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城市化,该怎样让城市更“聪明”
2013年05月31日 07:57
核心提示
●减少收入差距,实际上就是减少财富差距,城市化过程本身就起到了这样的重要作用。
●精明增长一定要做好城市规划,而且制定后不能随意改动,不能因领导的变动而改变。
●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以信息技术为先导,才能真正提高城市的质量和管理水平。
●在城市化过程中,土地的升值必然带来一部分资本的积累,这部分资本的积累要用于城市的建设。
【坛主小传】:成思危,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六、七、八届民建中央主席,现任国际金融论坛主席,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院长、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华东理工大学名誉校长,中国政法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高校名誉教授。上世纪80年代,他首次将风险投资概念引入中国,被誉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
我今天讲城市化进程中的智慧城市建设,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我讲的智慧城市是广义的智慧城市。现在一般理解的智慧城市是用“电脑+互联网”这种信息技术来建设城市、改善城市的管理。我的理解是“人脑+电脑”才叫智慧,所以我提出广义智慧城市的概念,是用人的智慧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管理的城市。
中国智慧城市论坛已经开了三次了,第一次,我提出了广义智慧城市建设,共讲了四句话。广义的智慧城市建设要以人为基础、以土地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资本为后盾。第二次中国智慧城市论坛上,针对全国许多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的积极性很高,我提出,建设智慧城市一定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突出重点、讲求实效。不要一窝蜂,一定要实事求是。今年第三次智慧城市论坛上,我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主要任务,不一定全面,只是八个我们应该重点做的事情。今天把这些综合起来,给大家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第二点要说明的是,用“城市化”这个词,不用“城镇化”这个词,因为我们今天讲的是智慧城市,不是智慧城镇。城市化(urbanization)是国际上的普遍提法,中国提城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提法。
城市化,当以人为基础
城市化过程实际是与工业化过程并行不悖的。城市化首先就要以人为基础。判断城市化的程度是以城市人口占据总人口的比例,即城市化率来判别的。按照一般理解,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的70%,就算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城市”这个词,如果从字面上来看,“城”就是人们聚居的地方,“市”就是人们从事商务活动的地方,最早是从事市场交易的地方,然后工业、服务业就慢慢发展起来了。所以,城市化的过程实际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这个过程很重要,首先,只有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整个社会生产力才会提高。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还是很低的。世界上十大农业国劳动生产率大概分为三档:第一档,是美国、日本、法国,他们人均创造的增加值大概5万美元左右;第二档是俄罗斯、巴西、土耳其,他们人均创造的增加值是3000-5000美元,第三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纳米比亚,人均创造的增加值在500美元左右。由此看来,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1/100、俄罗斯的1/10,如果不转移农村劳动力,不能在农村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是很难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农民到城市后,在工业、服务业创造的价值比在农村种地创造的价值高。
当前,一定要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的问题,否则社会公平和公正就难以保证。减少收入差距,实际上就是减少财富差距,城市化过程本身就起到了这样的重要作用。但城市化的道路怎么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国的城市化要解决的,就是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人口。要让进入城市的人口真正成为“城里人”,这一点我们还是有差距的。首先,从2012年年底的统计数据来看,我们的城市化率是51%,城市人口有7.3亿,但这7.3亿里,真正有城市户籍的人口为4.6亿,还有2.7亿没有城市户籍,在这2.7亿中,长期居住的有4000多万,还有2.3亿属于流动人口。再者,农民进入城市后,受到户籍制度的限制,即使进了城,因为没有城市户口,导致就业、住房、社保、子女上学等一系列问题都没能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另外,农民进城后,从种粮人变成吃粮人,从个体劳动者变成集体劳动者、创业者,所处的文化环境也发生了改变。因此,还不能单纯按城市人口占比来衡量城市化率。
不管怎么说,人是城市化的基础,是建设智慧城市所服务的目标,因此,要不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推进社会福利均等化,不断推进农民进城后观念的转变等。
城市化,应以土地为载体
城市既然是人们聚居的地方,土地就非常重要。从国家来看,城市人口密度是大大高于农村的,有的城市人口密度达到1万人/平方公里。我们得承认,城市化,城市就要相应扩张,就要占用土地,可城市土地的增长不应该超过城市人口的增长,也就是说人口密度不应该下降,人口密度下降会占用更多的土地。防止城市的盲目扩张不仅是我们国家面临的问题,在西方同样存在这样问题。所以十几年前,美国学者提出精明增长,防止城市无序扩张。
精明增长,第一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做好城市规划。大城市里,办公区、工业区、生活区的划分要比较明确,才有聚集效应;但小城市就不一定要这么分,它不需要这么集中;甚至有的是姐妹城市,就是两个城市离得很近,最后连成一体,美国这样的城市很多,如明尼艾波利斯和圣保罗,达拉斯和休斯敦;还有三个城市连起来的,如北卡罗来纳金三角,合并后的城市功能能够互补,我们国家的长株潭城市群正在建立。所以精明增长一定要做好城市规划,而且制定后不能随意改动,不能因领导的变动而改变。
第二是合理的空间利用。城市当然不能都建高楼,但如果都是平房,那空间利用就会出问题。我曾经到浙江参观过一个缝纫机厂,占地很大,而且都是平房,这个生产过程完全可以立体化。这种情况就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第三是废弃土地的重复利用。原来的工厂搬迁后,废弃的土地要合理利用。这里特别要注意环境问题,武汉就出过一件事,市政府把原来农药厂的土地卖出后,在开发时发现地里有毒,工人中毒,开发商不愿意。政府只好贴钱将那块土地买回来解毒。
城市化,要以信息技术为先导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我们现在正处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加速发展时期。第一次产业革命是蒸汽机为引导的机械化的产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是以电力为引导的电气化的产业革命,第三次产业革命是以电脑和互联网为引导的信息技术革命。我认为第四次产业革命很可能是以新能源为引导的能源革命。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以信息技术为先导,才能真正提高城市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我曾提出过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在这里给大家点一下。
1.电子政务。就是用信息技术帮助政府改善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我们国家很多城市搞电子政务,这里有一个问题要注意,就是要弄清楚政府该管什么事。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企业或行业自己能处理和协调的,政府不要去管,从宏观上调控好就可以了。而该管的必须要管好。用电子政务的手段来管理,首先要充分了解情况,收集数据,通过模型和管理办法来提高效率。其次,一定要及时更新维护,防止成为花架子。
2.建设和谐社区。社区是城市最基本的细胞,也是城市居民自治最基层的机构。社区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改善管理,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比如说,现在社区空巢家庭越来越多,子女不在身边,老人们一旦出现健康问题就很可能发生意外,如果通过信息技术,在他们身上安装传感器,和120急救连接,一旦发生意外,信息可以迅速送到急救中心;孩子们身上如果挂着带有二维码的小牌子,孩子不小心走丢了,到派出所用仪器一扫,就知道他的姓名和住址,以及他父母的联系方式。信息技术如果利用好了,连居民就业、流动情况都可以找到,这些对建设和谐社区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3.绿色经济。所谓绿色经济包括三个方面,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所谓低碳经济,即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一方面靠加强环保、节能降耗,另一方面要靠产业结构的调整,除了发展那些不排或少排二氧化碳的产业,必要时还要对二氧化碳进行处理。循环经济,就是尽量提高投入资源的利用效果。比如说,城市生活用水经过处理后可以作为清洁用水,回收金属和其他可回收的资源。生态经济,就是保护和改善生态。保护和改善生态对城市来说很重要,这样的城市才宜居。森林是城市的肺,湿地是城市的肾,这些都必须保护好,并且要合理规划,充分利用。恩格斯曾指出,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对大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如果破坏了生态,破坏了环境,最终会受到报应。所以城市的绿色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4.智能交通。城市的交通是一个大问题,城市的交通如何管理好更是一个大课题。可以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比如路况信息等。再比如,就是闯黄灯扣6分的问题。网上很多人指责,说是违反牛顿的力学定律,因为汽车在行进中有惯性,看见黄灯马上刹车也可能越线。这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区分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看到黄灯的时候就刹车了,但由于惯性过了线,就不应处罚;再有一种是见了黄灯就加速,这就是故意闯黄灯,应当处罚。智能交通很重要,交通布局也很重要。大城市,就要注意限制车辆的进入,像纽约,可以开车开到城市边上,再坐公共交通工具进入城市。现在各城市总想限制小汽车,这不太可能,从全球发展趋势来看,汽车数量在增长,虽然有污染等问题,毕竟它是一个很方便的交通工具,想完全限制也不可能,需要用信息技术实现智能交通。
5.全民医疗。现在很多小城市的老百姓都不相信当地医院,动不动就跑到北京来。为了看病,不仅风餐露宿,还要受到号贩子的盘剥。如果能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在基层看病,当地医生解决不了,通过远程系统进行专家会诊,实在看不了,可以远程挂号,这样可以为患者节省很多时间和金钱,也更有助于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6.教育问题。现在实施义务教育,但缺乏老师,特别缺乏音乐、外语、体育、美术老师。我到一个小城市看一个外语班,学生用中文字标英文读音,这么学英语,效果肯定很差,其原因是那里没有合适的英语老师。这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解决。现在我们在湖南和甘肃搞试点,一个地方1000台类似平板电脑的设备,里面有教学系统,学生们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自学。现在国内这种平板电脑成本很低,是有条件推广的。现在再建希望小学也不适合,因为农村适龄儿童在减少,再加上需要集中办学,导致以前很多捐建的希望小学现在都废弃了。通过信息技术来改善教育是更适合的方式。
城市化,离不开资本后盾
城市化,建设智慧城市,没有资本不可能,如何才能有资本,这是一个大难题,也不可能全靠财政拨款,现在各地财政也不是很富裕。这里有几个来源。
一个是利用级差地租的原理,通过土地转化成为资本,当然现在的土地财政受到很多批评。我觉得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因为根据级差地租的提法,在城市化过程中,土地的升值必然带来一部分资本的积累,这部分资本的积累要用于城市的建设。
第二就要靠金融手段。这首先要看本地区的存贷情况,如果本地区的存款大部分外流了,当地城市的资本肯定不多。那就要把民间资金动员出来,主要有几种方式:一是建社区银行,2005年做过调研,当时就曾建议搞社区银行,社区银行实际上就是把民间的资金调动起来,投入到需要的地方。社区银行有很多益处,第一因为是社区银行,它肯定为当地的小微企业和当地的建设服务;第二,是新建的银行,包袱少;第三,信息不对称情况少,因为都在社区,对借款人情况都很了解;第四,失信的情况很少,同在一个社区,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但搞社区银行要做到两点,第一点要有存款保险,没有存款保险大家不放心。第二要允许利率浮动,利率市场化,因为小企业毕竟风险和交易成本也比较高,要允许贷款利率上浮,也要允许存款利率适当上浮,才能吸引居民存款。社区银行是积累资本的重要渠道;其他方式也可以,比如发行债券,但这需要慎重,要有还款能力;比如吸引外面资金,这就要城市的投资环境好、投资政策合理稳定,居住条件和环境适宜,才能吸引资金。总的来说,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积累建设智慧城市的资本。
我觉得中国的城市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做的一件事,也是2020年前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其推进的过程肯定不会简单,因为涉及到利益格局的调整,涉及到中央和地方事权的划分,涉及到公平和效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也涉及到加强法制的问题。但我相信,只要积极稳妥、实事求是地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会给中国带来更多更大的红利。
(民建江苏省委宣传处根据成思危在“民建建华课堂江苏分课堂”成立仪式上的演讲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责任编辑:葛立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3/0531/716340.shtml