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批评“到此一游”凸显“以暴制暴”网络暴力

2013年05月28日 22:17

 

【网络舆情案例】

编者按:“在埃及最难过的一刻,无地自容。”网友“空游无依”近日的一条微博迅速引发热议,他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有人用中文刻上“丁锦昊到此一游”,为国人轻易毁坏千年文物的行为感到震惊和羞愧。从公厕到公交,从景区到文物,“到此一游”现象在国内并不罕见,可没人会想到,一名中学生在国外“涂鸦”会引发一场关于文明的大讨论。借此事,也值得我们反思。让我们共同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事件介绍】

2013年5月24日晚上11点多,网友“@空游无依”发微博,他在埃及卢克索神庙旅游时,在浮雕上看到中文“丁锦昊到此一游”,对这个3000多年前的文物受损,他十分羞愧,并向导游道歉。此事在微博上引起热议,多位网友声讨、人肉“题名者”。

埃及神庙浮雕现汉字

据发此微博的网友沈先生回忆,5月3日,他随自驾旅游团共14人前往埃及旅游,5月6日在卢克索神庙游玩时,拍下这张照片。

沈先生说,他当时从缺了一尊方尖碑的大门进入卢克索神庙,走到最里面的一个圣殿厅里,右侧通道左手边的石壁浮雕上看到了“丁锦昊到此一游”几个字。“当时我们14个人看到这个也没多说话,觉得很羞愧。”沈先生表示,导游看到此景为免尴尬,很快就带他们离开。

转发评论近10万次

沈先生提供的图片显示,这行字被划在浮雕上一名男性人物的上半身,“到此一游”四字较小、较模糊,“丁锦昊”三个字比较大,“昊”字占了该男性一个腰身。

沈先生说,他对埃及带队导游亚瑟王说:“实在对不起!”亚瑟王见后连说“怎么会这样?”但又安慰他:“这不是你们的错,这一定是哪个导游的错,导游应该阻止。”听了这话,沈先生更觉羞耻。

沈先生把此事发上微博,截至记者发稿,这篇微博被转发、评论近10万次。沈先生希望此事能引起大家警醒,出国旅游,自己的行为代表中国的形象。

回国一般不会被追责

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律师尹富强表示,乱涂乱画的行为在国内也时有发生,“按照中国的法律,只要毁坏程度不大,一般不会受到惩罚。”

尹富强介绍,如果游客的行为触犯了埃及当地的相关法律,同时也触及了国内的法律,若在当地已被追究了刑事责任的,回到国内一般不会再追究法律责任。

 

新闻跟踪:

当事人父母主动道歉,恳请给孩子一个机会

埃及3000多年神庙浮雕出现“丁锦昊到此一游”的涂鸦后,“丁锦昊”的真实身份被网友人肉出来――南京一名初中生。5月25日,丁锦昊父母通过媒体公开道歉,称监护不到位,恳请大家给孩子一个改错的机会。

2013年5月25日早上,有网友发微博称,在埃及浮雕上刻画的“丁锦昊”,很可能是来自南京的一名学生。同时,有网友还公布了这名孩子的出生年月和曾经就读学校等个人信息。 

当天下午,一位中年男子打进现代快报24小时新闻热线96060,称要为“到此一游”事件道歉。在约定的地点,现代快报记者见到了孩子的父母。

孩子的母亲流泪不止,他们对孩子去埃及旅游,以及当时在浮雕上涂鸦的具体时间和情景,并不愿意多说,只是称是在孩子年纪小的时候发生的。当时那个旅行团人比较多,大家都各自欣赏风景,家人也没注意到孩子在浮雕上刻画了。后来听孩子说了这事,当时就批评了他,孩子也认识到了错误。

“孩子犯错误,主要责任在大人,是我们监护不到位,平时教育得不好,我们和孩子向关注此事的人道歉,也向埃及方面道歉。”孩子的父亲称,这事在网络上传开后,他们心里很内疚,希望通过快报为此事道歉。

“从小带他到外面玩,常常看到类似的情况,但我们没有想到告诉他,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孩子的模仿能力太强,家人带他去埃及玩时,也没有管好他。”说到这,孩子的母亲已泣不成声。

“我们应该向大家道歉,但我请求大家原谅孩子,给他一个改错的机会。”孩子的父母称,孩子成绩一直都很好,平时也很听话,但性格有些内向。目前,他还不知道这事引起了这么多人的关注,要是知道了,得承受多大的压力?也许对他未来的成长都会受到影响。

孩子的父亲表示,希望大家宽容孩子,不要打扰孩子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给他一个宽松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刻字者被人肉 母校官网被黑

5月26日下午,记者通过朋友试图联系采访当事孩子的父母,但是遭到了其父母的拒绝。知情人称,很多记者去丁家堵门,吓到了家里的老人,影响到丁家正常的生活。

网友称人肉因感觉耻辱

25日,搜索出丁锦昊身份的网友“蜡笔小球”,在微博上还公布了当事人的出生年月和曾经就读学校等个人信息。

“蜡笔小球”认为自己所做没有不合适的地方。

对于为什么要这么做,“蜡笔小球”称自己也是南京人,觉得很耻辱。

黑客凑热闹:在丁锦昊就读小学网站“到此一游”

随着埃及文物刻字事件持续升温,26日下午,天涯论坛上出现一个名为“丁锦昊”的人留言称“写几个字有什么大不了的?”“给中国人丢脸的又不止我一个。”这一言论也招来网友的猛烈抨击。但细心网友经过调查发现,此“丁锦昊”并非丁锦昊本人,此人明显是假冒当事人。

在被网友人肉出曾在南京游府西街小学就读后,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留下“丁锦昊到此一游”的主人公曾就读的南京游府西街小学网站昨天也被黑。打开学校官网,最先显示的是“丁锦昊到此一游”的弹窗,点完“确定”后才显示内容。

当晚,记者再次试图打开该网站,发现已无法访问。

 

律师观点:随意公布个人信息侵权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严国亚律师称,通过各种网络搜索和信息收集后,发布孩子的个人身份信息,明显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权,“别人犯了错误或是违法违纪,我们不能采取侵权或是违法的方式,来指出别人的不当行为。”

专家:应设“破坏文物罪”

实际上,国内游客对景点“到此一游”早已不陌生,此类破坏文物事件也不是头一回了。今年2月,故宫博物院内一口缸被观众涂写上“梁齐齐到此一游”的字迹。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伦敦圣保罗大教堂里惊现“国安是冠军”的中国涂鸦。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向本报记者表示,这次埃及神庙刻字事件再次彰显出中国对破坏文物行为处罚偏轻的恶果。

长期以来,我国对破坏文物的行为基本上都没有处罚。包括我国《文物法》也都未对在文物上乱刻乱画该如何处罚进行详细规定,这也造成了对破坏文物的行为没有震慑力。

刘思敏呼吁,应该设立破坏文物罪,对这种在文物上乱刻乱画的行为进行处罚。否则,对我国的文物保护非常不利。

【案例链接】

帕劳潜水扔烟盒

2013年2月,影星黄渤发布微博:那日帕劳潜水,正为上帝的奇作美景唏嘘不以,突看见水面漂浮一烟盒,心中暗骂哪来的无德之人。突然看见烟盒上两个大字!臊得我上去一把捏在手里,像做贼一样生怕被别人看见。朋友啊,这俩字的脸丢不起啊!

到马尔代夫偷珊瑚

2013年5月1日,1名中国女游客在展示刚刚从海里捞出来的珊瑚时,被马尔代夫当地的潜水教练谴责。

有媒体称,外国人对中国人也是又爱又恨,爱的是中国人有钱乱花,恨的是中国人素质实在给当地造成困扰。

赵根大在台湾刻字

2009年3月27日,江苏常州一名游客参加台湾旅游时,在岛内北海岸知名的野柳地质公园的岩壁上刻下“中国常州赵根大”字样。

台湾媒体将此事报道后,消息不胫而走。最后,赵根大通过媒体公开道歉才为此事画上句号。

故宫喊梁齐齐剁手

2013年2月份,故宫工作人员颜先生发现太和门附近的一口大铜缸,被人偷偷刻上了一行字。

随后,颜先生告诉来采访的记者,他将此事发到微博上,“一名叫梁齐齐的游客,在故宫大铜缸上刻下了到此一游,逮到你得剁你的手”。

“国安是冠军”现身伦敦圣保罗大教堂

白岩松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前造访伦敦圣保罗大教堂,来到顶部的金色回廊后,发现上面遍布各种涂鸦,其中惊现一行“国安是冠军”的中文涂鸦。白岩松认为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如果这样的行为多了的话,就会把这里变成中超俱乐部的一个大名录了,但是在奥运之前看到这5个字,还是很有趣的。”

文物被刻“到此一游”现象频现 马未都:缺乏惩戒性处罚

我们国家按照目前的法规,对于刻画、涂污或者损坏文物尚不严重的,由公安机关或者文物所在单位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罚款数额为200元以下。惟一例外是长城,在长城砖上刻画、涂污,如造成严重后果,将对个人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对于罚款数额,马未都认为,目前我们国家是按照损坏物品的后果来赔偿,缺乏惩戒性的罚款,而加大惩戒力度的前提,是法律法规的支持。

马未都:过度的惩罚方法在中国得不到法律支持,因为都是赔偿性而不是处罚制,我们法律在惩戒这方面是按照损失去赔,如果我们加大惩罚性,比如在景区你刻了字,那么这个事新闻一播所有人都明白了,还不会不有很多人敢直接就刻自己的名字呢?就是因为没有什么惩戒,违法成本太低。

今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将对旅游者的文明行为提出明确要求,对不文明行为作出禁止规定。而跟据反馈,虽然最近几年国内景区中类似游客题字的情况有所减少,园方也都加强了相应的文物保护工作。但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丢垃圾、在禁烟区吸烟等旅游陋习仍然存在。这些陋习或许无法在10月1日以后彻底消失,但每一次触动都应该成为改变的契机,从平时开始,从点滴做起。

 

若“到此一游”不是刻在埃及神庙

埃及人常说:“没有到过卢克索,就不算到过埃及”。但正因为有了“到此一游”的印迹,就像微博上无数网友的评论,“中国人还好意思去埃及吗”?去不不埃及其实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如果“丁×昊到此一游”不是刻在埃及神庙、而是涂鸦在国内风景名胜的脸上,还会有如此义愤填膺的反应吗?

封闭社会呆久了,一旦出门,难免有些莫名的炫耀心理。今年2月份,故宫工作人员颜先生发现太和门附近的一口大铜缸,被人偷偷刻上了一行字,随后,他将此事发到微博上,“一名叫梁齐齐的游客,在故宫大铜缸上刻下了到此一游,逮到你得剁你的手”;今年5月1日,一名中国女游客在展示刚刚从海里捞出来的珊瑚时,被马尔代夫当地的潜水教练谴责。再往前,2009年3月27日,江苏常州一名游客参加台湾旅游时,在岛内北海岸知名的野柳地质公园的岩壁上刻下“中国常州赵根大”字样……走到哪儿刻到哪儿、玩到哪儿写到哪儿。有人说,中国游客出门都带着一把刀,但凡能题字刻名的地方,都会随时“泼墨挥毫”。

这话虽然有些刻薄,却也是近乎真实的现实。真正考量背后的原因,无非三个:一是“刻字族”缺乏公德意识,景区质保又偏偏遭遇公地悲剧,只顾自己高兴、懒得管别人怎么想,因此,一旦有机会四处溜达,自然要像宣誓主权一样宣扬自我存在感,既证明自己曾经到达过的“荣耀”,也借此提醒比后来者“更早”。二是法律问题道德化,有些涂鸦刻字,属于无伤大雅的恶作剧,有些“到此一游”,恐怕就要归属于侵权破坏的范畴。如果损失是不可逆转的,显然就不是轻飘飘的“道歉”能了事。遗憾的是,我们往往囿于公德而很少诉诸法律,将类似违法行为统统归咎于“不文明行为”,幻想通过道德说教、批评教育来解决一切问题。三是虚浮的“题字热”。文人骚客倒也罢了,长城内外、大河上下,有权有钱者题出来供瞻仰的丑字、怪字还少吗?公共资源既然可以被他们拿来丢人现眼,我们为什么不能也写上一笔?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与规则之下,个个都想在青山绿水上浓墨重彩地盖章刻字。从这个意义上说,“丁×昊”不是一个人,而是生长在一种文化陋习下的浩浩汤汤的一群人。

好在新的《旅游法》将于今年10月1日正式实施了,其中明确规定: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爱护旅游资源,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但愿在法纪的框制之下,一切“到此一游”式的违法行为都因惩戒而有所收敛。

社会应该怎样教育神庙涂鸦的孩子

随手涂鸦“到此一游”的不良陋习,近年在国内屡受舆论批评,而今发现被这个孩子带出国门,国人难免有“被丢脸”的感觉。人们批评污损文物的丑行,有些言辞还比较激烈,既是出于本能的心理反应,另外也是希望通过舆论聚焦,对涂鸦的孩子进行教育,令其记住教训并警示后来者。但少数人攻击网站、人肉搜索等过激行为,有的已涉嫌违法,显然不是正确的教育。

孩子涂鸦惹出这么大的风波,背后的教育问题最值得关注。弄清楚这名孩子如何成为一个不文明的人,显然比某些网友的谩骂更有意义。

孩子的父母难逃其责。他们也承认“孩子犯错误,主要责任在大人,是我们监护不到位,平时教育得不好”。但愿他们的反思是真诚的。这对父母这样解释孩子的涂鸦举动:“从小带他到外面玩,常常看到类似的情况,但我们没有想到告诉他”。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细节,父母带孩子到处玩,常常看到“到此一游”,没有辨别力的孩子耳濡目染,终于将自己名字刻在了埃及神庙的浮雕上。国内景区常见的“到此一游”,显然是社会对孩子的无声“教育”。但父母没有告诉他涂鸦是不对的,则是家庭教育的疏漏,他们本应使孩子免受社会不良行为的误导。

现在,确实需要对这个孩子进行再教育,但有些网友想要用网络暴力甚至以涉嫌违法的方式给孩子一个“教训”,则更加背离教育的初衷。

当事者已经露面,可以去追问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但如果继续挖掘、传播孩子的身份信息,对公共讨论并无益处,反而会让这堂“公共教育课”变味。若教育者自身不能恪守边界,又怎能教育孩子,在公共空间不逾越边界?

孩子外出游玩,自学到了“到此一游”,已经是社会带来的负面教育。一错之后,如果再用网络暴力来“教育”犯了错的孩子,不妨设想,孩子最终会学到什么?用文明的方式去传播文明,方会育化更多的文明,而大人如果文明,孩子就可能不会野蛮。

 

【启示与思考】

从公厕到公交,从景区到文物,“到此一游”现象在国内并不罕见,可没人会想到,一名中学生在国外“涂鸦”会引发一场关于文明的大讨论。

没人会否认“到此一游”属于不文明现象,就像很多人都知道随地吐痰、随意插队、横穿公路、乱闯红灯同样不文明一样,可知道是一回事,做起来却换成了另外一个人,文明习惯欠缺,行动起来自然会失范。民众和媒体对学生埃及神庙涂鸦的心情也很复杂,同样的行为,在国内觉得稀松平常,到了国外就变得不可饶恕,一方面说明了“到此一游”现象绝非偶然,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国人心中其实有一把文明的尺子。但这把尺子还不够标准,道理很简单,同样的不文明行为,凭什么说在国外丢人,应当受到舆论棒喝?在国内就不丢人,大家就可以睁只眼闭只眼?如果“到此一游”不是刻在埃及神庙上,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吗?的确,走出国门,人人都是国家形象,人人都是国家名片,言行举止更要注意规范,但文明人毕竟不是装出来的,更不会“内外有别”,而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在国外对人彬彬有理,在国内处事大呼小叫,那不是真文明。

人类文明遗迹上的“涂鸦”,可能伤到了中国人的集体自尊,“耻辱”“丢人”“无地自容”,几乎所有能够拿来谴责国人素质的词汇,都聚集到了这位“涂鸦者”身上。此时此刻,他成了“丑陋中国人”的典型代表,供舆论评判和消遣。在一片谴责声中,他唤起了人们对旅游不文明现象的关注,也满足了一些人对国人“怒其不争”的发泄。

这确是一件需受谴责的事件,“到此一游”也确实成为国人素质不佳的一种标签,它进入公共视野,应当引起众人以此为镜作对照式反思。遗憾的是,这一路舆情演变的结果,却是一番以暴制暴的图景:通过网络搜索并发布未成年人的身份信息,甚至连当事人曾就读的小学网站都被黑。打着“正义”旗号的人肉、曝光、谴责乃至谩骂,完全忽略了未成年人的处境,连同批评者自己本应具备的公民理性,也付诸了以暴制暴的快感。

刻下“到此一游”的后果,一般体现为法律上处罚和舆论上的谴责两方面,前者需要执法部门依据法律作出判断,后者则依赖公共舆论,在不伤及当事人人格尊严与法定权益的基础上,进行一般的否定性评价。目前来看,本案当事人的行为并未涉及到法律上的处罚,而公众的反应则大大超乎舆论谴责的限度,甚至在法律上衡量,涉嫌侵犯孩子的隐私权,本质上与谴责对象的行为并无二致。

以暴制暴向来是一些人看待丑恶现象的思维定式:当我们在斥责别人的时候,有时那些被斥责的行为恰恰也存在于我们自己身上。对国人在境外的一些“丢脸”事情,如果发生在境内可能就引不起谴责者们的兴趣,甚至连他们自己也会在国内景点留下“到此一游”。笔者很好奇在那些谴责者当中,都是德行完美的公民吗?有没有平时也会随地吐痰、乱涂乱刻或是过马路闯红灯的行为?如果有,那么这样的过度谴责也只是对自己道德优越感的一时满足,根本上缺乏对自身行为的反思。

很明显,以暴制暴培育不出理性的公民。在缺乏限度的不正当乃至违法谴责的过程中,参与的网民自身变成了又一群不理性、缺乏宽容的人。这种网络暴力的背后,恰恰是公民德行的丧失。他们虽然打倒了一个公民坏行为,却让更多缺乏理性的坏思维站立了起来。就此而言,埃及神庙事件为我们反思文明短板提供了镜鉴,也为我们检讨自身评判的立场和思维提供了契机。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www.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28/7161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