精力”的只占投票总数的7.8%。网友“昊东”留言说,在基层的观察发现,一般工作会议往往很简短,场合越正式,不良文风的问题就越严重,越要显示重要,“穿靴戴帽”的现象就越突出,说到底就是一个“风气”问题。
对“改进文风的关键”,较多的网友仍然选择了从风气上加以扭转,投票给“领导带头,形成良好风气”的占投票总数的43.8%,紧随其后的是期望干部“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真话”占30.7%;“深入基层,学习群众语言”占14.9%;“增强修养,做到言行一致”占10.6%。显示出网友所认可的改进文风措施依次为:扭转风气、独立敢言、深入实践、言行统一。网友“汉化板”在留言中提出,好的文风标准应该是“有趣有益”,既能吸引人、让人听进去,又要有建设性、有内容,能给人以启发。即使做到“无趣有益”也比“无趣无益”的文风来得有价值。(本文系综合《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大河报》等相关报道成文,内容有删节)
责任编辑:葛立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28/71608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