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时代呼唤理论自信
2013年05月31日 07:57
春末夏初,风和景明。
两个月来,萌生在荆楚、漫卷于全国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讨论,吸引社科理论界大批专家学者参与,成为国内许多新闻网站的热门话题,在众多高校、在社科界引起强烈反响。
当今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方兴未艾。改革发展的时代呼唤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讨论,其波及之广泛,探讨之深入,为近年间思想理论领域重大问题讨论所仅见。
引发社科界强烈共鸣
“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都是在实践中发生的,解决这些问题也只能通过‘变革的实践’,而不能停留于‘解释世界’。”3月27日,哲学家、武汉大学资深教授陶德麟的文章《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首发于湖北日报,当即引发湖北社科界的热烈讨论,一批专家学者纷纷撰文,多个学术团体自觉行动,湖北日报、湖北之声、湖北卫视、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荆楚网等众多大众传媒开辟专栏、专题,围绕“中国实践与中国理论话语权”、“阅读农村 阅读中国”、“用马克思主义学风传播马克思主义”等话题,联系实际、畅所欲言。
高校林立、智力密集、诞生和培养过多位学术大家的科教大省湖北,社科界以高度的学术自觉开启实践观讨论,很快为中央媒体所关注。4月16日,光明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发4000多字的长篇通讯《湖北社科界讨论理论自信》,在四版链接陶德麟教授的文章《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一版通讯配发的编者按开宗明义、言简意赅:“中央大力提倡正学风、改文风,一批理论工作者努力建立理论自信、建立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欢迎就此开展讨论”。
谈论“实践观”这个话题,当今社科界、理论界具有浓厚兴致和内在冲动。光明日报的倡导,迅即得到我国社科界的热烈回应。
4月17日、18日、19日、22日、25日、26日、28日,光明日报连续在显著位置报道讨论进展,以《“湖北社科界讨论理论自信”在首都引起热议》、《思想解放永无止境》、《扎根实践沃土 树立理论自信》、《好的理论扎根于活生生的实践中》、《文艺的力量源于自信》、《中国三十年改革实践呼唤理论自信》、《要构建中国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为题,展示首都理论界、军队理论界、全国社科界、高校、文艺界等多个领域社科工作者的思考和见解。
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室副主任黄相怀提出,“只有深入实践,从实践中挖掘、提炼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思想元素和理论范式,才能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尹韵公认为,“只要写学术论文,就必须要有国外的理论框架,有的学科还要求使用数学模型以及可有可无的数据。其实,他们恰恰忘记了一个最基本的规律:不是实际适应理论,而是理论在适应实际的基础上生长和成熟,动辄就搬西方理论,本身就是理论不自信的表现。”
进入5月,光明日报组织的讨论持续展开,真知灼见频现。
5月8日,光明日报以“彰显党校教育的实践品质”为题报道湖北省党校系统实践观讨论会。从“实事求是”这一党校校训出发,湖北省20多位各级党校教育工作者的发言聚焦教学科研的根基与方向问题,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陶良虎再次呼吁党校教育必须扎根沃土、承接地气,“让党校教育的实践品质更具光芒”。
5月16日,教育部社科中心研究员马建辉在光明日报发表“破除洋教条,倡导中国化”文章,剖析“洋教条”的种种误区,在形式上体现为母语失语症,离开西方那套学术话语体系,就不能正常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内容上就是对洋权威的理论或学术观点攀附、仰视膜拜、无条件地认同,“因为脱离实际,所以这样的文章愈多,就对现实愈有害,愈会蒙蔽读者,愈会妨害文化创新”。
戏剧理论家季国平称赞光明日报:“理论自信是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你们这个讨论抓得好。”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邸乘光研究员评价,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任务出发,湖北社科界率先兴起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讨论活动,“将成为引领我国社科理论界新觉醒的先声”。
拨动网友的心弦
网络传媒的即时性、互动性,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讨论,提供了又一个生动活泼的平台。
4月16日光明日报刊发长篇通讯《湖北社科界讨论理论自信》,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日报网、南方网、凤凰网、新浪、网易等几十家网站在第一时间转载。网友们感知灵敏,敢言先言,至今热度不减。
网上讨论针砭时弊。
文澜新闻网网友说,这样的讨论太有必要了。现在的社科理论真是需要仔细评价一下究竟是进步了,退步了,还是偏了。
网友洪七跟帖说,有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顺利走下去。什么时候我们理论自觉、理论自信,道路就会走得比较顺;什么时候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毛病,就会出问题。只要我们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形成好的理论,我们就要坚持下去,我们要自信。你不信这个理论,老犯经验主义毛病。你不信这个理论,老拿人家的东西来使,总是弄不好的,因为这是我们的经验教训。
多位网友直言不讳,“洋教条、洋标准、洋教材,社科理论界洋风劲吹、洋货泛滥,让人吃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一些学者关在书斋里做空头文章,远远落在时代后面。”
网上讨论理智平和。
光明网网友王建国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一论断蕴涵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所谓空谈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脱离实际的空话,二是只谈不干,这两方面的共同之处就在于脱离实践,这都是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相悖的,也有悖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网友公方彬在人民网理论频道上写道,没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也便失去有效支撑。这次讨论,实际上已经不是湖北理论界的自觉和自责,而是反映着由来已久的整个中国思想界、知识界的自觉与自责。进行理论创新,实现重大理论突破,我们是否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显然是每个理论工作者都需要认真思考的。
网友万花筒在湖北大学新闻网上说,实现中国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国梦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在追求梦的过程中,又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地创新。
网上讨论充满建设性。
荆楚网东湖社区,实践观讨论持续发酵。网友赵国旗认为,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就任后,提出实现“中国梦”的构想,一个科学、严谨而有效的理论指导,无疑对梦想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及时重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系统阐述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实现中国梦中的作用和意义,非常必要。网友万吉良说,中国梦需要千千万万个践行者。中国梦是实践观的反映与升华。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所说的一句富有哲理的谚语“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诠释了中国人在实践中迸发出来的智慧。网友谢逸飞认为,实现中国梦从来就不存预先设定的模式。任何理想的模型都是妄想,任何固定的途径都是徒劳。实现中国梦唯一正确的想法和做法是促使科学理论与合理实践良性互动,如此才会一步一步接近直至实现中国梦想。
汇成高校思想冲击波
理论自信从哪里来?如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在我国学者最密集、学术资源最富集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讨论,汇成强烈的思想冲击波。
首都北京多所高校,讨论激越。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兵鲜明地提出:“理论自信从根本上说,建立在它是否能指导中国当代的社会实践从而解决中国当代的现实问题这一基础之上。要解决中国当代的现实问题,就必然要有‘问题意识’。”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杨增岽谈到:“我国能够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并为世界各国的人们所关注,这已经充分表明,我国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完全正确的。我们有充分理由坚持、信守和发展我们自己的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张玉秀回忆:“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老师带领我们走进基层进行新农村建设调查。不再是书本上刻板的数字,和老百姓一次次的交谈打消了我们临去时满脑子的疑问,原来看似乏味的理论一下子就入脑入心了。”
4月25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研讨会,经济学、法学、公共管理、哲学等多学科的学者发言踊跃。长期从事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经济学院院长邹进文教授指出了当下经济学发展面临的选择:一方面是经济学研究边界越来越宽,成为很多青年学者和学生十分向往的专业,另一方面却越来越数据化、模型化,文章很难懂,论证很繁琐,但得出的结论却是普通老百姓都再明白不过的道理,“研究中国问题为导向,研究中国的经济现实,创建中国的经济学已经正当其时”。法学院张德淼教授则呼吁法学应当成为真正“接地气”的学科,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更加注重对当代中国法治实践中产生的理论问题的关注力度。年轻的哲学院方珏副教授明确提出,要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庸俗化和实证化,反对喧嚣、浮躁的学术研究,尤其是逻辑先行的理论研究。
5月21日,武汉大学实践观讨论座谈会,学者们围绕“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术话语体系”建言献策。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梅荣政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学已有50年。在他看来,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术话语体系不是要对业已建立的话语体系全部废除,也不是要把各学科领域的专业术语统统去掉,都写成马克思主义教科书,而是要进行加工、改造、提升和创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颜鹏飞提到的“伊丽莎白二世之问”发人深思,英国女王在2008年11月视察伦敦经济学院的质问——为什么当初就没有一个人注意到经济危机?使英国经济学界不得不发表致女王的公开致歉信,他由此指出,中国应该着力创建具有中国元素的经济学体系,与所谓的西方经济学“接轨”、“拿来”、“被别人表述”相区别。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金海充满信心地谈到,以前中国缺乏学术自信,其实不是中国学者的智力问题,也不是理论研究水平问题,而是中国学者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要远远落后于西方,“在30多年改革开放的显著成就的大背景下,建构中国学术理论研究话语体系已经不是一个愿望,而是具有了切切实实的可能性”。
思想的闸门一旦打开,创新的潮流就会奔涌、飞腾。激荡于神州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讨论,正在带给人们新颖的思考和鲜活的启迪。
责任编辑:葛立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31/7163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