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海外媒体积极评价李克强总理德国之行

2013年05月28日 22:06

 

应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邀请,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5月25日至27日对德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中国新总理首次出访。两国领导人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广泛、深入、坦诚地交换了意见,就许多重要议题达成共识。

海外媒体高度关注李克强总理此次德国之行,积极评价李克强总理访德为推动中德关系和中欧关系全面发展所做的努力。

(图片:5月26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柏林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会谈后共同会见记者。)

热议中德和中欧关系

德国是李克强就职总理后首次出访的最后一站,也是此行访问的唯一欧盟国家。这充分体现了中德关系在中欧和中国外交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海外媒体高度关注。

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说,德国是李克强此行唯一访问的欧盟国家,显示中德关系在中国与欧盟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德国媒体认为,中国把德国视为中欧沟通的桥梁。

 

德国《新德意志报》说,德国政界和中国新一届领导的一位代表首次会晤,可能为今后10年深化合作定调。

(图片:5月26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柏林会见德国总统高克。)

德国《商报》发表文章说,3月以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事实上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首席执行官。他就职后第一次出访就来到柏林,并非偶然。首先,这是因为中国人将德国视为屹立在被危机撼动的欧洲的一座经济稳定的灯塔。

日本《朝日新闻》刊文说,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结束了对瑞士的访问后,25日又开始了正式访问德国的日程。这是他上任以来首次出访,也是作为总理首次访欧。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国家,是因为两国在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方面走在其他国家前列。为了改善贸易摩擦有所加剧的欧中关系,中国希望与这两个国家进一步密切关系,并以此作为突破口。

热议经贸合作

2012年,中德双边贸易额为1611.3亿美元,是两国1972年建交时的580倍,相当于中欧贸易总额的29.5%。中德经贸合作始终是外媒热议的焦点。

法新社刊文说,中国新总理对德国的访问表明,中国希望继续与德国这个欧洲最大经济体保持特殊伙伴关系。德国是中国在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文中援引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官员的话说:“同我们一样,中国人也在想,一个‘德国的欧洲’是否正从欧元危机中诞生。他们日益把德国看成是个能办成事的地方。”

 

《南德意志报》网站刊文说,对中国来说,德国有点像欧洲的‘中’国。中国政府相信,柏林能决定欧元及大量中国对欧投资的命运。看上去,中国也对默克尔的权力及领导能力充满信心。

(图片:5月26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柏林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会谈后出席签字仪式。)

值得一提的是,李克强总理访德期间,中欧涉及光伏和通讯产品的贸易争端有所加剧。李克强总理通过表明反对欧盟对中国光伏、无线通信设备等产品进行的“双反”调查的立场,再次重申了中国主张通过对话磋商妥善解决贸易摩擦,坚定维护世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德国之声网站援引特里尔大学的中国研究学者海尔曼的话说:“这次访问的要旨是保持开放的经济关系,制止欧洲出现贸易保护主义的反应。”

海尔曼指出,从中国的角度看,德国政府在此应扮演关键角色,即主张开放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图片:5月2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柏林出席中德工商界午宴并发表演讲。)

法新社发表题为《德国总理强调将致力避免中欧贸易战》的文章说,德国总理默克尔26日在柏林首次接待中国总理李克强时强调,反对中欧未来打响贸易战。两国领导人一致支持通过对话来解决当前存在的分歧。

《南德意志报》网站提及中欧在太阳能产品出口方面的贸易纠纷,并指出:“默克尔早在去年夏天拜访中国的时候,就表达了能够妥善处理此事的信心。这位欧洲权势最高的女性嘴里的话对于东道国中国来说听上去就像已经找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案。”

德国《商报》的文章指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德中政府现在几乎用同样的声调批评欧盟。他们齐声声讨欧盟打算向中国太阳能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的做法,几乎用同样的措辞提倡要妥协不要对峙。

 

热议“新四化”合作

当前,中国正在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德国在这些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双方就此开展合作具有广阔前景。访问期间,李克强总理和默克尔总理就加强在“新四化”领域合作达成重要共识。海外媒体纷纷指出,中国正在向德国“取经”,在“新四化”领域,中德合作前景广阔。

德国《新德意志报》说,李克强将呼吁扩大在“城市化”议题上的合作。让农村和城市生活条件日益接近,是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在此过程中,德国被视为值得重视的榜样。

《商报》发表《中国想要向德国学习》的文章说,德国的社会福利体系尽管存在种种不足,但在中国这个社会福利政策方面的发展中国家看来,它几乎是理想的。(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www.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28/7161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