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写作 公文写作 常用公文 技巧经验
《人民日报》有关文风问题的几篇文章
2013年05月29日 13:01
文风非小事
张保振
文风问题不是一件小事。特别是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其文风不仅关系个人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反映党风政风,影响社会风气。
不仅如此,党员领导干部的讲话或文章,总是要让群众“听”或“看”的。这就有一个有无群众观点的问题。
群众的语言最生活也最生动,最平易也最管用。所以,讲话也好,写文章也罢,绝不能自恃聪明,自上楼梯,把自己摆得高高的,居高临下,口若悬河,但就是缺少老百姓的语言,缺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相反,倒是应该到人民群众中间去“采风”,把老百姓的话“拿过来”,讲出去,使老百姓一听忘不了,常常挂嘴上,成为日常生活的“家常便饭”。
毛泽东同志在《愚公移山》中指出:“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党员领导干部作讲演、发文章,不能只讲那些听起来话全对、理全通,但就是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和没有操作性的话。这些话浪费时间、浪费纸张,用在地里打不来粮,用在战场打不赢仗,用在企业创不了利,用在科研闹饥荒,可以说是言之凿凿,却空洞无物。所以,讲话、作文,一定要对人民群众高看一眼,敬畏三分,不讲无用话,不用无关词,力求一句顶一句。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当今的社会更加绚丽多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新科技名词和外来词越来越多。面对这种变化,不妨学学鲁迅:当年,他在上海检查肺部以后,在报告他母亲的信上,不写“用X光线镜照”,而写“用使身体透明的镜子照”。为什么?因为那时的“X光线镜”属高新技术、稀有之物,照直说了,怕老人家弄不明白。我们今天作讲演、写文章,也需要有这种态度,要多讲人民群众一听就懂的话,不可动不动就夹杂些洋字母,让人听着如坠云雾,看着不知所云。须知,讲话、作文,第一要义就是让人明白。
文风问题,说到底,就是讲话、写文章,一定要有群众观点,没有话,就不要“硬挤”,好像不讲就显示不出自己的存在;没有新东西,就不要“再补充两句”,好像不讲就对不起听众;没有真实的思想、跳动的脉搏、充实的生活,就不要只去追求字的张扬、词的飞动、排比的声势,好像不加工“美容”一番,就赢不来眼球、动不了人心似的。须知,自古“美貌者不待华采以崇好”,从来“艳姿者不待文绮以致爱”。有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废华采,去文绣,未必无美人也。”
治一治“语言的排场”
罗建军
(《人民日报》2010年6月8日第7版)
排场,通常是指一些人或单位为显示自身的“地位”和“实力”而有意策划的奢侈场面、铺张氛围。讲排场一般体现在一些仪式和社会活动中,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败坏社会风气,是一种陈规陋习,我们党历来强调要大力治理。目前,在有的领导干部的讲话和文章中也存在着一种“语言的排场”,同样需要好好治一治。
“语言的排场”大致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贪长。认为只有长讲话、长文章才能显示出领导能力和理论水平,因而有意无意地将讲话、文章添枝加叶,短话长说、短文长作。二是贪大。文章中充满大理论、大道理,讲话中充满大话套话、豪言壮语。三是贪全。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生怕漏掉什么。讲话、作文中这种“讲排场”现象,在有的地方和单位甚至到了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的程度。
“语言的排场”是一种不良文风和作风,于领导干部个人形象不利,于工作和事业更不利。俗话说,文如其人、言为心声。“长大全”的讲话和文章,给人的感觉和印象只能是“装腔作势、面目可憎”,这会直接影响人们对领导干部整体形象的评价。同时,在改革发展任务繁重、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的形势下,“长大全”的讲话和文章不但浪费人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由于大而不当、不着边际,往往使听众和读者不得要领、难以落实,从而降低工作效率,甚至贻误发展机遇。
如何治理“语言的排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提倡讲短话、讲实话、讲新话。“长大全”的讲话和文章不符合我们党的一贯作风和要求。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三篇文章,都不过千字,却内涵丰富,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讲短话、讲实话、讲新话,是我们党一贯提倡的文风和作风,应当成为新形势下领导干部讲话、作文必须坚持的正确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
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培养语言文字功夫。“语言是思想的化身”。只有深刻洞悉事物发展的本质与规律,才能做到言简意赅。讲话、作文“长大全”,恰恰是缺乏归纳概括能力、抓不住事物发展的本质和重点的表现。因此,治理“语言的排场”,需要努力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增强文化素养,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善于对客观事物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一针见血地点出问题,一语中的地阐述观点。
加强调查研究,学习群众语言。讲话、作文之所以“长大全”、漫无边际,不了解基层实际情况、不熟悉群众语言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改变这种现象,就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访民生、问民情,掌握大量真实可信的第一手材料,避免无的放矢、无病呻吟。同时,多与群众进行沟通和交流,虚心学习生动活泼、简洁形象的群众语言,并把它们提炼、吸收到自己的讲话、作文中去,以达到人们喜闻乐见的效果。
改进文风的功底在“务实求理”
叶小文
(原载《人民日报》2010年6月10日第4版)
书店最近热销李瑞环同志的新书《务实求理》。瑞环同志的讲话群众爱听,文章群众爱看,其中一些名篇广为流传,许多哲理掷地有声。奥秘何在?从这本书的书名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如果说改进文风的要害在改进作风,那么改进文风的功底在“务实求理”。
心无点墨说话就长,心无底气说话就空,心无群众说话就假,心无重任说话就飘。“四无”病根在无功底,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改进文风要打牢功底,用心务实,用心求理。
用心务实。好文章好讲话,大都是写给群众看的,说给群众听的。要对着群众聚焦,讲出来的是群众的白话,喜欢用的是百姓的套路,要表达的是畅晓的思想。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寄理于情寓庄于谐。
例如,近日去天津,看到沿街房屋无论新旧,都装扮得大方美观、赏心悦目。对此,群众津津乐道当年李瑞环市长的话:有的要“穿衣戴帽扎领带”(美化墙面、屋顶和窗框),有的要“扒去破裙子(围栏),露出红裤衩(红墙)”。笑声中,大家按市政规划干起来了。
用心求理。对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规律上找原因,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从全局指导上想办法。求理,一、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不读书,实践再多,悟性再好,也不会掌握马克”,要“硬着头皮去读,咬紧牙关坚持”。二、“满腔热忱,眼睛向下,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虚心而认真地了解情况、搜集材料”。三、“善于琢磨,学会分析综合,认真把情况搞全了、弄准了,把材料掰开了、揉碎了,把关系理顺了、摆正了”。四、善于总结,“实践可以产生理论,但并不等于理论,如同木头可以做成桌子,并不等于桌子一样。要把实践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SXK里的改造制作,而这个过程就是总结”。知其ILLLBR@然又知其所以然,不占糊涂便宜,不吃糊涂亏V6U。
务实求理,是笨功夫、苦功夫、硬功夫,得自己动手,自己长进。“我的所有讲话、文章,都是从工作出发的,都是经过自己认真思考的、都是本人亲自动手写的”。“每次睡觉以前,我总是要想一个题目,总怕早睡着了。碰到大的难的问题,不是趴在桌上想,而是躺在床上想。我的若干篇讲话、文章的提纲,几乎都是I%躺在床上想出来的。”(《务实求理》代序)瑞环同志尚且如此,我们该如何用功?
务实求理,其“实”其“理”皆显底蕴,所“务”所“求”要靠功夫,功夫底蕴是为“功底”,修炼积累绝非易事。必须下真功夫,花大心血,熬夜、吃苦。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
从“修辞立其诚”说文风
卢忠仁
(原载《人民日报》2010年6月18日第7版)
“修辞立其诚”这句话出自《易传》。对于“修辞立其诚”中的“修辞”,人们有不同的理解,比较多的人认可的一种解释是“修辞者,立言也”。也就是说,“修辞”是指撰文著书等立言行为。“诚”的含义,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而言主要是指“真实无妄”、不欺骗,还可引申为规律、真理等。“修辞立其诚”这句话,对于撰文著书者来说既是一个基本要求,又是一个很高标准
“修辞立其诚”首先要求我们在撰文著书时要有诚心,说心里话、真心话,心里怎样想就怎样写,落在纸上的文字一定是自己心里的真实想法,不能作伪说假话、写谎言。“修辞立其诚”的反面就是“修辞立其伪”,撰文著书时心口分离、心辞不一,其表现或是曲说阿世、巧言媚俗,或是浮言夸饰、言不由衷,或是故作高深、故弄玄虚,或是装模作样、卖弄文笔,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批评的那样:“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修辞立其诚”一直是撰文著书时的一个基本原则,许多学者都以违背这一原则为耻。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文革”时期的“批林批孔”中曾经写过一本违背自己本意的小册子《论孔丘》,后来他对这一失误痛悔不已,多次提及,而且剖析失误的原因就是违背了“修辞立其诚”。他说:“我在当时的思想,真是毫无实事求是之意,而有哗众取宠之心,不是立其诚而是立其伪”。今天,虽然大部分人在撰文著书时始终坚持“修辞立其诚”的原则,但夸大其词、言不由衷、虚与委蛇、文过饰非的问题并不少见。要克服文风中的这种“假”,还必须牢记“修辞立其诚”的原则,努力做到谎话一字都不留。
“修辞立其诚”除了要求撰文著书时说心里话、真心话,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就是要求撰文著书时求真理、立真理。这涉及对“诚”的理解。《中庸》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也有同样的说法:“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这里作为“天之道”的“诚”,在朱熹看来是“天道之本然也”,也可以说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和法则;“人之道”就是要去努力把握客观存在的规律和法则,从而获得真理性认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修辞立其诚”要求我们在撰文著书时不仅要说心里话、真心话,而且还要保证至少是争取让自己说的心里话、真心话有真知灼见,是真理。这一要求标准更高,更不容易达到。许多时候,一个人说的虽然是心里话、真心话,但不一定有真知灼见,不一定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真理,有时候甚至还是错误的。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在撰文著书时做到求真理、立真理呢?关键是在撰文著书前下苦功夫,形成良好的学风。只有具备良好的学风,才能在探索规律、认识真理上有新发现,说出新话。所以,《中庸》在谈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之后,紧接着就说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接近真理、认识真理、说出真理。否则,撰文著书时难免说一些套话、空话甚至完全错误的话。这是在改进文风中需要解决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
责任编辑:葛立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29/7162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