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写作 公文写作 工作报告 调研报告
九十年党的发展与群众路线
2013年05月29日 16:02
一、90年党的群众路线的历史经验
(一)群众路线的形成过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年代,我们党提出和形成了群众路线。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革命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工作方法,使工农大众成为革命的主力军,找到了一条以农村为革命根据地,以人民战争为革命形式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年代,我们党坚持和丰富了群众路线,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智慧和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齐心协力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但其间也出现了急于求成,违背人民群众意愿,搞“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失误,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的深刻教训。在改革开放新时代,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群众路线,形成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支持人民群众的改革实践,充分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改革的创新性和发展的积极性,探索了一条全民创业,全面创新,共创共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二)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传家宝,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活的灵魂。它包含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工作方法,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的价值理论、思想观念、领导艺术和工作方法 。
——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革命建设实践中的具体贯彻和创造性运用,包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和“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实践又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
——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它生动地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表明我们党的全部任务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群众实行正确的领导,组织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工作方法。它生动地体现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而实践又是人民群众的实践,表明共产党人必须依靠群众的实践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来自于群众的实践,又转过来为群众的实践服务。
——群众路线的根本依据:它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即我们的党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
——群众路线的集中体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也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坚持马克思主义权力观,也就是做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
——群众路线的衡量标准:要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是否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衡量标准,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作风充分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三)群众路线的历史经验。历史经验反复证明,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我们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受到损害,我们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具体来说,贯彻群众路线必须做到“八个坚持”:
1.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2.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4.必须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导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5.必须坚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力推进社会和谐
6.必须坚持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领导价值观和提高群众工作的本领
7.必须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群众负责的高度一致性
8.必须坚持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是否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衡量标准
二、新时期群众路线面临的新考验
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必然对群众路线提出新的要求,使群众路线的内涵和外延发生新的变化,必然要求我们党在新的实践中与时俱进地继承、发扬和丰富发展群众路线。
(一)新时期党群关系的新变化
1.执政党任务的新目标
中国共产党要勇敢担当起团结带领人民继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具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2.社会群体的新变化
(1) 群体构成的变化:社会阶层多元化
(2) 群体诉求的变化:群体利益多样化
(3) 群体素质的变化:群体素质多层化
(4) 群体发展的变化:发展目标多极化
3.党与社会组织的新关系
(1) 党要体现所有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
(2) 党要引导不同社会群体提高组织化程度
(3) 党要兼顾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
(4) 党要协调不同社会组织的关系
(5) 党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二)新时期群众路线的新挑战
1.四个考验与四个危险
四个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四个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2.社会矛盾的凸显
(1) 三大差距扩大:城乡发展差距、区域发展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
(2) 群体性事件频发:征地拆迁纠纷、农民权益缺失、司法执法不公等问题。
(3) 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显现:劳资纠纷增加、贫富阶层矛盾扩大、干群关系紧张。
3.基层自治组织的新挑战
(1) 基层自治组织民主制度的不完善
(2) 基层自治组织服务能力的不足
(3) 基层干部素质和作风的缺陷
(4) 基层群众民主法制意识有待加强
4.党政机关作风的新考验
(1) 党政机关官僚主义作风滋长
(2) 党政机关形式主义作风严重
(3) 领导干部消极腐败现象尚存
(4) 领导干部服务群众意识不强
(三)新时期影响群众路线的新因素
1、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制度的偏差
2、经济发展方式的偏差
3、社会管理方式的偏差
4、城市化推进方式的偏差
5、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的偏差
6、政绩评价与干部考核的偏差
三、与时俱进贯彻群众路线的新对策
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新时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必须认真地总结90年党群众工作和群众路线的经验,全面地分析新时期群众路线面临的新考验和新挑战,厘清新时期坚持贯彻群众路线的新思路,找准新对策。
(一)加强党的宗旨观念教育
(1)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 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 坚持以民为大,民生为要,三农为重作为党的工作的行为理念。
(4) 坚持把群众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党的工作好坏的根本标准。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
带着深厚的感情作群众工作
更加关注民生,努力改善民生
健全党政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切实纠正漠视和损害群众利益的不良现象
注重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真正了解群众疾苦和心声
切实增强党政干部新形势下,组织群众、教育群众、团结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
(三)缩小城乡区域收入分配差距
要全面贯彻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贫富收入差距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
要推进国民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
要高度关注城乡低收入人口的增收问题,加强扶贫济困,努力让低收入人口也能享受小康生活。
(四)加快社会转型,创新社会管理
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向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方向转型。
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实现向橄榄型社会结构转型。
提高社会群体的组织化程度,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高度关注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正确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五)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增加服务意识。
高度关注民生,把人民幸福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面提高服务能力,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不断完善民主法治,加强群众对政府的民主监督。
切实加强机关干部作风建设,消除消极腐败现象。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创新干部考核机制。
(六)加强服务型基层组织建设
把服务型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正确导向。
增强服务意识、壮大服务实力、提高服务能力、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服务队伍
责任编辑:葛立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29/7163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