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让我们都来关注阅读
2013年06月01日 10:41
每年的4月23日,是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大众节日“圣乔治节”。传说中,这一天屠龙勇士乔治救下了公主,并获得了公主回赠的礼物——一本书。此后,每到这一天,加泰罗尼亚的女人们都要送给丈夫或男友一本书,男人们则回赠一枝玫瑰花。由于西班牙的读书活动具有世界影响力,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希望全球各地的人们都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阅读不仅关乎一个人的思维深度和高度,更关乎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竞争力。眼下,由功利阅读、快餐阅读、低俗阅读、图像阅读组合而成的社会惰性,严重制约着国民素质的提升。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提出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任务要求,这对于提升全民族的整体素质、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用全民阅读提升精神境界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也取决于其阅读水平。目前,我们正面临着这样一个现实:当代世界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生活方式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更多的是扮演着一个学习者和追赶者的角色。在此背景下,全民阅读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对阅读的追求,心灵中就没有了诗意,记忆中就没有了历史,思考中就没有了智慧。倡导全民阅读,就是要使阅读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进而强化文化认同、建构核心价值、提升国民素质。
把阅读作为精神追求,坚持学以明志。英国哲学家培根在其著作《论学问》中说:“阅读使人充实,读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的确如此,物质追求只是一种暂时的满足,而精神上的追求才是一个永恒的旅程,选择阅读更是扬帆起航的动力。腹有诗书,其品自高,其德自谦,其身自正。革命先驱孙中山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毛泽东一生与书为伴,获得了渊博的知识,造就了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所具有的非凡才能。邓小平说得更为透彻:“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要变质,那么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正是因为阅读,才帮助人们减少了尘世俗念,坚定了人生追求,提升了思想境界,增添了精神力量,从而能够更好地廓清思想迷雾、明辨是非曲直。
把阅读作为工作责任,坚持学以致用。一个人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工作能力和发展潜力。眼下,由于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只好压缩读书读报时间,不少人以“没有时间”“工作太忙”为由而忽视阅读甚至放弃阅读。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潮流来势迅猛,新事物、新知识不断涌现,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更新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越来越成为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它要求人们必须把阅读作为一种工作责任,作为满足工作要求的必然选择,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爱读书、勤读书,通过阅读进一步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特别是对领导干部而言,阅读不仅是个人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行为;不仅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必须发挥引领作用,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引导大众形成崇尚知识、热爱阅读、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
把阅读作为生活方式,坚持终身学习。阅读,不是刻意追求一种时尚,而是寻找生命的真谛。大凡经济发达的国家,都十分注重读书学习。韩国在世界上率先设立了“读书节”;日本人在各种机动车内仍然专心致志地读书,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电车文化”现象。现在,世界上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多读书、读好书,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它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也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所以,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当前,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导致了知识爆炸,使教育的中心主题从传统的“学习知识”转移到“学会学习”上来,而教育的制度也从原来的学校教育扩展为终身教育。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养成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习惯,作为修身、养性、益智的一种良方,不断强化终生学习的观念,多挤点时间静下心来阅读,以滋润心田、丰富学养。
二、用深度阅读丰厚学识修养
“深度阅读”是相对于“浅阅读”而言的,是一种以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工作能力为目的的深层次阅读形式。浅阅读及其衍生的“读图时代”“动漫时代”,都是网络时代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当前,我们需要“浅阅读”“泛阅读”,但更需要“深阅读”“精阅读”。如果都是浅阅读,只有快餐式的浏览,阅读收获也许永远停留在撷取信息的浅层面,感受的个性化、思想的深刻性、表达的自由度等深层次的人文素养都难以实现。要达到深度阅读的效果,应重点把握三点:
——用心。现代人阅读容易陷入几个误区,要么不读书,要么以对书的物质占有充当阅读,要么读书没有目的、浅尝辄止。叔本华的一句话对我们很有启发:“买书,只有当人们在同时也买到读这些书的时间后,才是一件善事。”也可以这样说,只有用心读懂作者的言中之意、言外之意,才能有全新的阅读体验,才能有益于身心。读书还有两忌,一忌读什么、信什么;另一忌是信什么、读什么。如果读什么、信什么,就会变成书的奴隶,让自己的头脑变成跑马场,任别人践踏。如果信什么、读什么,就会把自己的头脑封闭起来,变成某个人或某种学说的私人领地,其他新思想则很难进来。用心阅读,就是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善于用延伸、对比、分析、归纳等方法深入阅读,使其不囿于作者见解、不限于个人视角、不计于眼前得失。
——精读。所谓精读,从内容上说就是要常读经典,从方法上说就是要精读细研。人生一世读不尽万卷书,只有那些适合自己的、自己感兴趣的、对自己有帮助的、自己能够欣然读之的书,才是一生应读之书。尤其是经典著作,历经岁月考验,营养丰厚,熟读精思,不仅能知兴替、明大义、辨是非、别得失,还能砥砺情操、涵养人生。在今天,充分发挥阅读经典激浊扬清、补偏救弊的作用,显得更加必要和迫切。阅读也要分清主次,对于经典和主攻方向,要精读、研读、忘我地读、心领神会地读,这样才能读出妙悟、常读常新,触及所读之书的思想核心,不断提升自己思维的深度和高度。
——深思。阅读之要,在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瞿秋白说得更明确:“一切书都是为着帮着你思想,而不是为着代替你思想而写的。”所以,我们既要能把书读薄,也要善于把书读厚。书首先要“读进去”,理解书中所揭示的要旨。一本书要读到知道这本书的优长和短缺,才算是读好了、读精了。书更要“读出来”,带着思考去读书,在阅读中挖掘和汲取其中的精华,进而迸发出思想火花,思考书里的观点,思考书里的人生,思考书里的社会,思考书里的生活。思考多了,思维才会活跃、完整、深刻、缜密,才能总结提炼出自己的思想观点,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三、用人文阅读滋养道德心灵
阅读不能没有“人文”,人文能给人以精神的力量,它让人从物质的奴隶升值为精神的巨人。唯有阅读和精神的创造,人才会摆脱物质的驱使,走向精神的高地。
——重拾阅读精神。阅读传统早已沉淀在中华民族性格的深处,自古以来就流传着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等故事。宋人黄庭坚称:“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俗尘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书数百卷,连送女儿的嫁妆,也是满满的一箱子书。汶川大地震时,一位在震后废墟里打着手电筒看书的女孩被救出后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可见,读书还能缓解我们内心的恐惧,给我们以精神的力量。加拿大学者曼古埃尔在所著《阅读史》中,有一张摄于1940年伦敦大轰炸期间的照片,很是感人。照片中坍塌的图书馆里,靠墙的书架并没有倒下,在瓦砾堆中,三个男子还在怡然自得地阅读着。这体现的是一种把阅读当做生存意义、当做力量依靠、当做终生追求的精神。读书的精神,往往决定着一个人对于书籍的选择态度,对于阅读方式的不懈追求,对于阅读目的的执著探寻,对于阅读之于生命与人生的精神作用的终身体验。试想,那种没有阅读精神的阅读,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枯燥、乏味、刻板的阅读呢?
——提升阅读境界。有人将阅读分为三个境界,一种是功利的境界,为职业、谋生而阅读;一种是快乐的境界,为充实、快乐而读书;还有一种是道德的境界,为理想、信仰而读书。可以说,功利阅读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要客观地看待。但目前一些人读书的功利性太强,由此造成的人文素质欠缺和知识结构不完善等弊端,却是必须引起注意的。非功利阅读完全是基于精神的需求和自我提升的需要,它已经不再是为了一种单纯的求知,而是为了一种智慧的富足,带有审美愉悦的体验,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这种阅读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是一种较高层面的精神需求,在功利阅读较为盛行的今天,是必须大力倡导的一种阅读。我们关注阅读,就不能强化阅读的功利性和工具性,因为阅读不是为了“颜如玉”“黄金屋”,它本身就是一种目的、一种享受,是一种有备之用、无用之用,其益处就在于人文素质的提升。
——端正阅读姿态。阅读要倡导三种姿态。一是快乐的姿态。“学而优则仕”被认为是儒家传统,其实孔子认为读书不应只为稻粱谋而应追求快乐,他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于阅读,阅读才能成为“悦读”,才能使人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二是批判的姿态。清人孙宝瑄在《忘山庐日记》中说得好:“以新眼读旧书,旧书皆新书也;以旧眼读新书,新书亦旧书也。”这就是说,我们要带着自己的思想去阅读,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要善于思考、学会扬弃。三是实践的姿态。实践出真知,生活本身就是一种阅读。毛泽东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阅读的目的不是把知识束之高阁,甚或作为炫耀博学的资本,而是要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所以,阅读需要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大效能,人们常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知识总量呈几何级数增长,知识的老化速度也持续加快,为了使我们所掌握的知识能够持续保鲜,为了使我们的知识结构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每一个人都应该享受阅读的乐趣,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习惯,用知识持久滋润我们的心灵。
(作者单位:兰州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文化处)
责任编辑:葛立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601/7161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